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2017-04-12王凯
□ 王凯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 王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纪录片形式的改变,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本文以叙事学为视角,通过对微纪录片叙事主体、内容、视角、节奏的变革分析,结合其现实境况和发展前景,提出几点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域内微纪录片的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
新媒体;微纪录片;叙事策略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与新媒体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在媒体内容不断“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程度日益下降,微纪录片的产生和兴起就是传统纪录片与新媒体结合的新尝试。微纪录片颠覆了大众对传统纪录片严肃与宏大的印象,从形式到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追捧。微纪录片继承了传统纪录片真实美学的视听艺术规律,但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
一、微纪录片概述
微纪录片是在媒介文化的变革时代产生的,关于微纪录片现在还没有权威性的定义,但概括来说,微纪录片是以手机等移动网络媒体终端为主要传播平台,时长三十分钟之内的非虚构性短片,创作主体多为普通大众,话题多为社会生活的微小话题。对于微纪录片来说,“微”表现在“微”时长、“微”题材、“微”视角、“微”平台、“微”投资、“微”传受双方。
2012年首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特别设立了“最佳微纪录片奖”,以示纪录片未来新媒体之方向。①同年,央视纪录片频道相继推出了微纪录片《故宫100》《资本的故事》等。其他门户和视频网站如新浪、优酷、爱奇艺等先后开辟了“微纪录片”相关栏目,形成微纪录片创作热潮。
二、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微纪录片的兴起与纪录片本身的浓厚底蕴和深刻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造成微纪录片兴起的根本原因仍是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创作主体和受众等多元化因素。首先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渠道,现在主要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倾向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其次是当下的传播形态更注重互动性和人性化,以前单向的传播方式被双向互动所取代。第三,用户生产内容,成为创作主体。最后,新媒体时代带来了受众观看习惯碎片化的改变,微纪录片很好地迎合了受众的观看习惯。而以上这些原因也决定了新媒体时期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必然不同。
(一)叙事主体大众化
传统纪录片创作受到媒体属性和内容篇幅的限制,在形象塑造上往往强调人物的高、大、全,表达方式公式化,远离百姓生活。而微纪录片不再受这两个因素的制约,选题自由,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变成更广泛的“老百姓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较少从宏大的家国、民族等意识出发去关注“大江大河、历史大事、国家发展”等与民族的未来,而是将镜头“向下”,记录普通大众,聚焦身边的人物,熟悉的环境,平常的事件。
贾樟柯执导的《语路》是一部讲述十二位普通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微纪录片。十二位人物讲述各自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深刻感染着和他们一样怀揣梦想的观众。再如获得首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微纪录片奖”的《花朵》,它展现的是一群学习杂技的孩子,小小年纪为了生存天天练习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其中的苦楚和心酸引起了奋斗在各个领域的观众的共鸣。
(二)叙事内容碎片化
由于微纪录片时长的限定,故在短时长内很难对多个内容和主题或故事作出充分的表达和讲解,内容碎片化表达已是微纪录片创作中的一大主要诉求。微纪录片在内容选择上是以选取某个人物或事件发展的关键点进行单一叙事,避免内容和线索复杂化,从而能够满足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求。微纪录片的叙事内容不追求知识和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将观念和理念传递给观众,并以抓住观看者的视觉为要,来引起他们对于某个事件或议题的关注。②
如《故宫100》,这部微纪录片并没有沿用传统纪录片《故宫》宏大的叙事、完整的体系、严谨的逻辑,而是将整个故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每一集都是从普通人没有关注到的某个点出发,从细微之处阐释我国古建筑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每集貌似独立成篇,但组合起来则是一个宏大立体的故宫故事。这种根据不同逻辑、不同内容独立成篇的微型叙事结构,很好地迎合了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三)叙事视角平民化
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受众在观看作品时的认知感受,最终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传达。法国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我国传统纪录片多采用宏大的全知视角,而微纪录片通常采用内视角,具有鲜明的平民意识,表现在人物大众化、场景生活化、第一人称叙事、镜头语言平实、解说词淡化等方面。这种平民化的叙事视角满足了当前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适应当前媒介传播生态和社会审美需求,拉近了微时代的观众与传播内容的心理距离,提高了观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可度。③
在微纪录片《故宫100》中,创作者则是采用了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易近人的讲述,将镜头伸入每个角落,让每个观众接近和读懂故宫。在第五十集《再见紫禁城》中,创作者大胆运用了内视角,以末代皇帝溥仪的自述为角度,省略掉叙事的铺陈使其显得更灵活、生动。
(四)叙事节奏明快化
网络传媒时代信息的大量繁殖、膨胀和爆炸,以及获取信息的便捷轻易、即时信息的淘汰率及获取新知的欲望,使观众对传统叙事文本那些修辞性很强的诸如过程铺垫、环境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文字,缺乏阅读的耐心和耐性。④所以,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叙事篇幅有限,整体叙事节奏明快,通常开门见山,直接进入叙事并快速推进,在短时间内把主题交代完整,叙事简单明了,不拖沓、不冗杂。
微纪录片叙事节奏的明快亦表现在镜头语言上。微纪录片叙事时间短、信息量较大,娓娓道来的长镜头显然不适合。微纪录片多用短镜头和特写快接的方式加快叙事节奏,在形式上显示出强烈的快速蒙太奇特征。如微纪录片《城殇》,它讲述的是当年南京城所遭受的创伤,每集三分半钟,叙事节奏明快,内容直接,很快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五)叙事语言多元化
语言是叙事得以进行的首要因素,没有语言则不可能实现叙事。⑤新媒体综合之前所有媒体各种信息的存在方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成了新的高度集中的叙事语言。在新媒体时代诞生的微纪录片与生俱来地带着新媒体的叙事特征,它加入了大量卡通动画、背景配乐、色彩等非真实叙事语言元素,呈现出叙事语言多元化的特征。微纪录片的解说词也一改传统纪录片那种深沉、刻板的话语样式,多用拟人、第一人称、模仿对话等叙事修辞手段,形成活泼、亲切的语言风格。
《故宫100》完美地将实景与动画相结合,影片画面边角不断有建筑动画模型出现,在节目包装上也特别突出动画元素,表现出灵动活泼的多元叙事语言。《了不起的匠人》在配音和解说上进行大胆突破,由林志玲担当分享人,用温暖的声音讲述20位匠人的故事,具有标志性和高识别度的声音与纪录片跨界混搭,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三、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前景瞻望和发展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新生事物得以发展和壮大,微纪录片就是其中之一。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除了它的草根性和原创性,还有着自身独特的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主体大众化、叙事内容碎片化、叙事视角平民化、叙事节奏明快化、叙事语言多元化等方面。传统媒体话语权的绝对地位日渐减弱和民间话语意识的觉醒,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再加上拍摄设备的普及和便携,市场需求变大,创作群体增多,都证明现在就是微纪录片发展的最好时代。如今,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呈现着极好的态势,但繁荣背后也出现了如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产业链不健全、传播渠道不开阔等问题。对于新媒体时期微纪录片的未来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重视微纪录片优秀创作者的培养;二是优化和完善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媒体和软件;三是健全产业链,嫁接更多的跨平台资源和上下游渠道;四是加强受众参与性,拓展受众参与深度,增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从选题策划到制成成片再到传播,引导受众积极参与使整个过程形成无数反馈的回流,体现新媒体时代全民叙事的媒体愿景。
注释:
①刘烨.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②高一然.微纪录片《故宫100》的叙事话语与传播渠道[J].当代电视,2016(12).
③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
④⑤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81-182.
(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