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方法――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04-12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方法――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大家下午好!屏幕上主办方选放了一张我的照片,那是我学术生涯最好的阶段,即2004年到2008年我博客主页上的一张照片。那个阶段我关注公共图书馆,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文章。一些观点后来成为许多图书馆馆长的实践,或被国家政策认可。能够在自己的学术生涯里提出被别人认可的观点,而且还赶上了一个时代,这个观点正好切合了这个时代,这对于一个学人是非常幸运的。那个阶段我还写博客,博客对于我的学术事业的推动也很大。有一篇写图书馆2.0的博客,2005年9月份国外才出现图书馆2.0这个概念,我10月份写了篇博文,11月很幸运被王波看到并向我约稿。2006年1月《图书馆2.0:建构新的图书馆服务》公开发表。这篇文章连续五年在图书馆学这个学科里引用率是最高的。所以我说那个阶段是我学术生涯最好的一个阶段。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它宣告我所追求的公共图书馆理想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作为一个学人,我必须去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后来找到了阅读推广和未成年人服务。今天我就在这两个领域尝试着创新。我对自己学术生涯唯一感到自豪的事,就是我从未停止探索新的领域。即使现在我已经64岁了,我还是希望自己在理论探索的最前沿。
1 阅读推广研究
1.1 初识阅读推广
讲一下我认识阅读推广的过程。其实早在2005年中图学会刚启动阅读推广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了。2005年开始,中国图书馆学会每年开一个新年峰会,这个峰会要提出若干个主题,比如“图书馆权利”、“图书馆核心价值”等,每个主题由一位学人来讲解。2005年新年峰会就有“社会阅读”的主题,应该由王余光教授来讲。结果王余光那年没有到会,这个主题无人讲解。我错过了了解阅读推广的这个机会。
2008年《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后,我打算找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时发现阅读推广很火。王余光、徐雁等教授在各地讲阅读推广。为了解阅读推广,我像粉丝一样追着他们到深圳、到广州,去听他们的报告。他们的报告非常受欢迎,王余光教授口才太好了。但是听完后静下来思考,我觉得他们所讲的主要是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图书馆服务创新所关注的内容。
2010年后,全民阅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新闻出版署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引起了全社会对于中国人不读书的批评,并引起学者们对浅阅读、功利性阅读、数字阅读的批评。这种批评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与我信仰和宣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使我找到了自己研究阅读推广的切入点,这就是基于图书馆职业理念来研究图书馆人在阅读推广领域的创新。
1.2 从事阅读推广研究
在阅读推广领域我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说关注阅读推广的历史方位。现在很多人讲阅读推广,都要联系到国家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因为最高领导在讲全民阅读,所以我们要搞阅读推广。这个逻辑是对的,这就是阅读推广的法理基础,领导人倡导全民阅读奠定了阅读推广的法定合理性。但是阅读推广还有它的学理基础。从学术背景上说,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在发展阅读推广这样一种服务,而他们国家可能并没有有领导人在提倡,这是为什么?因此我们需要把阅读推广放到图书馆事业发展变革的时空背景下去观察、去考察。这样我们就能确定阅读推广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既然将阅读推广当成一种图书馆服务的话,它就必须接受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指导、制约,因此我就写了类似阅读推广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些论文,来研究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职业伦理、现代图书馆理念等理论与阅读推广的关系。
我在《阅读推广理论自觉》里面引用过IFLA素养和阅读委员会的一份指南,名为《在图书馆中用研究来促进素养与阅读:图书馆员指南》。一般的专业委员发布指南都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而这个指南不一样,它不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做阅读推广,而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做阅读推广研究。这很能说明研究对于阅读推广的重要。素养与阅读委员会为什么要关心研究?其实就是要提升阅读推广的效率。
阅读推广的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很多人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这又跟我们阅读推广的合法性,或者说法理合理性、学理合理性联系在一起。阅读推广本质来讲是一种小众化的服务,比如讲故事服务,十几二十几个人在听,相对于在一间很大的可以容纳上百人看书的阅读室服务,它很小众。小众化的服务同时又是一种高成本的服务,华东师大图书馆正在搞写对联活动,这个活动的成本比借阅要高得多,因为它要纸、要墨、要场地。那么问题来了,高成本为小众服务,允许吗?违背图书馆公平服务的原理吗?符合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吗?这就需要学理合理性的解释。IFLA的这个指南里面特别强调要提升效率,要测评。我们可以通过评估来确定这种服务是不是合理合法。
1.3 典型的阅读推广研究
2013年北京大学博士论坛上,于良芝教授介绍了两个典型的阅读推广研究。Goldhor想要确定大学图书馆休闲类文献的最佳推广方法,做了一个试验。如果是不懂研究的人去做这个事情会怎么做,我想就是做一个书单给读者,这样做肯定有效果。但如果是研究,就要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合理。他们这个试验很简单。选择114本传记书,先统计3个月的借阅数,然后将传记书随机分为三组,一组陈放阅览桌,展牌上写“你可能错过的好书”,一组编制推荐书目,第三组不处理,分别统计3个月借阅数,最后全部传记书归架统计10周。观察的结果是摆在书桌上的书的借阅率明显的高于其他两个组,这就得到了第一个结论,就是对于休闲类文献,和读者直接见面是最好的推广方法。接下来他们把这些书收回来,打散重新放到书架上面再观察,结果依然是当时放在书桌上的这一堆书被借阅率更高。因此就得到了第二个结论,一本书被别人看过以后再被别人看的概率就提高了。这就是研究,它可以产生很好的效率。
另外一个典型的研究是伯明翰大学的B.Wade教授和M.Moore博士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这个研究持续了十几年。研究的核心结论就是儿童在很小就具备阅读能力。结论出来以后英国的一家基金会就开始启动BookStart的低幼儿童阅读推广项目,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全球性最有影响的项目,我国苏州图书馆也加入了这个项目。这个案例表明,真正的研究是能够产生很好效益的。
2 怎样做阅读推广研究
2.1 图书馆学论文的写作方法
阅读推广研究属于图书馆学的研究,许多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可以现成运用,所以我这里也会讲到一些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专家学者或刊物编辑都在介绍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介绍对我们很有帮助,但也有些方法个性化因素太多,对研究资源的要求较高,学习或复制的难度较大,在图书馆员的研究实践中的价值并不大。图书馆员做研究可能更多要落实到写论文。写论文可以找一个方向或领域,比如说阅读推广,然后我们去收集资料,用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资料的新颖、稀缺、丰富和使用的合理决定了论文的高下。也可以找一个观点,比如说我不同意王波的“阅读推广一定要领导来做”这个观点,有了观点后找资料来证明自己这个观点。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有无恰当的资料证明该观点,决定了论文的高下。第三,还可以找一个事实或事件分析。事实或事件本身的意义,分析的视角决定了论文的高下。日前我刚在某杂志审了一篇文章,文章用青浦图书馆小青团为案例,写得非常好。事情本身好的话就能构成一个很好的论文视角。
2.2 在学科前沿选题
接下来我特别想讲的就是关注学科的前沿,不管是做图书馆学研究还是阅读推广研究,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科的前沿。只有在前沿上耕耘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不然我们老是看别人已经写出的文章,已经炒热的热点,杂志上全都被这个主题刷屏了,你再去写这个主题,编辑早就审美疲劳了。因此,是不是能走进这个学科的前沿对于我们做研究来讲是最重要的。
怎样关注前沿呢,我曾经编过几句话,一是顺应趋势,台风来了,猪也能飞起来,就是说你找到了风口。二是要顺势而为,时代、社会、政治领域的大事件很容易引发各学科的学科前沿,它能够帮助到我们。三就是可以制造话题,吴建中是高手,他曾经把Information Commons译成信息共享空间,这个翻译的结果使得信息共享空间在我们国内变成了一个热点,比国外更热,这就是制造热点。
2.3 信息获取方式
怎么去走进这个学科前沿呢,就需要我们去获取关于前沿的信息。本来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对图书馆员来讲偏偏就是一个问题。因为图书馆员最习惯于别人定题目,我们去找资料。读书的时候导师让我们找资料,成为图书馆员后专家让我们找资料。都是别人给定题目我们找资料。在数据库里找资料,找到的都是已经过时了的资料,可以证明现有观点的资料,但对选题没有帮助。这就是我们图书馆员的信息获取能力非常强,但很多人找不到学科前沿的最重要的原因。
信息获取的方式有很多种,只关注信息检索和搜索是远远不够的。纸质文献时代我们怎么做学问?要到资料室里面找到书和期刊文献阅读,这个叫浏览。我们现在有了网络,什么都是百度,不去浏览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不再有浏览了。学会对网络学术资源的浏览,是我们触及学科前沿的基本方式。
2.4 接触与进入学术圈
非正式交流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又一个重要途径,非正式交流其实就是接触与进入学术圈。很多人讲到做研究的时候非常鄙视“圈子”,其实这个鄙视是不对的。自从近代科学出现以来,学术研究一直就是学术圈的活动。现在科研泛化,但最有价值的研究信息仍然最早存在于学术圈。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能够经常接触到相关的学术圈子,走进学术圈子,这才是做研究的好方法。
进入学术圈最简单的途径是师承,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方法。其次是参加学术会议,选择一些有质量的学术会议,结识行业专家并设法保持联系。此外在网络时代,专业网络社区也拓展了青年学人接触专家的渠道。参与专业社区、关注专业社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研究与写作的基本方法。现在的学术社区一直都在变化,从BBS时代到现在的微信圈,活跃的社区一直在变化。我们怎样努力地适应或紧跟变化,通过圈子使自己进入学术社区,这确实很值得关注。
参与学术团体的活动也是进入学术圈子的途径。比如说上海图书馆协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下属有阅读推广理论与方法、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大学生阅读推广、少儿阅读推广、数字阅读等5个专业委员会。无论哪个委员会都非常希望更多年轻的、活跃的、有思想的优秀馆员加入,但是这些委员会的组织者可能不了解大家,如果我们想在这些委员会里面做点事情的话,就需要自己更加主动一点。
2.5 选题的信息源
关于选题的信息源,我建议大家关注外文资料。虽然外文资料看起来累一点,但是一般不重复、不抄袭,能够接触到一些比较好的资料。国外有开放获取传统,有些好的资料都在期刊论文发表前几个月就开放获取了,对把握学科前沿特别有帮助。
重要学术机构的官网是我们获取选题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IFLA的官网经常会出现新概念,OCLC的官网上经常发布研究报告,美国国会图书馆官网上的BIBFRAME主页上,关于BIBFRAME的模型、图表、草案、MARC映射等都有。上海图书馆学会的官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公告、资源(会议PPT)等。
如果说刚才这些东西我们都还算经常接触的话,邮件列表我相信就很少有人去关注了。邮件列表是互联网时代的恐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这个东西,因为它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是BBS出现之前的一种工具,很少有人去了解它。但在国外的学术团体、学术圈子里,以这种方式去进行学术讨论还是一种最主要的方式。比如说IFLA,它的官网上面就有邮件列表Mailing Lists,里面有各种各样重要的邮件列表。OCLC关注编目,所以它的邮件列表中主要是与编目相关的东西。订阅了这些邮件列表和讨论组以后,我们就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以RDA研究为例,RDA在2005年就出现了,出现以后我们国内很快就有文章出来,然后是长达5年的研发期,这一期间我们只看论文是无法关注它的。但是订阅了邮件列表的人可以看到他们在里面“吵架”。某个条目为什么要列,理由是什么,有人讲理由有人反对。RDA发布后,在编制过程中吵过架的人写出英文论文,我们国内的人看到了再写成一篇中文论文,然后你再看了这篇中文论文再写论文,这都第几手资料了!如果你是RDA邮件列表的订阅者,等RDA发布就写论文,这种研究的感觉与看到中文论文再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还有个很重要的选题信息源是课题指南。2017年的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刚刚发布了,客观地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里面的一百多个题目,不是每个题目都代表了学科的前沿,但是,这批指南由几十位专家提出,出题时还要征集周围专家的意见,由这些人提交上去的题目,基本将最优秀的选题一网打尽了。近年国内很多前沿的东西都首先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指南里面,它是帮助我们了解学科前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上海图书馆学会、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也在发布课题指南,他们的指南也出自专家,值得我们选题时关注。
2.6 实践联系理论
做研究我们经常要涉及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专家教导我们的,要理论联系实际。我对这个说法一直是很鄙视的,我觉得对于图书馆员应该反过来,实践联系理论。因为图书馆员不缺实践。理论联系实践的前提是有一个很好的理论。但图书馆学里面哪有什么非常优秀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让我们来联系高校阅读推广实践?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理论。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我们优秀的、丰富的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是我们做研究最重要的追求。如果不能将实践提升到理论,我们称为经验描述。学科发展早期允许经验描述。比如早期的阅读推广研究可以是简单介绍案例,但阅读推广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再简单介绍案例就不行了,需要把实践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我们在工作、阅读、调研中间发现了问题,需要的是将这个问题提升到一个高度。例如,现在很多图书馆出现了读者流失、经费减少这样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不景气。如果就讲图书馆不景气算什么?发牢骚说图书馆没人了没钱又算什么?吴建中将这个问题上升到理论,将它命名“新常态”。这就是高手。说没钱没人了就是实践,提升到“新常态”就是实践联系理论了。
阅读推广领域,我们可以用经验观察证明阅读推广的正当性或者合法性,比如读者喜欢。但是读者喜欢就合法了么?不对。如果图书馆搞一个活动——免费大餐,或者新年免费大餐,吃年夜饭,读者绝对欢迎。为什么图书馆可以搞猜谜语活动而不能搞新年免费套餐?我们需要寻找它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这就是做研究。这种观察就形成了我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那篇阅读推广的论文。文章对于阅读推广这种新型的服务给予图书馆基础理论的解释,它是不是合法,它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它违不违背公平性原则,违不违背图书馆核心价值。把它提到图书馆核心价值这样一种高度来研究,这就是实践联系理论。
2.7 批判性阅读和敬畏式写作
还有一个话题我也比较关心,就是批判式阅读和敬畏式的写作。我们现在的人读书喜欢盲从,特别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网上天天有“是中国人就必须转”这样的一定要你去看的这些东西。看了这些东西你就相信,这其实是一种盲从心态。在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一种挑剔的态度、一种审视的态度去阅读。
批判性阅读,应该阅读的是有价值的文章,是权威性、开创性文章。对于自己不佩服的东西、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东西,你千万不要去批判式地阅读,甚至不需要阅读。
但是回到写作,我觉得最需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学术敬畏。现在很多人都是反过来的,看的时候什么东西都相信,写的时候变成了愤青,这个就不对了。我们看一个例子,据说程焕文曾经在一个阅读推广的会议上面讲了一句话:“阅读推广不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程焕文是中图学会分管阅读推广的副理事长,此处暂不涉及程教授是否真讲过这句话)。如果这句话发表在某个媒体上,我们有人肯定不服,然后是批评或批判。我想讲的是,程焕文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学者,他讲的很多看上去信口开河的话,让你一看就想批判。例如他说过读者永远是正确的,说过图书馆要珍惜每一片纸张,说过人有好恶,书无好坏。这些话让我们有批判的冲动而且批判的论据特别容易找到。其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些话后面的图书馆学的原理,这些原理我不展开了。阅读推广不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它后面包含的图书馆学原理是什么?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高校图书馆是不搞阅读推广的,原因是精英主义!高校图书馆员认为,休闲阅读是社区图书馆的任务,学生专业阅读有导师指导,有阅读驱动力,不需要图书馆推广。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背景就去批判和质疑程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只能显出你的浅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通过阅读了解这一说法的学术渊源,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学理依据。
2.8 调研和量化的设计
在阅读推广研究中,实证研究或者计量方法得到的数据是有价值的,目前的问题在于这些方法被滥用。首先是样本缺乏交代的问题,如讲了问卷数量,不讲抽样方法,不讲回收率。其次是问卷设计问题,如大量非结构化问题的问卷,或先入为主的问题。第三是调研与量化分析的问题。最后还有阅读推广研究中外延泛化的问题,将什么服务都纳入阅读推广。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定量研究只是看上去很美。
2.9 追究论据
最后讲一个话题就是对论据的追究。学术论文和作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学术论文中的观点是需要通过论据来论证的。在选题、观点和论据这些研究与写作要素中,论据是最可控的,但也是目前青年学人最容易忽视的。这个跟我们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训练有关。我们写作文,如果一个标题是“爸爸”,那一定是爸爸对我怎么怎么好。我们的大学生辩论赛也使我们习惯于围绕论点罗列论据。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有观点没论据,就往往是一些不言而喻,论文里面怎么能不言而喻呢?
对传统文化和名人的崇拜,以及政治生活长期侵入学术,使名人名言做论据非常流行。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那发展就是硬道理了,对吗?发展为什么是硬道理?没人追究。
用没有检验的数据作论据,用随意检索或者搜索的资料作论据,这都是我们非常常见的。还有一些是无中生有的论据。据说国外图书馆最烦中国人问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最怕别人问马克思的脚印在哪里,一个是哈佛大学图书馆最怕别人问墙上的格言在哪里。
2.10 论据质量
人文社科里的论据是有强有弱的,你的论据是不是客观、是不是原始、是不是完整,决定了论据的好坏。在我看来,最好的论据是一手资料,通过观察,通过调查,通过业务记录得到的。其次是一些机构的官方文件、统计资料、档案、报纸。接下来是优秀的论文、工具书等等。最后是垃圾论文和网络百科。
看一个例子,沈祖荣是中国图书馆学第一人,这个第一人从美国回来以后发动了新图书馆运动,但是他到底什么时候回来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写“1917年学成归国”。《20世纪西方和中国的图书馆》上写是“1916年底”。《申报》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到1916年8月4号的“近期回国名单”,里面有沈祖荣。这证明沈祖荣是1916年8月前后回国的。至于具体的回国时间,可能要查档案或通过别的途径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报纸比我们的工具书、专著更权威。
再看一个例子,全民阅读宣传最常见的文字是: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2011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较2010年4.25本有所增加。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作者用此数据说明我国国民阅读率低,用心是好的。但作为研究则问题多多。日本韩国的数据没有来源,没有统计方法和统计时间,没有全球平均数。我国数据是新近的统计,有小数。而国外的都是不知年份的整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属于不可比较的数据。所以大家写阅读推广论文时,最好不要再用这个数据了。
2.11 审查引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是研究过程的客观记录,在网络学术环境下,有如下值得关注的问题:同一参考文献存在不同来源,应该引用哪个?同一知识点存在不同参考文献,应该引用哪个?同一问题可获得大量参考文献,如何取舍?什么该写引文,什么不该写?来源文献有缺失的情况下,如何高效正确地书写参考文献?
《公共图书馆宣言》有这么两个翻译:(1)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引自: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2.)。(2)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引自:http://archive.ifa.org/VII/s8/unesco/chine.pdf)。
表面上看第一个翻译非常好,第二个翻译就没有这么铿锵有力了,所以很多人都会引上面第一句。第二句虽然出自网络,却是IFLA官网上面的东西,应该比第一句可信。我们看原文:The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y are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of access for all, regardless of age, race, sex, religion, nationality, language or social status。原文里面没有“权利”这个词汇。所以同样是引用,应该考虑引用官网的。
2.12 阅读推广理论的选题
最后,再介绍两个阅读推广会议的征文,作为向大家推荐的阅读推广理论领域的选题。
上海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理论研讨会发布过一个选题,后刊登于《阅读推广:理论如此年轻》一文中:
● 国际和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产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技术背景与图书馆服务业态背景分析。
● 图书馆阅读推广给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
●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与外延,不同概念界定的梳理及其所属学术流派的甄别与分析。
● 阅读推广理论的内容框架与体系结构,阅读推广理论在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或逻辑定位。
● 图书馆核心价值与职业伦理对于阅读、阅读文化与阅读推广活动的指导、促进和自我约束功能(或服务边界)分析。
● 当前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读者权利、普遍服务、公平服务及人性化服务理论问题分析。
● 阅读推广的过程管理:阅读推广的项目式运作对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挑战,项目管理理论、策划和品牌营销理论等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新应用研究。
● 阅读推广的资源管理: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资源优势与劣势,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
● 阅读推广对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图书馆学教育和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阅读推广方法论研究:活动设计、策划与组织实施方法,服务绩效测评方法,活动总结与案例写作方法。
中图学会阅读推广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将召开“阅读推广理论研讨会”,会议的征文选题有:
● 阅读、阅读动机与阅读文化
● 阅读史、阅读服务史和阅读推广理论史
● 阅读推广及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法理基础与学理基础
●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要素与体系结构
● 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要素与体系结构
● 图书馆核心价值、职业伦理对阅读推广服务的支撑与制约
● 阅读推广的目标人群定位
● 各类型阅读推广的分类管理
● 阅读推广的资源管理
● 推广活动的策划与创意
● 阅读推广活动的项目策划与品牌营销
●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