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新闻采写能力
2017-04-12赵秀芝
宝 音 赵秀芝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采写能力
宝 音1赵秀芝2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新闻记者的采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新闻采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记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受众做出高质量的新闻,促进广播媒体中新闻采编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就如何提高新闻采写能力浅谈几点看法。
记者 采访 写作
写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有不少记者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未取得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不经过更加深入的采访,仅凭道听途说,把口头传说当成事实,忙于动手写稿;写稿时对某件事情不懂装懂,不认真学习,说外行话,这些都是记者对新闻写作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的表现。因此,对新闻写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写好新闻,提高新闻采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
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必须有好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做“巧妇”,找好“米”,就必须具备“五勤”:一是腿勤,多跑、多接触实际;二是眼勤,多看、多观察;三是嘴勤,遇事多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四是脑勤,勤分析、多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五是手勤,勤记、勤写,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各种材料,积累起来。
要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是衡量一个记者是否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每个记者要不断努力并保持的素质。记者要提高新闻敏感,首先必须热爱和忠诚于新闻事业,不仅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大政方针,还要认真学习新闻基础理论,同时掌握新闻价值的各种要素,并熟练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去,这样记者的新闻敏感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记者只有增强新闻敏感性,才能迅速判断出新闻典型的时代意义,才能识别出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
其实,在采访中,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很多,这就需要记者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发现线索后,就要跟踪追击,认真采访,用最快速度把新闻抓到手。好稿子要七分跑,三分写,因为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源泉。
二、记者要做好采写准备工作
要在采访前做扎实而细致的准备。在采访前多认真研究采访对象的资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另外,在采访中,要善于与采访对象多交流。有些经典语句,往往是采访对象放松下来,不经意间说出来的。采访中不要只采取“你问我答”的方式,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和被采访者讨论。这种讨论和深入采访是对写稿大有益处的。在采访中,记者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有随机应变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牢牢掌握采访主动权,最终取得采访的成功。
记者时时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断加强学习。同时,多向同行学习,每次大型报道结束后多分析、总结。在日常中多搜集日报、电视的稿子,学习同类报道的长处。如在全国两会报道结束后,可以总结分析一下中央媒体以及其他省市区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尽快加以改正。
三、记者要写好人物故事
媒体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成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价值的已不再是新闻本身,而是受众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众的眼球和耳朵。广播人,最关心如何让听众愿意打开收音机,并且打开后不会立刻转台或者关掉。互联网带来的“阅读收听无极限”,对传统媒体的采写模式是巨大的冲击。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一直在追求新闻的平民化,要求节目报道更加贴近百姓,关注民生。
怎样贴近百姓,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首先要挑出采写人物的新闻点,增加人物吸引力,把新闻点、关联点、落脚点全部放在“人物故事”这个框架里,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展现新闻人物的精彩人生。要想感动听众,就要会讲故事,要讲一个能渗入听众灵魂的好故事,讲能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普通人的真实感人故事。
我们做过的纪念建党95周年特别报道《信仰的力量》,这个主题是置于广阔时代背景之下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以此呈现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更要梳理其核心价值,展示其精神伟力。作者紧扣“信仰”二字,讲述了95年来,不同时代的党员坚守信仰,为这面鲜艳的旗帜奉献的故事。报道巧妙地运用了电影、歌曲、当时的新闻报道等音效表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增加了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和厚实度,大气厚重,渗透着浓烈的人文情怀。把报道的18位典型人物还原成普通人物,写他们的一个侧面,写他们的主要特点,避免“高大全”。
其中一篇报道《魏兴华家的白瓷茶缸》讲述的是魏兴华家三代党员保存38年前厂里给发的白瓷茶缸的故事。1975年,魏兴华作为副厂长参与高头窑电厂的建设。这个白瓷茶缸就是建成剪彩时,厂里发给魏兴华的奖励。儿子魏永明第一天进入鄂尔多斯电业局当司机,魏兴华郑重地把这个白瓷茶缸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兴华的孙子魏伟大学毕业后,不想去遥远偏僻且生活条件差的变电站工作。是爷爷给他讲了白瓷茶缸的故事,让魏伟最终下定了去基层的决心。这个浸染了30多年记忆的白瓷茶缸,影响了魏兴华家三代人。而魏家三代人的工作经历,也是不同时代的共产党员对入党誓词信守和实践的缩影。报道用生动的笔触呈现,不刻意渲染主题,让听众自己去真切感受。《信仰的力量》这组报道所秉承的,就是省略表象,着重去写人的内心,把真情实感写出来,更加细腻地描述历史中的人和事,用真实感人的笔触去“撞击”听众。
记者要多深入基层一线,现场和一线,是锻炼记者最好的地方。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还是自主策划的采访活动,记者要多参与,不断积累自己的采访经验和阅历。来自一线的观察和报道是新鲜的故事和真切的情感,对记者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14.2
A
2096-0751(2017)04-0012-02
宝 音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主任编辑
赵秀芝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