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台词“能不说就不说”?
2017-04-12梁芹
□ 梁芹
为何台词“能不说就不说”?
□ 梁芹
电视剧对话过多削弱了这门视觉艺术:既带慢了作品的节奏,也令真正需要表达的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的口水话里,更使宝贵的需要展示戏剧冲突的场景沦为一场争吵。好的台词是精炼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流露情感、揭示人物性格,能传达信息甚至推动剧情发展,而最好的台词是那些根本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
一、说得越多越没用
如果今晚你打开了家里的电视机,但你在忙别的事,你一边做事一边“听”电视,结果会怎样?你会发现,电视里正在播放的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喋喋不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个没完,让你仿佛是在听广播一样。
最近,马伊琍主演的正在热播的《我的前半生》就是这样一部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而是罗子君的母亲,这是一位自认为事事占理、且得理不饶人的大妈,一出场便喋喋不休,说的无非是男女私情、家常里短这样的话题,更令人烦心的是,各种人物一一登场,随着剧情,都开始发表自己的“长篇大论”,有的是对公司等职场的经验之谈,有的是对异性间交往的理想和失望,有的谈自己留学的经历和对美食的看法,总之引入种种话题,并且一说起话来便滔滔不绝,停也停不下来,电视剧俨然变成了“对话节目”,电视荧屏俨然成了辩论会。对于影视剧最重要的元素“戏剧冲突”,被简单地处理成了无休止的“争吵”。
有人说,肥皂剧本来就是为了家庭主妇们做家务的时候,顺便能看的节目,所以多点对话反而好。但问题来了,在我国并没有严格意义的所谓的“肥皂剧”的生产和消费,前面提到的剧,也是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这样,用肥皂剧的“标准”来衡量自身,未免有自贬身价之嫌。
这些年,文艺界越来越重视“讲故事”的意义和技巧,但在影视剧生产环节中,这个“讲”并不是要主人公真的来“讲”,而是让他用行动来讲。过多的台词,貌似人物在激烈地“冲突”,但那不过是口水之争,而不是戏剧式的“命运之争”。大段台词挤占了原本用来展示戏剧冲突的宝贵场景。影视剧编剧力有不逮,没有展示戏剧冲突的足够技巧,没有找到精炼的、到位的台词,这才是问题所在。美国的剧作理论家悉德·菲尔德表示:“动作就是人物。一个人的所为就是这个人自己。电影就是动作。”国产影视剧需要提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正是这一点。
人物当然是需要对话的,台词对揭示人物情感和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常常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但首先我们别忘了,影视剧是“视觉的艺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画面”在说话,创作者需要寻找的表达方式是视觉化的,而不是简单地让人物自己全部说出来,“说出来”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方式。
悉德·菲尔德表示:“人物说来说去,只能使故事单调而令人乏味。”他又说:“今天的电影更多趋向于视觉化,人物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反应动作来表现的……不要让你的人物来讲述他们的处境,而是让他们以更为视觉化的方式即以自己的行动来揭示故事线。”
大段的讲话或者对话令观众生厌,这也许是现在的很多国产电视剧不好看的原因。
也许是时候,我们的电视剧编剧来学一学电影编剧、尤其是好莱坞的编剧们写的对话。在好莱坞,编剧们有一个行话:“如果你写了一句可以删掉的对话,那你就掉粪坑里了。”
影视剧是高度视觉化的行业,特别是在当代。“对电影对白写作的最好忠告就是不写。只要能够创造出一个视觉表达。就决不要写对白……遵循回报递减定理:你写出的对白越多,对白的效果就会越少。([美]罗伯特·麦基)
在瑞典导演伯格曼的《沉默》中,有一场餐厅服务员勾引安娜的戏:服务员走到餐桌前,故意把餐巾掉落在地板上,当他弯腰去捡时,他慢慢地把安娜从头到脚嗅了个遍。作为反应,她慢慢地、几乎谵妄地吸了一口气。切入:他们在旅馆房间。太完美了,对不对?色情、纯视觉,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必要说。
阿信的父亲送她去米店打工的路上,望着她幼小的背影,想喊她又没有喊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内疚、不舍、担忧,担心一喊出来就再也不舍得让她走的种种内心全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流露出来。(日本电影《阿信》)。
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对电影对白写作的最好忠告就是不写”的忠告。对于创作者而言,连篇累牍的对话有时候不但不能帮助你,反而令你的观众失去耐心。像《大明宫词》那样运用大量的独白,属于一个逝去的古典时代,对于时下更习惯手机刷屏和每天观看大量视频的观众,尤其不适合。
《阿刚正传》有大量的独白,他正是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但他喋喋不休的时候,别忘了他一直在变换着“坐”、“走”或者“跑”的动作,而且别忘了他的“讲述”本身也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随着这个不停讲述,揭开了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另一个不停地讲却没有引起观众不适的电影,是《早安越南》,因为讲述者本身就是个广播播音员。但如果你不确定能达到他们的水平,还是避免使用大段的独白、对话为好。
在德国反战片《丽莉·马莲》中,士兵们听着广博中播放的《丽莉·马莲》歌曲,奋不顾身地跃出了枪林弹雨中的战壕,英勇地面对死亡的挑战。这里,不需要士兵们高喊什么“为了祖国”之类的口号,画面已经完全告诉了我们这里面所含有的受蒙昧的盲目的,又令人唏嘘的英雄主义。这是视觉的经典时刻。
二、怎样才是好的台词
影视剧里出现大段的台词,主人公俨然很有范儿,很智慧,话题也许是围绕着紧扣着剧情的,但实际上剧情已经在此停滞。真正的故事讲述者进入了休息时间。
大段的对话或者独白带慢了影片的节奏,令观众厌烦。而这大段大段的对话,对揭示主人公的性格有用吗?我们说几乎没用。人们常说,看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在影视剧里也是一样。对白不一定是一个人真实的内心流露,要是他在吹牛或者言不由衷呢?或许他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所以,除非他是你的心理医生,否则没人愿意听你的长篇大论。观众更喜欢看“这人下一步会干啥呀”,而不是“他在说什么妙语金句?”
那么,怎样才是好的台词?
要惜墨如金。
记住罗伯特·麦基给我们的忠告:“遵循回报递减定理:你写出的对白越多,对白的效果就会越少。”大段的对话只会让人生厌,对揭示人物和推动剧情几乎毫无帮助。
《英雄本色》中,周润发面对警察的问讯,说道:“阿sir,我没当大哥已经很久了。”短短一句话,已经交代了很多意思:我过去确实在黑道混过,我还是大哥,但我早已经不在黑道混了,所以,你们的问题我帮不了你们。短短的话语,我们不但能听出这些意思,甚至光凭字面我们都能“读”出他说话时的情绪。要说惜墨如金,这就是,话语虽少,但却有力量,能传达足够的信息。毫无疑问,简短的对话也加快了电影的节奏。如今,快节奏几乎是所有商业片必备的因素。那些依赖大段台词的编剧,他找到的只是河沙,只有经过进一步的洗筛,才能得到沙金,经过高温提炼最终得到真金。好的台词,就是编剧们需要找到的真金。
好的台词能揭示电影的主题。
这个范例来自《辛德勒的名单》:“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这解释了辛德勒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那些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也是电影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士兵们历经九死一生找到瑞恩的时候,对他说:“我们来带你回家。”(《拯救大兵瑞恩》)前面天崩地裂、血流成河,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场面,就是为了这一句话。这样的台词堪称一部戏的“戏眼”,但不是每一部戏都有这样的“戏眼”,如果没有或者找不到,也不必强求,毕竟画面的运动和剪切,已经让聪明的观众“听”到了许多难以言表的“视觉语言”,无需由主人公画蛇添足地来说出。
或者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如果你发现自己落单了,迎着阳光,独自驰骋在草原上,不用担心,那是因为你在天堂,而且你已经阵亡了,兄弟们,而我们的事迹将永垂不朽!”(《角斗士》)角斗士已经不是在为生而战,也不是为兄弟而战,而是追求更高的目标:武者的不朽。这番话如果不说出来,你对角斗士的看法是否不一样?是否能理解他这样的追求?所以,这段台词不可或缺,哪怕它比较长。
“离你的朋友近些,但离你的敌人要更近,这样你才能更了解他。”(《教父》)教父的这番说教是他的人生经验之谈,也是他性格的最好注脚。短短一句话,教父冷静果敢、老谋深算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的台词仿佛是主人公主动打开了他心灵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探他的内心世界。
“要反清,抢回我们的钱跟女人,是不是,复不复明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呀!行了,大家聪明人,了解!继续!”(《鹿鼎记》)韦小宝的这段话足够让我们对他进行一个“心理分析”:关心的是个人私欲而不是国家大事,来自底层(直白地表达欲望:钱跟女人)、口才好善于忽悠,再辅以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方式来表达,简直堪称韦小宝同志的个人履历表。这样的台词即视感很强,是对视觉的有力补充。
好的台词能推动剧情发展。
下面这个示例来自美国电影《与魔鬼同行》。
哈里森·福特:他们抓到那个混蛋了吗?
布拉德·彼特:他们就是那些混蛋。
发现警察们监守自盗,与坏人狼狈为奸,无疑令主人公的处境更为凶险,从而推动影片向高潮迈进。一句好的台词甚至能够起到一个关键节点的作用。精炼的台词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巨大效能,而喋喋不休的台词,反而令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大段大段的陈词滥调中。
“好的对白会回答问题,但跳过了显而易见的答案,给了我们一些新的信息,推动剧情向前。”([美]威廉·M·埃克斯)好的台词就是一种好的叙述方式。
那么好的台词还应该有怎样的面目?好的台词往往穿着一件普通的“外衣”,而真正的意义表达藏在外衣之下。一个成年人,是能体会一个处于矛盾中纠结中的人,他常常有说不出口的情形,他言不由衷,话外有话,也就是我们说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台词,是人们真正的意思,但是却没说出口。在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台词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
你只让人物说了台词,而没有表达出潜台词!那些大段大段的台词,往往是最没有潜台词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能把这样的对话称为“台词”,而是“人物演讲”,或者兴致勃勃的“闲聊”,其实编剧们在“掉书袋”的酸爽过程中,没有顾及到或者说尊重观众的感受,没有尊重观众的宝贵时间。
最好的对话不仅仅发挥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角色性格。“最好的对话,能使人说出人们没有说出的东西(言外之意,潜台词)。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动人们的情绪开关,能让观众感受到伤害,感受到爱,感受到恨,感受到理解。”([美] Karl lglesias)
它是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它有时能带动观众一起来玩诸如“猜火车”这样的跟剧情有关的智力游戏,从而令观众观看的过程中代入感更强,也就是更入戏,更能参与剧情的构建和推演。好的台词会把最关键的、最需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放在最后,前面可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然后在你不经意间忽然切入主题。比如警察到男主家问话,开始谈一些喜欢哪个球队哪个球星之类的话题,警察要离开的时候,忽然转身问:“我可以看看你的棒球棍吗?”这一定是关键的物证,但会放在场景的最后阶段推出,一句话就能达到出人意外的效果。
最后,让我们以罗伯特·麦基的忠告来结束本文:“形象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对白是令人遗憾的第二选择。”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