浅谈音效设计在广播剧创作中的作用
2017-04-12金晶
□ 金晶
浅谈音效设计在广播剧创作中的作用
□ 金晶
广播剧,是纯粹的听觉戏剧,音效设计在广播剧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四部广播剧作品的分析,阐述了音效设计在广播剧创作中所发挥的四个方面的作用:改变叙事视点、充当“道具”、补充完成戏剧转场、塑造人物的肢体和表情。
音效设计;广播剧;叙事视点;道具;转场
广播剧,是纯粹的听觉戏剧。正因为失去了视觉手段,音效在广播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效设计,广播剧在展开情节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让听众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自身特定、独一无二的色彩和舞台。音效设计本身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从声音的整体表现来看,是对音效风格的设计;从声音的具体构成来看,是对音效细节的设计。以下便是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的音效设计案例,以及各设计案例在广播剧创作上所起的作用。
一、改变叙事视点
对叙事视点的判断或选择在广播剧音效设计中至关重要,画面中的视点决定了观众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观看,也就决定了观众对于声音和画面的理解。而广播剧中通过设计声波的动态比例和节奏对位,能够让听众的听觉视角由“客观”转化为“主观”,从而进一步完成人物特殊身份的交代和强调。
常规状态中,广播剧的听众是以旁观者的听觉视角感受参与整部广播剧当中,也就是说“广播剧”是一场虚拟舞台上的表演,而听众则是这个虚拟舞台下的观众。尝试通过技术处理,改变声音的动态比例以及声音的动态方位,增强听众的虚拟现实中的真实体验。同一场戏可以有多层次感的音效、音乐设计,并且随着剧情推动,多层次音效间可以不断变化,甚至可以没有对白,利用纯音乐、音效完成剧中片段、交代剧情发展。
以展现深圳原创音乐人生存现状和奋斗故事的广播剧《深圳歌谣》为例,男女主角的首次出场相遇是全剧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场重头戏,对白非常简洁,音效的设计对于气氛的融入及情绪的渲染尤为重要。由于男主角出场时的人设是一位盲人流浪歌手,为了更加强调盲人对声音的敏感和特殊,整场戏中音乐音效的设计视角完全是盲人男主角的主观视角,虽然时长不过短短一分钟,但通过精心的多层次细节摆位充分传递出语言无法描绘的情感和人物内心的潜台词。
开场音效设计:
第一层次:
1、男主角路边吟唱的歌声(要求话筒近场拾音,歌声状态松弛、略疲倦,换气声清晰可闻,着重展现声音的质感);2、吉他伴奏声(要求话筒近场拾音,滑指擦弦声音清晰可闻,伴奏音乐略滞后于演唱节奏,细节体现出男主角日复一日街头演唱的疲倦感)。
第二层次:
1、城市雨声(城市雨景的特别之处在于雨滴落在水泥硬地的特别效果,以及汽车车轮碾过湿地的声响交错,偶尔间隙夏日闷雷和汽车鸣笛的效果铺垫,环境音效的整体风格偏硬、冷,声音色彩是铅灰色);2、路人匆匆的脚步声(同样是匆匆路人踩在潮湿水泥硬地的声音,脚步声的声像处理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或单一或重叠,清晰却继续前行,冷漠、不曾驻留)。
开场时第一层次音效为近景,用情节中真实出现的音乐部分完成男主角正式出场,并让听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体会男主角的状态、情绪;第二层次音效为中远景,交代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铺垫特定的声音色彩,构建出的背景拥有都市特有钢筋水泥的冰冷质感,通过与最近景第一层次慵懒疲倦歌声叠加完成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失望,潜台词是:“忙碌城市有人会听我的歌吗?”
随着开场氛围的铺垫,故事进一步发展,新加入的音效改变了节奏与色彩。第二层声音中加入了特别的变奏:
1、一个强调放大、清晰的雨中女性脚步声从左声道出现,声响逐渐右移,并且放慢节奏,行至声像正中位置驻步停止;2、所有环境雨声减弱,突出女主角的出现。
相对应第一层次的音效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男主角的歌声节奏加快,音质中的疲惫感消失,吉他伴奏的节奏开始略快于歌声。
女主角未闻其话语先听其脚步,对于剧中的看不见世界的男主角以及感同身受的听众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期待感;伴奏音乐的滞后与超前,在音乐心理学上代表着音乐色彩的忧伤与快乐,而在剧中吉他伴奏与歌声微妙的位差变化,则代表了男主角从失望到希望的心态变化,整剧背景的色调逐渐回暖,此时的潜台词显而易见:“还是有人因我的歌声驻步,她能懂吗?”
初次相见的戏份通过音乐、音效铺垫,演绎到这里,已经充分渲染了特定的都市氛围,听众在短短一分钟时间内充分感受了两人相见的悬念之后,歌声停止,女主角的台词终于出现“你的歌真好听,可是你的眼睛看不见吗?”,音效设计回归客观视角。
该剧的第二次声音“主观设计”出现在医院病房,男主角刚刚做完眼角膜移植手术,从昏迷的状态逐渐清醒,声音背景的设计也是分层次变化的。
第一层次音效:
近景,监护设备的音效(医院心脏监护的经典音效,心跳节奏缓慢,但在此处出现时叠加了在生病迷离、醉酒失神的状态中所听到的是“多普勒效应”效果和轻度比例的混响延时)。
第二层次音效:
中景,纷乱的脚步以及女朋友焦急的呼唤声(声音的最开始的处理是由忽大忽小的飘忽,波峰波谷的反向叠加,并叠加较大比例的混响延时)。
第三层次音效:
远景,隐约男主角曾经演唱的歌曲声。
二、充当“道具”
在正常剧情的铺垫下,特别设定音响成为全剧不可或缺的“道具”,完成剧情的转折和终结。声音动机可以用来传达某种含义、表达某种意图。利用故事中包含的重要声音元素,在不同场景不断变形,引导听者的关注焦点,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细节上。
以广播剧《远方的桥》为例,该剧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效就是江上渡河的溜索声。最开始出现的溜索声是非常写实和自然的,对于生活在江边的贫困山区人而言,这是最朴实无华的日常声响。父亲带着女儿欢乐的溜索声、女儿带着朋友兴奋的溜索声、弟弟背着家人窃喜的溜索声……直到剧情转折的那一刻以后——父亲为了给生病的女儿请医生,深夜抹黑溜索不幸落江而亡——溜索的声音开始变成特殊的“道具”了。这种音效“道具”根据剧情加以技术处理,例如提升高频动态,溜索声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刺耳声”,代表的是失去父亲精神失常的女儿的“失神”。听众只要听见“刺耳”的溜索声,就是被强势地提醒:无奈的溜索生活是这个不幸家庭的罪魁祸首,刺耳的溜索声就是这个渐渐失去生命斗志的女孩心中血淋淋的伤痛。
三、补充完成戏剧转场
通过音效补充完成戏剧转场,减少旁白转场对戏剧节奏的影响。音效可以随着旁白的剪接直接切换,也可以采用更富戏剧性的过渡方法。从音效剪辑点来看,音效提前和滞后是比较常见的,会给听众带来某种预见性、期待感或者留下回味的空间。音效可以缝合经过剪辑所产生的断点,减少断裂感,让转场变得流畅,甚至让听众意识不到剪辑点的存在。
以广播剧《疍家小渔村》为例,该剧通过小渔村的变迁,反映了一个东方睡狮在世纪更替的大时代,从猛醒到崛起的历史进程,是对“大时代风云,小人物悲欢”的真诚礼赞,形小而实大。剧中人海花是疍家人的后代,席哥是到广东省深入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两人之前素未谋面,第一场戏的结尾是海花被逃港的丈夫抛弃,第一次相遇的戏的开始是海花一个人在海边痛苦自残,偶遇席哥。为了能让解说更具有画面感,笔者在旁白解说的部分做了细致的音效设计:
延续上一场戏中嘈杂人声中的别离,音乐由激烈的情绪渲染慢慢转为忧伤的叙事节奏。
海花带着哭腔挽留丈夫的呼喊渐弱成为背景,进解说语言。
对于玉米产量来讲,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病害,其主要涉及到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利用遗传改良的手段来有效地改善玉米的抗逆性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今,增强玉米抗逆性已经成为了玉米育种领域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玉米产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天气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抗逆性育种非常重要,但目前还严重的不足,如抗旱品种、抗虫害品种的选育等都还未取得明显成果,直接影响到了玉米生产[1]。
解说:(画外音)贫穷,又拆散了一对夫妻。
海花继续呼喊“阿旺”,由激烈的叫喊逐渐转为抽泣自语。
阿旺逃往了香港,剩下孤伶伶的海花伤透了心,悲愤之下,她起了个念头,那就是打掉肚里的孩子,跟这负心的老公彻底断绝!
空旷的海浪声渐强入,海花的抽泣声由实变虚,在海浪声中若影若现,增加主人公在空旷场景中的孤独感。
海花很快冲上了公路,疯狂地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又哭又跳……
海浪声平稳,时而海鸟声响起,音乐减弱,完成解说部分的转场。
海花:你个死崽,我不要你,我不要你,我不要你,你下来你下来,我不要你,你这个死崽死崽!
雷声,海浪声,海花的哭笑声,混在一起,形成高潮……此时男性坚定沙地脚步声清晰响起,声像由左至右,完成席哥出场。
四、塑造人物的肢体和表情
如果说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语言对白之外,还可以通过演员的肢体动态、表情眼神等等刻画性格、表达情绪,那么作为纯粹听觉艺术表演的广播剧,精心设计的音乐音效便成为了演员台词之外最好的肢体和表情了。
例如广播剧《心看世界》的开场,剧中主角藏族姑娘格桑花和深圳画家大树的一次特殊的卫星电话通话,短短1分40秒的戏独立出来作为全剧的片头,要求演员的情绪迅速到位,把听者带到广播剧指定的故事情景和情绪状态中。除了需要了解台词脚本之外,后期音响脚本也会影响演员的台词处理和表演发挥。
雪山特有的风雪声渐强,夹杂众人踉跄在深雪地的脚步,众人缺氧状态下的喘气声,充分营造恶劣天气下,高海拔雪山地理环境的音效氛围,音效持续5秒。
背景音效减弱,一个单独雪地行走的声音由左声道渐强起,缓慢向左右声道平衡位置渐强,女主角正式出场,叠加台词。
格桑花(艰难、缓慢、气喘地喊话):大树叔叔,我是格桑花。
女主角在行动中通话,雪地脚步声间断出现,风声忽弱忽强,配合强风吹衣服的啪啪声。
大树(弱信号电话声处理,焦急、兴奋,与格桑花对白稍有重叠):格桑花,怎么样啦?
格桑花(喘气、激动):我正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玉珠峰南坡,用海事卫星电话跟你通话,你听得到吗?
依然强风音效,夹杂小冰雹砸落衣服的噼啪声,零星脚步穿插台词,格桑花在强风音效背景衬托下保持清晰,形象不断放大。
这段戏中,格桑花身处雪域高原,大树身处南国深圳,虽然在同一时间对话,但两人所处的状态和情绪截然不同。两位演员同时在同一个录音棚进行对手戏的演绎,语言要在技术上进行不同的处理。格桑花身处开阔外景,她的语音后期加了小程度的混响和延时,让听众感受野外说话的质感;大树的语言则是将高频、低频全部过滤,只留下短短的中频,叠加本底噪音,在听觉上制造窄且不清晰的效果。
精品广播剧应该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极强的可听性的高度完美统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具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吸引力,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永远的艺术品,而不是匆匆而过的应景浅薄之作。
广播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剧中每一个音效的设计,都起着强烈的戏剧任务。精心的音效设计使音效和对白成为平行关系而不是重复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映射,往往比单一的语言音效同步更具冲击力,音响的巧妙设计运用能给广播剧这个纯声音的艺术形式带来意想不到的加分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