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共赢海上丝路》看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国家战略题材

2017-04-12池薇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深商丝路一带

□ 池薇

从《共赢海上丝路》看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国家战略题材

□ 池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前景广阔,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可以挖掘的新闻素材“富矿”,并已经成为近年来热门的报道选题,但如何做出特色和深度无疑是一个难点。深圳卫视2016年推出8集系列演讲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该片打破了溯古述今、宏大叙事的常规叙述路径,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的早期收获出发,紧扣深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区位特点,以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深商”为切入口,用“小视角”阐发时代大主题,展现深圳企业在海外拓展打拼的故事,阐释“一带一路”的“共赢”理念。

摄制组奔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收集、挖掘大量素材,描绘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商贸、文化、人情等共融共通的场景,阐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当代意义与世界价值。8集系列纪录片信息丰富,结构严整,分析透彻,并在形态创新上融入了独特的思考与探索。

一、使命与情怀

作为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我们的使命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传媒人在传播“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分析《共赢海上丝路》这部片子的出发点。它究竟体现出了创作者怎样的使命感,又为当代中国和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何种意义?

(一)关注国家战略,立足本地特色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新时期媒体报道与信息传播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报道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但如何进行报道,选择何种体裁和方式,则是一个宏大、复杂而特殊的命题。深圳卫视能够以使命担当精神,敢于破题设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勇于探索当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这无疑具有很高的格局和价值。《共赢海上丝路》结合深圳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聚焦“深商”,辐射海外,体现出该片独特的定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当代创新创业、开疆拓土的代名词,深商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新一代创新创业的代表群体。而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深商”群体不仅代表着当今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人们,也自然而然地担当起这一建设的排头兵重任。该片积极展现了“深商文化”“深商精神”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以及如何“走出去”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民众生活。从这个口切入,该片不仅找准了自身独特定位,也紧密地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契合,体现出了该片独有的战略、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创作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和较强的策划能力。

(二)剖析具体案例,挖掘现实意义

《共赢海上丝路》立足于合作共赢的具体案例,展现了“深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为与发展,深度剖析了“深商”海外拓展的经历。比如,在第六集“守望”中,作品通过深圳华大基因与老挝在杂交糯稻技术方面的交流,聚焦国内企业如何通过科技研发,提高中国产品特别是传统产业、农副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进一步探讨在农业等特殊领域,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所需要面临的特有问题。

更有意义的是,该片不仅对每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对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如何获得沿线各地区和国家认同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比如第七集“引领”,通过表现深圳光伏企业英利的业务经理孙德杰对非洲居民事无巨细的负责精神,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所带来的好处和变化。由此,鲜明地呈现出这一积极倡议不是“殖民”,而是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一集展示了中国企业融入海外市场的同时,担负了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如何应对西方舆论贴在中国企业身上的负面标签。可以说,无论对“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还是舆论引导,该片所呈现的问题和解答具有示范意义。

二、选题精准,结构巧妙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涌现出许多亟待探索和解答的问题,经济、文化、合作、发展、建设等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何在选题规划与主题提炼上,形成既能精准解答问题,又能结合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做到贴近、准确、巧妙、深入,这对创作者的智慧与题材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共赢海上丝路》不是简单的沿线设题、线性结构,也非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而是采用主题整合、重点突破、多元结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探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命题。作品分为生机、关系、根基、视野、格调、守望、引领、对手等八个主题,分别从互联网、制造业、创新科技、人际关系、高端设计、生命经济、竞争与合作、企业社会责任等不同角度展开。在这一主题设定与篇章架构下,作为具体切入点的“深商”与沿线地区国家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具体承载主题的手段与路径。

(一)合作共赢的基调把握

因为“一带一路”战略舆论引导的复杂与特殊性,需要创作者对其核心思想与理念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是命运共同体,它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更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人民”。报道中如何处理好以我为主与共同发展等众多关系,对创作者提出了挑战,《共赢海上丝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展示和回应。比如第二集“关系”,以深圳中集集团与其收购的德国顶尖消防车品牌齐格勒的关系发展为切入点,聚焦中国企业如何在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下,和所在地国民众积极融洽“关系”,达到“民心相通”,情感相融的境地。同时,也探讨了在这些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怎样规避有风险的“关系”,怎样防范掉入当地的利益冲突,让中资成为受到尊重的真正朋友。又如,在第七集“引领”中,着重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变化,用事实驳斥了某些关于“一带一路”是“殖民”的谬论,展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具体呈现,探讨了中国企业融入海外市场的同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以问题为导向,多维思辨

纵观整个节目,全篇构思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号,而是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切实涌现出的问题为导向,不是简单的个案故事和现象描述,更有故事和现象引发的思考与辨析。这就使作品不仅具体、可感,更找到了落脚点,体现出了创作者成熟的报道观念与技巧。像“关系”、“根基”、“守望”等篇章都极具针对性,具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这样的创作思路,使全片厚重、大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同时,在强调“一带一路”沿线互惠共赢的同时,该片也适当关照当代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竞合发展的现实,这就是作品呈现出比较丰富而思辨的视角,而不是简单、绝对、标签式地宣扬,作品更具真实性和现实性。

三、报道方式与形态创新突破

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寻求形态上的突破,如何在表现方式上创新,这是一段时期以来,电视创作者一直在探求的命题。作为传统的节目形态,专题节目具有稳定的表现形式,突破不易。但《共赢海上丝路》在战略性话题报道的创新上,也进行了大胆追求与积极探索。

《共赢海上丝路》把近几年流行的大屏幕演讲、分享、现场讨论融入到了专题创作当中,说故事、讲道理,从而较好地把上文提及的个案故事叙述与问题思辨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这样的形态,也建立起了权威性与草根性、专业性与业余性之间的联系,为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有效的呈现方式与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八集节目每期邀请一位媒体人或企业家或创业者担纲主讲嘉宾,如财经作家秦朔、旅日资深媒体人徐静波、设计师韩家英、科技达人王自如等业界精英都陆续登台,分享他们的专业观察与发现,并引导观者进入故事与问题的讨论中。尤其特别的是,嘉宾们不仅承担着现场讲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全程参与海外企业的采访与调研,并形成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演讲嘉宾与每集主题相近的专业背景、独到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为节目带来了深度,这同样也是节目借助外力创新讲述方式的实践探索之一。

而在演播室中,也邀请了200多位业界代表进行讨论,他们从各自的背景出发分享观点、碰撞火花,在深度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节目的广度。

总体而言,《共赢海上丝路》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信息、典型个案故事、问题意识与思辨分析构建起一个成熟的创作形态,不失为“一带一路”舆论宣传引导中的重要案例。当然,节目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宏观叙述与微观故事的关系把握上还有待提升,等等。未来许多亟待探讨的命题都是“一带一路”给新闻报道与宣传所带来的机遇,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使中国的媒体更具开放性,更加与国际接轨。而作为传播者,应该不辱使命,应当把握机会,做到发展建设与宣传报道的互利共赢,这才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应有要义。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深商丝路一带
第五届全球深商大会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
首届全球深商大会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