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里的真与情
——浅谈新闻报道的细节描写

2017-04-12郭锦钦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细节受众

□ 郭锦钦

细节里的真与情
——浅谈新闻报道的细节描写

□ 郭锦钦

一篇新闻报道要引人入胜,除了做到主题明晰、有影响力外,内容上也应有吸引力。怎样在有限的篇幅里让新闻中的人或事“活”起来,细节描写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更好地还原新闻事实,还能调动受众的情绪,使之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新闻真实;推动故事发展;显露真情;

一、小细节里的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核心价值。新闻要真实,除了确保信息准确、态度公正客观外,适当的细节描写能让内容更经得起推敲,从而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2017年2月23日,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在线》播出了《北海:八旬老人不慎跌下港池16岁少年勇敢施救》的新闻。目击者吴进光和弟弟以及16岁的侄子吴慧鹏在看到老人掉入港池后第一时间施救。记者在原稿里写到:“吴进光说,当时,由于情况紧急,救人心切,16岁的侄子想都没想就跳到海里,游到了老人身边。”这样的表述初看并无不妥,但后来编辑向记者提出了疑问:当时,首先到场的有两个大人、一个中学生。按理说,在危难时刻成年人更有施救能力,为什么反倒是一个16岁的少年先跳到海里救人?记者确实没有交代清楚这一点。经过核实后,记者才知道,原来吴进光和弟弟都不会游泳,只有侄子熟悉水性,所以发现老人掉到海里后,侄子最先跳到海里救人。在最终版本的稿件里,编辑把原文改成了“因为吴进光不会游泳,无法施救,但他16岁的侄子小吴却一头扎进了海里”。这一细节的交代,不仅消除了疑惑,也避开了报道引起误解的风险。

而《北海:假装问路骗走3万元 民警出击一网打尽》这则新闻里,原稿中通讯员只是三言两语交代了村民被骗了三万块钱,接下来就着重描写了民警的抓捕过程。事实上,为了展示民警的工作成效,对抓捕过程展开详细描述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更想知道的是这位村民是怎么被骗的,以及应该如何防范骗术。充分了解情况后,记者将原文开头扩写为:“村民唐大爷在福成卫生院附近被三名男子拦了下,说给100元的带路费,要到当地卫生院。到了卫生院后,又有一名自称卫生院药品管理员的人和问路男子以倒卖药品赚取差价为名,诱使他出钱‘投资’。最终,他糊里糊涂回家拿存折到银行取了三万块钱给问路男子,之后问路男子找借口要唐大爷一个人下了车。随后,唐大爷找遍整个卫生院都没发现这几个人时,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这样的平铺直叙虽然简单,但总算让受众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使其认清了骗子的手段。在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受众每天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大量信息。如果没有过程,消息就不可信,如果没有细节,受众也很难记住报道。

二、细微之处见真情

不管是短消息,还是长消息,描写都是推动故事发展、揭示主题、让人加深印象的手段。所以,选择与主题直接相关且最具代表意义的细节,不仅能让报道与众不同,其内容也会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条红丝巾相聚6秒》是中央电视台2015年新春系列报道《只为多看你一眼》里的一集。作为中队里唯一的卫生员,驻守甘肃武威某铁路隧道的武警战士梁培锋入伍15年从未回家过年。儿子高原反应严重,所以妻子李佳妮一直不敢带孩子探亲,唯一的团聚机会,就是母子俩乘坐途经哨岗的列车,把红丝巾放到窗外,丈夫看见红丝巾就是团圆。“以前,火车时速只有六七十公里。这种见面方式成功率还很高,但现在火车提速以后,至少有一百多公里,想要让对方看到自己就不那么容易。得知此事后,有些乘客用手机帮着拍照,乘警也帮着开了窗。”在接下来的一组长镜头里,儿子涛涛在记者帮助下把丝巾放了到窗外,希望爸爸看见。文稿里,车速的变化显示出了见面难度,而画面里,儿子迫不及待地把丝巾伸出车窗想见到爸爸,却因为车速过快,最终没能看清爸爸。那份期待与失落,看着让人心酸。

电视新闻声像兼备,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对话、行动的组合,在推动故事、情绪发展的同时,也让这人、这事被受众记在了心里。

“凌晨,热闹的车厢逐渐安静了下来。虽然不少人没有买到座位,但就是一张站票,也要千里迢迢赶回家。”这是《一路回家——从北到南载思念回家》的一处细节,文字配的是凌晨车厢里乘客睡觉的画面,就是这样一些躺在地上睡觉,甚至有人站着依靠在车厢门呼呼大睡的镜头,就已经让人印象深刻。列车从北向南,乘客离家近了,有的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时,记者问了乘警田大勇一个问题:“你经历过最难忘的春节是哪一次?”乘警田大勇回答:“我春节基本上就没在家过过,所以说你要问我特别难忘的记忆,就是当火车行走在沈阳和抚顺之间,看着万家灯火,心里面真酸酸的。因为你每看着一盏灯火,那就代表一个家,然后回首再看看自己,心里边说不出的思乡。走这一路上,确实叫一念一牵挂,一思一寸伤。一念,念爱人,一牵挂,牵挂孩子。我儿子长得可帅了,然后跟他妈一样高,感觉他从小到大,就是一转眼的机会,好像都没陪他睡过几次,突然间就大了。”在这一分钟的同期声里,满满都是细节,话语里让人看到了坚守岗位的不易和为人父的愧疚,与回家的人产生强烈对比。稿子的最后记者对列车长罗磊进行描写:为了见同是列车员的妻子一面,他只能在港口等待列车过海时,隔着车窗招手示意,最终把受众的情绪带到了高潮。“渡海前,列车的18节车厢要在20分钟内,拆解成4列,然后两两成组,推上海轮。在港口等待的工夫,我们发现列车长罗磊一边在车厢里穿行,一边向对面的列车张望。原来,他的新婚妻子刘颖是对面那趟车的列车员。他们的车刚从船上下来,准备返回长春。因为工作期间不允许带手机,罗磊只能用这种方式寻找妻子的身影。每次遇到这样的机会,虽然说不上话,但在两辆列车短暂的交汇中,他们都会挥手相望。”

三、做生活里的有心人

事实上,选对了细节,总能一击即中地让新闻“活”起来。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得留心观察,不能放过一个微小的细节。

1995年度中国广播新闻一等奖作品——《贫困山区女校长——苏桂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记者采写报道时,苏校长已经累倒在工作岗位,去世了,只能通过她生前的学生、同事的角度重塑女校长的形象。就在这时,记者发现了有一个人一直跪在苏桂琴的坟前。一打听才知道他是苏校长省吃俭用培养出来的清华大学学生——徐永久。听到校长去世的消息后,他从北京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又转乘汽车赶回来,但还是未能见上苏校长最后一面。他在“校长妈妈”的坟上哭着喊着:“妈妈,妈妈我回来看你来了!”在这篇报道里,如果不是记者留心观察,抓住了这个细节,稿子也不会那么出彩。

其实,记者在日常采访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在采访时更好地在被采访者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捕捉到关键的细节。在现场除了看和听,有时还要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甚至用舌头尝,只有记者用心地经历了这些体验后,才有可能用文字再现现场,把这种体验带给读者,让人感动。另外,虽说细节是提升新闻品质的手段,但也不能长篇大论,越多越好,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一定要选取围绕主题的、最具代表性的细节。而要写好细节、运用好细节,记者还得“先做读者,再做记者”,学习他人稿子的好细节,思考为什么选了这个细节,这个细节用在这个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对今后的采访会有帮助。当然,记者还应该不仅限于书面,还要读“生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多了解身边事,身边人,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捕捉到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新闻细节。

四、结语

有前辈曾把新闻比作饭菜,把细节比作饭菜的调味品,放少了没有味,放多了也没法吃。确实,细节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受众通过记者的报道仿佛来到现场;细节还可以以小见大,令人回味无穷。总之,新闻需要细节,细节的表现力永远大于虚浮的形容词,正因为有了细节,新闻作品才变得生动、鲜活、厚重、深刻。

1.张君昌,王玮.传媒精品解读[M].新华出版社,2005.

2.李希光.新闻视觉化:描写与细节[J].新闻与写作, 2013(3).

3.李源.浅论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新闻品质的影响[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09-01(07).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细节受众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