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评定的公道要靠信用惩戒
2017-04-12河南张全林
(河南)张全林
贫困生评定的公道要靠信用惩戒
(河南)张全林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坚决杜绝将 “助学金”变成“奖学金”或用 “助学金”代替“奖学金”的行为。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申请资助时弄虚作假的学生,要以适当方式予以惩戒。 (见中国新闻网)
惠及过大多数学生的助学金,却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其原因就在于 “诉苦比困”的副作用。让大学生拿自己的伤痛来得到那一千多块钱,其实是一种更大的不幸。近年来,“划定贫困线” “演讲比贫”等新闻屡屡出现在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环节,如何甄别 “真假贫困生”,让有限资源 “用在刀刃上”,俨然成为高校的一道难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但近年来,大学生助学金遭非贫困生 “偷食”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助学金能够真正雪中送炭,一些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尽最大可能让 “假贫困生”无法得逞。
在严格标准的同时,兼顾人性关怀,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学校在评定贫困生进行助学时,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要考虑不伤害学生的尊严。采用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措施,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成长。教育部的通知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是很值得赞许的。
有的高校利用大数据,根据贫困学生在学校食堂里的消费情况,对贫困生进行甄别。这与 “竞选”贫困生这种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相比,大数据的使用使得贫困生认定更为人性化。但这项措施的背后,说明高校管理者的潜意识层面存在一种认知:贫困生的饭卡消费额度一定很低,贫困生的话费消费一定很低。但是,学生饭卡消费低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订外卖,话费高则有可能与家人的长途通话费用高昂有关联。说到底,根据这些指标衡量贫困生并不可靠,甚至有时会伤了贫困生的心。
贫困生认定,大致包括跟踪调查贫困生餐卡消费额度,观察贫困生日常生活消费结构和状况,班主任、辅导员谈话,学生资助中心不定期对取得资助资格的学生进行调研和回访等。这些措施多管齐下,是可以让助学金真正发放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但这样的人为操作,还是难免出现偏差。
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根本上还要靠诚信。诚信要起效用,关键要有惩戒相伴来制约失信行为。通知强调,对申请资助时弄虚作假的学生,要以适当方式予以惩戒,这应该是一个兜底思路。发达国家的学生资助,只需学生把家庭收入、纳税证明交给学校即可。一旦造假被发现,学校将取消贫困资助,且会列入诚信档案,跟随学生终身。可见,当造假的成本过于高昂,这种造假的行为便会大大减少。这对于我国贫困生的评定工作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