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对南平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7-04-12曹维娜
◇曹维娜
福建自贸区对南平经济发展的影响
◇曹维娜
本文分析了福建自贸区建设对南平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南平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积极跟踪、研究福建自贸区相关配套政策,打造提升对接福建自贸区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积极化解自贸区“虹吸效应”、“挤出效应”,推动南平经济的发展。
自贸区;虹吸效应;溢出效应
一、福建自贸区发展状况
国务院于2014年年底正式批复建立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包括厦门、福州、平潭3个片区。
从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底,不到两年内,福建自贸试验区内新设内、外资企业达52373家,注册资本10145.2亿元。其中,增加的内资企业户数为49666家,注册资本达8701.87亿元;增加的外资企业户数为2708家,注册资本1443.36亿元;福州片区增加的企业户数为23115家,注册资本达3374.28亿元;厦门片区增加企业户数为23825家,注册资本达4448.58亿元;平潭片区新增企业户数为5435家,注册资本2322.37亿元。统计数据比较发现,所有新增加的企业户数是挂牌前的3.15倍,而注册资本则为挂牌之前的4.25倍,增长速度超过天津、关东自贸试验区。另外此间增加的的企业中多是台资企业,其新增台户数为1411家,占了全省的90%。另外新增企业的活跃度高,有98.2%是开业状态,43.4%已经营业收入,其中的37.1%实现了纳税,并高于福建省当年新设的企业。
福建自由贸易区和依靠现有的工业优势,并积极培育重点产业的发展,网络、航空维修、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租赁、保税展览和许多新兴产业加速,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聚集区域。福州地区的物联网行业,跨国电子商务供应商已成为重点培养的新态势。
二、南平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南平市属于福建省,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的北部地区,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方,处于福建、浙江、江西之间三省交界。另外从地图上看,南平市的东北与浙江相邻,西北与江西接壤,东南与宁德交界,西南与三明毗连,区位优势独特。另外南平境内交通便捷,京福高铁、鹰厦铁路、外福铁路、横南铁路,205国道、316国道过境;还有武夷山机场,闽江干流、建溪、富屯溪等航线及航道。
另外南平的第三产业仍居产业分布之首。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第一产业2800户,比增19.25%,注册资(本)金161.96亿元,比增30.13%;第二产业9047户,比增10.32%,注册资(本)金689.44亿元,比增19.77%;第三产业25764户,比增26.66%,注册资(本)金1184.22亿元,比增25.11%。因此,南平市的第三产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产业分布所占比重较大。
尤其是和福高铁的通车后,南平到福州、厦门的距离缩短了,更有利于对接福建自贸区项目。南平、三明、龙岩之间正在建设铁路,将来能将合福、鹰厦、龙厦、向莆等铁路连接起来,这样就构建一个铁路干线网络,这也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联系通道。届时在形成南平、三明、龙岩3个城市间新的一个快速铁路通道,同时将加强南平与福州、厦门沿海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南平更好地对接福州片区、厦门片区、平潭片区。
(二)南平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从2015年的经济数据来看,福建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5979.82亿元,其中南平市为1339.51亿元,对比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南平的GDP总值居于末尾。比较近10年数据发现,南平市GDP总量在省内的份额基本稳定在5%左右,而出口份额在2006年超过1%之后,逐年小幅上升至2010年1.2%,进口份额则基本稳定在0.5%左右。
初级产品具备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方式削弱了其竞争优势地位。由于不具备区位优势,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南平市在海西城市群中外贸竞争力排名靠后,其中外贸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都处于最低水平,南平市的外贸增长潜力较大,主要体现在以纺织和林木为代表的轻工业品、以茶和饮料为代表的农副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综上,南平市的经济总量指标为居中,但是人均指标排后,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较弱,经济的外向度较低,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亟待改善。
(三)南平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的发展为南平经济社会转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也是南平产业结构优化所取得的成果。在2015年南平市的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全年增加472亿元,居于福建省第二位。第三产业的增速实现“十二五”时期以来的最高增幅,更是“十一五”时期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增幅。从数据上看服务业对GDP影响力较大,在GDP比重2年内提高了1.3%,本市GDP增长率被拉高了4.1个百分点,而对GDP的贡献占比45.3%。
三、福建自贸区给南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溢出效应的影响
溢出效应从概念上解释主要是某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在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在这种优势资源的吸引下,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受拉动从而得到发展。服务业的聚集将被迫福州和其他地方的贸易在当地制造业溢出。合福客运专线缩短了福州南平两地的距离,南平原本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加上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承接和消化福州等自贸区所在地的制造业溢出效应,弥补南平市的高端服务业向自贸区转移的损失。
(二)分享区域产业发展互补互通效应
梯度理论的理论认为,某个地区的兴衰与其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此后主要行业的先进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发展顺序总是从高梯度往低的梯度。推进的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创新的发源地往邻近城市推进;第二个是向创新源地更远的二级城市乃至三级城市推进等。
从福建省的经济数据上看海西经济区的区域之间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产业梯次极为突出。经济较好的福州、泉州和厦门这些城市本身就具有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的优势,而南平和其他内陆地区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在南平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潜力。未来产业的有序转移和产业链整合和优化,可以在福建成立自由贸易区的三个区域为核心的港口,漳州、南平和其他周边地区研发、销售、清算和其他支持系统、三明、龙岩、南平和其他地区和其他制造业市场和自然资源市场的主要处理高端海峡西侧经济带产业供应链模式。
四、福建自贸区给南平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福建自贸区对南平市的虹吸效应分析
“虹吸效应”从概念上解释指的是某地区由于具有政策、位置、设施等优势,从而对邻近地区产生较大的吸引,这样会使邻近地区的各种资源流向该地区。福建自由贸易区管理模式、税收制度、产业政策和其他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对福州、厦门的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自贸区由于地处在福州、厦门两地,当期不断的发展下,福州厦门两地不断的发展,将高度聚体各类优质资源,资本等,而南平这类经济原本就是欠发达的地区,极有可能出现资源外流现象。将促使原南平的外资企业搬迁到在福州、厦门、泉州和平潭地区从而获得自由贸易区的改革红利。这无疑将削弱南平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数据显示:南平市2015年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同比下降了4.34%。其中,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9户,增长了93.33%;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分公司为15户,跌幅超过51.61%,导致新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下降。同时,投资总额,注册资本,注册外资同比减少85.75%,分别为73.40%和75.60%。
(二)地区性重复竞争的挑战
由于福建自贸区的很多成功经验在各地得到推广与复制,一方面能起到借鉴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特色不同,如果一味照搬福建自贸区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不但不能起到借鉴作用,反而不利于本地区的建设,更会造成重复性建设,最终造成资源过剩和恶性竞争。
(三)高端服务业面临竞争挑战
在福建自贸区内,企业运营环境更加宽松便利。在对外贸易方面,福建自贸区为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更多的便捷,节省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在金融服务方面,福建自贸区内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且区内加工制造产品免交增值税;在人才资源方面,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这种优越的经济环境,吸引着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纷纷迁移,各种高端人才也纷纷涌向福州、厦门,这无疑会削弱南平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减缓甚至阻碍南平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造成优质企业的流失,也严重地制约了南平技术经济的发展,导致地区间产业竞争激烈。
数据显示,南平的各类企业在2015年的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南平市增加各类市场主体32061家,同比增加了17.14%。但这里面,公有企业190户,同比下降20.41%;私营企业6298户,同比增长35.2%;而外商投资企业仅为44户,同比下降4.35%,从数据上看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确实导致了南平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在当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是从2016年的数据上看,这种减少只发生短期之内。从2016年的1~6月间,南平增加的各类市场主体16857家,同比增加了5.198%。其中公有企业91户,比增18.43%;私营企业4313户,比增43.08%;外资企业有16户,同比减少了11.11%。
[1]衣长军:台商大陆融资与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设想[J],国际经贸探索,2007(03).
[2]陈晓文:管理贸易政策调整与经贸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6).
[3]刘昌黎:世界双边自由贸易发展的原因特点与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5(04).
(作者单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自贸区对南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AS151096)。
10.13999/j.cnki.scyj.2017.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