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看理想》的文化策略

2017-04-12王珏

视听 2017年3期
关键词:主讲人理想受众

□王珏

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看理想》的文化策略

□王珏

在网络自制节目过度娱乐化、电视文化类脱口秀泛滥、“文化”被质疑的背景下,网络文化类脱口秀大量出现。本文以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看理想》的兴起为个案,探讨其兴起的文化策略,并对其文本策略和影像风格作进一步分析,试图为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发展总结一些经验。

网络文化脱口秀;《看理想》;受众;影像风格

一、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的概念和兴起的文化策略

文化类脱口秀是脱口秀节目按照内容划分出的一种。1999年余秋雨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电视演讲,开创了我国电视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先河,随后兴起了一批以《世纪大讲堂》和《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类脱口秀节目。

在网络自制节目过度娱乐化的背景和电视文化类脱口秀泛滥、“文化”被质疑的情况下,视频网站上出现了像《晓松奇谈》《罗辑思维》《看理想》《都嘟》这样的节目。

网络文化类脱口秀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严格地说,学术界并没有对此类节目有规范的定义,本文基于文化脱口秀节目的定义和该类节目与互联网大环境结合的特点,大胆地对其给出一个定义: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是基于互联网播放平台,视频网站拥有独家版权,由主持人引导,通过脱口秀的节目形态,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知识,以使观众获得一定文化知识信息为己任的视频节目。

网络文化类脱口秀像普通的网络节目一样,秉持着内容为王的理念,在自媒体、自频道、自制节目兴起的浪潮中,既不严肃、死板地传输知识,也不一味迎合所有大众。优酷土豆总裁杨伟东曾表示,做《看理想》系列的初衷,就是想在7亿用户里找到这些文艺青年。正是通过精准地确定了“文艺青年”这一受众群体,《看理想》最后实现了单期100多万的点击量,频道订阅数超过10万,获得了忠诚度较高的观众。这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无论多小众的兴趣,都存在利基市场,无需再让精英文化类节目走下神坛,一味地迎合大众需求。这就是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成功所在——准确地锁定目标受众,坚持内容分众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看理想》的文本策略分析

《看理想》系列节目于2015年上线,首季节目由梁文道、陈丹青和马世芳担任主讲人,形成《一千零一夜》《局部》和《听说》三档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

观众在互联网平台上观看节目,在点开收看前无法获得关于内容的信息,要依靠标题来抓住观众,通过看标题,让观众短时间内产生兴趣。《看理想》作为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标题上的处理则更加需要严谨和细致,并且参透受众的心理。《看理想》系列节目的标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节目信息一目了然的概括性的标题。例如《一千零一夜》中基本上大部分节目的标题就是那期节目所导读的书的名字,也就是那期节目所说的主要内容。像《听说》第二集的“青年李宗盛”、第十六集的“再见张悬”等,还有《局部》里的“千里江山图”“死亡的胜利”“民国女画家”等都是这一类型的标题,已经明确概括了节目的内容,标题里没有修饰词,没有表明倾向的态度情绪的流露,所指内容清晰,用准确的标题内容供受众自由选择。第二种则是悬念式标题,它无法从字面一眼看出节目内容,而是先让观众产生大量疑惑。例如《局部》里的“俄罗斯的冤案”“谁养艺术家”“绘画的放纵”“人民的胜利”,还有《听说》中的“疗愈之歌”“诗与歌的相遇”等等。这类标题一般是对主题的表达或者暗示,力求留下疑问,让观众产生点击观看的欲望。概括性命名虽然缺乏神秘感和悬念,但像李宗盛由于他的知名度所以以他名字命名的两期节目点击率较高,而张悬在当下的受欢迎程度决定了“再见张悬”这期节目的高点击率。悬念式标题虽然有时候过于隐晦,或者吸引观众眼球方面有些欠缺,导致点击率不理想,但这些却皆符合理性文化内容小众化传播的定位,只在广大受众中找寻志趣相投的用户,抓住这部分人的眼球。它们一般也不会像《晓松奇谈》《鸿观》等网络自制文化类脱口秀节目一样,用“解密”“揭秘”“爆料”这样的字眼,故弄玄虚。《看理想》这一系列节目无论标题处理上用哪种方式,本意都是为了给节目增色,增加关注度,尽力让目标受众对节目所指一目了然。

《一千零一夜》《局部》和《听说》三档节目,分别从读书、绘画、音乐三个方面出发,深度挖掘。《看理想》吸收了以往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之处,主题选择上都比较注重人文性,并与知识性和趣味性做了比较好的融合。但与传统电视上的文化类脱口秀(例如《百家讲坛》)相比,《看理想》有明显的不同。它没有像过去那些电视上的文化类脱口秀一样,因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而使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主题上也过于迎合受众,让精英主题的节目丧失了应有的深度和专业度。《看理想》在内容上并不以刻意吸引观众甚至取悦观众为导向,同时,与其余几个受欢迎的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相比,《看理想》的主题更为专一,只解读和文艺相关的知识,不会和《罗辑思维》与《晓松奇谈》一样包罗万象,也不会选择一些当下发生或热门的、还无定论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为节目内容,它所选择的主题是有一定范围与规律的,用梁文道自己的话说:“内容主题的定夺都由主讲人确定,并不会讲时下流行的话题和作品。”这种非实用性的文艺主题选择虽然不能让大多数人“卷入”,这种不贴近当下流行话题的选题也可能与现在大部分观众产生一定“陌生感”,但它必然能俘获另一批稳定的受众,这样的选题思路或许正是这档节目每期都有150万左右的固定点击量的关键原因。

网络文化类脱口秀的叙事主体就是主讲人,集《看理想》主讲人与节目总策划人于一身的梁文道先生希望节目能够形成一种模式,希望观众记住的是这种节目的形态,而不是过于在意主持人是谁。但这种一个主讲人形式的文化节目无法摆脱脱口秀的实质,尤其是主讲人在节目中所起的关键主导作用。与王立群、易中天等学术明星不同,梁文道、陈丹青、马世芳在文艺界已有不凡的造诣;而且和罗振宇、黄健翔、高晓松、马未都这些网络文化类脱口秀主讲人相比,他们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也因此少了些像他们一样的知识偶像的光环,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文化积淀,梁文道、陈丹青、马世芳三人多了份学者气息。他们不像大多数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里的主持人一样,要么结合一个主题随性漫谈,要么先说故事再说理论,要么先提问题再解释,他们往往是结合艺术文本或艺术家经历来展开漫谈,没有非常严谨的理性逻辑,也没有非常感性的抒情。梁文道、陈丹青、马世芳以一种对文艺话题的具体谈论展开,没有说教式的厌烦,也不空洞。

《看理想》系列节目采用的叙事结构基本是“主讲人对作品内容介绍、解读+由一部作品和其他作品做横、纵向扩展+少量主讲人个人的观点”。节目的叙事视角基本采用相对客观的视角,尤其是《局部》里陈丹青将自己的所知所闻原原本本地进行复述,主讲人以记录者自居。

三、《看理想》的影像风格分析

波兹曼认为:“争论、假设、讨论、说理、辩驳或其他任何用于演说的传统方法,都会化电视变成广播,或者更糟糕,变成三流的印刷材料。所以,电视教学常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动感的图像伴以音乐来进行。”“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点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思考不是表演的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他认为电视之所以能成为电视,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能看。他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网络视频,所以作为视频节目仅仅依靠讲述人叙述,在画面上没有认真琢磨,不讲求可看性,那么视频作品也必然会是糟糕的作品。

《看理想》第一季中三档节目的摄制小组由梁文道亲自安排人选,他们此前大多以拍纪录片为主;台湾广播人马世芳的《听说》导演团队曾经拍摄过台湾金马奖获奖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陈丹青的《局部》拍摄团队中,编导成员有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班学生,并对美术有一定的了解。

一般的脱口秀尤其是文化类脱口秀,长时间地保持单一的画面,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诸如《罗辑思维》《老梁故事会》等节目的呈现方式就稍显刻板和单一,但过于频繁的镜头变又会使节目显得凌乱,没有节奏感。所以要适度地灵活运用镜头,尽可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互联网上,观众的时间是碎片化的,视频呈现的重点在动态的“画面”。《看理想》避免了从始至终保持着从主讲人的正面拍摄,有序、合理化的多景别的镜头切换也缓解了受众观看节目时的审美疲劳。

在场景布置方面,《看理想》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展现。《一千零一夜》出人意料地将演播厅搬到了深夜的北京马路上,公交车站、地铁站、天桥、马路等场景每期节目基本都会出现,这样的安排正是为了符合节目“读书在人间”的设定。《听说》则直接将演播室移进了主讲人熟悉的电台录制现场,这也是为了让马世芳以更为自然的状态出现在镜头里。据报道介绍,《局部》里陈丹青的座位以及后面背景的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物在这个画面当中的比例,以及画面中所有静物的比例,其实都是按照画画的比例来的。”这也正是符合这样一档美术解读节目的定位,追求视觉上的绘画美感。

比起一般的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看理想》系列节目的空镜头是一大特色,为了拍摄一个有海水的空镜头特意去青岛,但后来效果不满意又去了更远的三亚。《一千零一夜》中也穿插了许多北京的夜晚空镜头,使得节目不再单调、呆板,也渲染了情绪。另外,《一千零一夜》中竖排版的文字,《局部》里大量名贵绘画的图片,还有《听说》当中大量插图和报道资料,都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视觉观感。

另外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在《一千零一夜》2016年1月4日改版后,每期前几分钟全是黑白影像,大多数是主持人站在地铁回答网友的提问。这样黑白色的设置既更加符合夜晚的视觉效果,也是为了与正片做出区分。将回答网友提问环节的场景设置为地铁,是因为节目的初衷就是在地铁或者公交上完成全程拍摄,但是因为很难实现,所以在增设的互动阶段将场地搬到地铁上,也让片头部分形式与正片相区别,让观众在地铁、公交上看视频时看到视频里出现一样的场景,给人相对更轻松一些的感觉。

从《看理想》的制作技术角度看,可发现并不是人们对文化节目没兴趣,而是制作方应花功夫去探索怎样才能吸引住这些受众。仅仅依靠内容获得成功的文化类脱口秀视频节目可能存在,但它完全可以以广播等语音形式存在,并没有发挥出视觉观感的优势。因此,要利用现有的可行性视频元素丰富节目内容,提高网络自制节目的可视性,要让镜头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节目的元素和完整性,消解景别单一、少镜头切换带来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在音乐和音效的使用、场景布置、字幕的设计等方面,增添和扩展表现形式。

1.徐舫洲,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丹]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温琳.视频网站原创出品现状及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2(23).

5.肖玉.新媒体时代网络电视节目发展研究[J].当代电影,2014(8).

6.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李夏志.娱乐至上,有人《看理想》[N].北京日报, 2015-08-20(17).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电影学硕士生)

猜你喜欢

主讲人理想受众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