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类电视情感节目中主持人“本我”与“非我”的体现

2017-04-12许菲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类节目第一书记贫困村

□许菲

公益类电视情感节目中主持人“本我”与“非我”的体现

□许菲

公益类电视情感节目是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中的新热点,此类节目具有情感传播的功能,并且运用媒介平台,以做好事、行善举、传播正能量为己任。广西电视台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公益慈善模式,打造出一档全透明的大型公益道德建设节目《第一书记》,倡导“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公益理念。主持人在此类节目中如何拿捏与把控情感,如何更好地体现主持中“本我”与“非我”的状态,是本文将要阐述的内容。

公益节目;情感;“本我”;“非我”

在当今多样的大众传播方式中,节目主持传播是一种以主持人为主导和主体的特殊形态。公益类节目主持人要紧紧贴合这一节目类型正面、健康、凝聚爱心力量、启迪慈善梦想的作用。作为《第一书记》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应发挥以下作用:一是通过与第一书记的交流,充分展示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转变干部作风的生动事迹;二是积极与贫困村产业带头人互动,充分展示村庄的最美物产及生产生活;三是对话贫困群众尤其是当地生活贫苦的孩子,体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畏辛劳、励志向上的精神;四是汇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大力支持贫困村的困难人群和产业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

一、主持人情感传播的必要性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掌控着现场节奏和话语导向,而在公益类节目进程中,这种掌控只是隐性地发挥着作用。成熟的主持人会将节目主架构里必要的话语根据现场氛围和情绪不知不觉、顺理成章地表述出来,营造一种类似于朋友间相互聊天、相互倾诉的和谐情境。由此,主持人或多或少地传递和表露出自身的情感态度便成为必然。在公益类情感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友好、和睦的关系,而不是主持人可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独揽话语权的姿态。倘若脱离了情感,节目也就失去了人际关系间的温度,同时也失去了相当程度的可看性和可接受性。

《第一书记》的演播室录制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推介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们带来的产业项目,另一部分是讲述贫困村孩子们励志、感人的故事。为了更全面地展示各村地貌、风情和物产的独特性以及优势所在,主持人和第一书记在第一部分的互动通常较为轻松有趣。比如在介绍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塘寨村的最美物产陆川猪时,主持人在节目现场品尝过陆川猪的几种烹饪方式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产品推介人,由衷地和大家分享陆川猪鲜嫩清甜、脆而不腻的口感,更显自然、真实而不做作。当进入第二环节介绍励志孩子的故事时,主持人又适时流露出对孩子的关怀、疼爱和佩服之情。由此可见,主持人积极、恰当的情感表现更易于获得嘉宾、受众的信任和认可。

二、主持人情感传播过程中“本我”与“非我”的体现

关于公益类节目中主持人情感体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情感控制论”,一种是“情感表现论”。主张情感要有所控制的人认为,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只是代表个人发声,其语言的表述、表情的收放更多时候围绕栏目的环节与流程,应抛开个人的利益取向和心理倾向,有控制地释放情感。而主张情感可以尽情表现的人则认为,公益类情感节目更应该凸显“人”这个根本要素,需要靠主持人在现场的全情投入来感动受众,以此来触碰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把他们的正义感、公益心激活并充分释放出来。两个观点看似互相冲突,实则是互联互通的,只是在表现程度、表现时机、表现场合和表现方式上有些区分,这其实是主持人在“本我”和作为栏目代言人的“非我”间该如何转换,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情感表现与情感把控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节目内容影响着“本我”与“非我”的关系

节目内容决定了主持人表现情感的方式。以《第一书记》为例:每期节目的结构大致相同,但内容又不尽相同,如讲述贫困村的产业部分,有一期关于电商集市的节目就把“集市”搬到了舞台,几个贫困村的脱贫产业被放到“集市”上依次展示。主持人在节目中根据乡村集市里赶集的热闹场景来表现出轻松幽默的情绪。在这个部分的主持中,“非我”的情感表现会更多一些,并且在这个情境下加入了情景再现的演绎成分。而当喧闹的互动过后,进入到和驻村书记的访谈环节,通过和书记间的一问一答,引出“为什么村子有那么丰富的物产,至今却依然是贫困村”的真实原因时,主持人又从“非我”的情境中回到了真实的“本我”状态,表现出对村子贫困的忧虑,真诚呼唤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为贫困村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二)节目传播目的决定着主持人“本我”与“非我”的关系

公益类节目主持人所表现的情感,应当是体现积极高尚的社会道德的情感,而不是消极悲观的情绪;应该是具有一定审美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雅情感,而不是媚俗的低级趣味。主持人有责任通过人际情感的沟通帮助观众向善向美。《第一书记》主持人在节目中真情讲述一个个驻贫困村书记们背后的动人故事,不矫揉造作、不夸大其词,用平时朴素的话语展现第一书记们舍小家顾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乡亲们奋力脱贫的责任担当。而国内有些节目主持人为了吸引受众,迎合小部分受众猎奇的心理,在情感节目中揭嘉宾的短,挖苦嘉宾,乐此不疲地表现哗众取宠、低俗献媚的一面,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主持人体现的“本我”代表了所有坚定信念践行公益、奉献爱心以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大众,而不是“非我”的小众。

(三)主持人情感表现方式影响着“本我”与“非我”的关系

除了通过语言表述,公益类节目主持人还可以运用各种副语言来表情达意,丰富情感内涵,比如表情和动作的辅助运用。当主持人全身心地与嘉宾沟通时,很容易达到心灵的贴近,感同身受。当主持人情感表现达到较高的爆发点时,主持人的眼泪该不该流,就成了大家争议的焦点。有人说情感把控的最佳境界是眼含泪水但不可流出来,而不该情绪失控、陷入悲痛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舞台使命,要求主持人应该以栏目需要和现场美感的“非我”状态为主。也有人认为,在某种情境下,主持人就该完全释放出个人情感,“人”的感受为大,让眼泪尽情地飞一会,凸显“本我”的状态,相信这样也能更好地烘托现场气氛,激发受众公益行善的爱心。笔者认为,节目中,主持人“本我”与“非我”的关系既代表了不同情绪又互为补充和交融。流泪只是情感表现的形式之一,当情到深处时,就算眼泪流下来也并不代表主持人就游离于节目之外,失去了控制和美感,只要是真情流露,就是美的。

三、主持人“本我”的情感把控

节目中,主持人对情感的表达要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当主持人难掩激动之情时,重点不在于眼泪该不该流,而是在情感控制之下,更要理性地明确自己在节目中的作用,即如何控制好现场嘉宾和个人的情绪,同时又能引起在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受众的共鸣。只有确定好接下来要做什么,要说什么,言由心生,才能做出最贴切的表达,也更能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一书记》节目在录制贫困孩子的环节时,主持人常常会被孩子们曲折的经历和他们直面困难时的顽强意志所感动,但主持人总能在哽咽着轻轻拭去眼泪后,或说出一段肺腑之言,或给予对方一次有力的握手或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其中一期节目里,当主持人在节目现场采访13岁女孩韦丽清时,得知她的父母亲离家不知去向,她一个人照顾着6岁的妹妹和瘫痪的爷爷,主持人不禁流下了心疼和钦佩的眼泪,并有感而发:“贫困,可以让一个家庭破碎;贫困,可以压弯很多成年人的脊梁,但同时,竟然是孩子,用他们稚嫩的双肩,扛起了那些满是绝望的重担,那些本不该过早承载的坚韧,那些面对绝望却依然满满的乐观……”

四、结语

在如今媒体大融合的环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纷纷打造着具有特色的公益类节目。我们也看到,国内的公益类节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其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希望的。更好地传播公益精神,不仅是电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节目主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节目中将“本我”和“非我”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节目宗旨,践行公益精神,真诚地关爱与帮助弱势群体,是主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猜你喜欢

类节目第一书记贫困村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