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旗袍嬗变研究*
2017-04-12金何惠
金何惠,刘 文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民国时期旗袍嬗变研究*
金何惠,刘 文
(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辛亥革命以后,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旗袍受其影响,不断地吸收西式女装的特点,由肥变瘦,开始迈进多彩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民国时期旗袍的演变过程及演变原因进行其嬗变研究。
旗袍;民国时期;嬗变
一、引言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旗袍随时代的变迁在传承、融合的同时不断的变化发展。它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清代旗袍、民国旗袍和现代旗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民国时期的旗袍,本文就民国时期旗袍的嬗变做重点研究。
二、民国时期旗袍的演变过程
辛亥革命之后,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旗袍受其影响,不断地吸收西式女装的特点,由肥变瘦,开始迈进多彩的新时代。
(一)萌芽期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清王朝的覆灭,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已逐渐模糊,传统的满族袍服被人们抛弃,开始出现长马甲的形式的服饰。后在长马甲的基础上加上两只袖子,这便是改良旗袍的幼形。到了20年代末期一股旗袍风尚由上海的女学生们始发掀起。女学生们作为吸收新思想的表率,是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时尚,热爱自由,使旗袍打破了封建的桎梏。旗袍开始收紧腰身,但还是较为宽松,以平直为主。其滚边日趋简洁;袖口宽大,呈倒喇叭形状;图案上因为受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出现了新颖的抽象几何纹,整体风格朴素、保守、简洁。这样简约、时髦的装扮使的上流社会的名媛、太太和电影明星纷纷效仿。“1929年4月民国政府制定《民国服制条例》,规定女子民国礼服两款:一为短上衣,单裙;二为长身旗袍。”致使旗袍真正得以普及。
(二)鼎盛期
旗袍的全盛时期是在30年代,这一时期全国上下范围的女性都盛行穿旗袍。这一时期旗袍呈现变幻莫测的态势。旗袍底摆与袖子都经历了先减短后变长又减短……忽长忽短的情况,底摆最短时可到达膝盖以下位置,而袖子则索性取消为无袖。而这一时期的旗袍开衩则是越来越高,而摆身长至脚踝,为显腿部修长纤细,开衩几乎与臀部齐平,将女性的性感、秀美展露无遗。领高也极富有变化,先为低领后为高领,上面以多颗纽扣为装饰。而后又崇尚低领,甚至发展到无领。腰身变得极窄,吸纳西方立体造型,剪裁和结构都更加西式。胸部及腰部的省道运用使旗袍越发称身,与此同时为使肩部、腋下贴体,便有了肩缝和装袖。从二维、含蓄、不显身材转化为立体、性感、凸显人体,表明女性开始放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服装形态。其面料无所不包,有纱、绸、花呢、棉布等,都较为轻薄。上流社会女性喜用进口绸纱、呢绒面料,更有蕾丝、透明的旗袍,可见其用料考究。这一时期用条格棉布和阴丹士林布来制作的旗袍尤为流行。图案上大多运用色块形式的大面积图案或龙、凤、孔雀等吉祥纹样来装饰,有的则是规整的几何图形运用或是淡淡点缀些小散花图案。色彩多元,也常出现单纯色无图案的面料。在此期间边饰色彩也较简单,几近与面料融合为一。这些改变无一不展现了女性的曼妙身姿,迎合了这一时期开放的穿衣观念。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40年代上海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人们无心履丝曳缟,旗袍的制作也开始朴素起来,省去了繁琐的装饰,趋于便捷、简单更加轻便适体。国产棉布或普通毛蓝布是用料首选,材质简朴。新式的配件也极大程度的被采用,如拉链、暗扣等。服装长度有所减短,身体暴露范围也有所增加。这些改变都为女性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这种简约自然、现代化的旗袍之美让女性自由、独立的思想展露无遗。30-40年代可谓是旗袍变革的黄金时期。
(三)低谷期
50年代的中国正在经济恢复时期。此时的旗袍具有一种世俗化、贴近性的趋势。广大劳动妇女由于劳作时行动不便逐渐以上下着衣裤两件势替代了旗袍。再加上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友好,“布拉吉”风靡一时。“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主导着整个服装界,我国服饰用色上以蓝、灰、黑为主。
60年代,10年文革开始展开,旗袍被批为“四旧”,为人们删削废止。
(四)复兴期
进入80年代,旗袍又卷土重来。传统的服饰与国际接轨,被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重新焕发属于中国特有的光彩。旗袍的高贵、优雅还受到许多国外设计师的青睐: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1997年Dior秋冬成衣系列便是以旗袍元素设计的礼服。
三、民国时期旗袍的演变原因
民国时期的旗袍由繁至简,展现了女性曲线美、女性服饰审美的变革以及与旗袍嬗变息息相关的时代变迁。
(一)政治历史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它同时引导了各种新思潮流入中国。随后受“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中国妇女从善如流,接纳了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渐渐改变千百年来的服饰习俗,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服饰形象。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的墨守成规的服饰格局:从肥大、含蓄的直线袍身过渡为修身、性感的服饰。为国民服饰观念的变化、发展缔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氛围。
(二)西方文化的涌入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旗袍开始运用“省道”在结构上汲取西式的裁剪方法使之适身合体。还应用拉链、垫肩等配饰,由开襟到半襟,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美。西方服饰对30-40年代旗袍的款式和造型变革有很大影响。此时的旗袍富有简约性、时代感,展现出女性绰约多姿的同时亦不忘秀丽幽雅的东方女性风情。中西合璧使之性感、妩媚而又端庄、高雅。
(三)社会风尚的变化
民国社会风尚改变首先表现为剪辫放足,又废除叩拜、“喊老爷”等旧礼节。人们交往自由、平等,男女之间的社交也变得频繁、热络,女性更多的走上社会。以此女性对服饰的要求也更丰富、开放,开始追求时尚。以上海女学生为首,追随潮流的女性接二连三的开始穿起了旗袍。随着媒体的兴起,也将旗袍推上了潮流的尖端。身着靓丽旗袍的电影明星海报,衣着旗袍的香烟女郎、月份牌女郎的广告,这些都让中国服饰流行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结语
“旗袍随时代发展,承载着文明,显露了修养,体现着美德。”民国时期的旗袍更是见证了20世纪中国发展史的缩影。通过对民国时期旗袍嬗变的研究,不仅能看到传统服饰的变化过程、这100年间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与进步,还可窥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旗袍已不单单是服饰,而是我们中国的一种标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郭斐.从旗袍的变革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走向[N].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4).
[2]魏玉龙.西方服饰文化对旗袍发展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3;(10):41-45.
[3]徐华龙.上海服装文化史[M].东方出版中心,2010.
TS941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9.017
*嘉兴学院2017年度校级重点SRT项目。
金何惠(1996-),女,学生,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刘文(1976-),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饰理论及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