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探究
2017-04-12黄秋燕
黄秋燕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中学数学课中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填鸭式”向“学生主体式”逐渐转变,问题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在新课改以来受到各学者专家的关注。“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导入相关内容的问题,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习与研究的动机,产生学习情趣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问题教学;教学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论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其特点是以教定学,以教代学。教师往往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向性教授模型。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纵记忆多,鼓励创新少,教学的权利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其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目标指向学生自身内在的本体世界,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所以,要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从“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着手,分析中外成功的教育思想的共性,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提出并尝试以问题为出发点,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在新课改以来受到各学者专家的关注,”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导入相关内容的问题,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习与研究的动机产生学习情趣的教学方式。那“问题”是什么呢?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立意于:需要研究合作讨论并解决的困惑。问题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由问题提出→情景刺激→个人思考→分组合作探讨问题→科学指导→生生,师生,教师优化全面评价→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问题作业。基本步骤如下:
一、问题提出
问题研究式教学以问题提出为学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解决是学的归宿。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是切入新课程的“法宝”。问题提出是教师借用某种方式或者情景引出本课堂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引入新课程时应从问题呈现入手,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确定问题在教学实施中具体应如何呈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 “问题”对象有二:
一个是教师。教师为了引入课题、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而充分设计和优化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
1、 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的行动策略
(1)问题呈现的艺术性
问题呈现的方式不能仅仅只按语言来表达呈现,问题呈现给学生要表现在灵活性与艺术性与多样性上。可用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媒体观察、实物欣赏等。表达呈现的多样与艺术,能提供新鲜和奇特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科学记数法》时,可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同学的注意,接着打破传统常规提出:“牛郎和织女每年能相會一次么”?打破风俗常规,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习欲。
(2)问题设计的关键性
问题的设计要提炼出关键性,实质性的东西。啰嗦的言辞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引起听觉疲劳。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如:复习课上,对于学生掌握牢固的定义定理可不用再重新讲解。
(3)问题的真实性
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艺术性、多样性、灵活性,同时也需要真实性。俗话说得好:“真实的才是最美好的”。教师呈现问题,要符合实际,接近生活,不能期满学生。接近生活,联系实际,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源自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可用托盘天平为教具,在托盘天平左托盘上放入一个一斤重的苹果,右托盘放入二个一斤重的苹果由此得出二大于一,接着拿出左托盘的一个苹果换入一盒重量未知的粉笔(设为x),得出(x>2或x<2)。
另一个是学生。问题提出重点呈现学生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悠然地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质疑,或对课文内容及教师的阐述产生疑惑的进一步追问。这是新课程学习要求所倡导的,也是发现式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
2.学生对中心问题悠然提出的策略
(1)示范性地提出问题,做学生发现问题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分析归纳问题。当学生提出“离奇”或“古怪”问题或是课上指出认为教师错误之处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展问题研究式教学,语言、形态动作、思维方式以身作则,遇到问题可借故假装向学生多问“为什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会发现问题,关键还要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思想的行为,善待学生的问题,激励“究根问底”,崇尚“标新立异”,无需怕说错了同学嘲笑,也不用看教师的脸色,只需流利,顺畅,规范的语言,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教师还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提出问题的课堂氛围。
(3)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新问题或猜想,并设法去证明。如学生学习《实数》首先由a?=3,b?=5,经过验算推出a,b为无理数。此时可联想如果a?=9,b?=25,那a,b会是有理数,进而教师稍微提到平方差。知识的稍微提前接触与联系,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4)以教科书为蓝本,大力倡导学生多看书,多阅读,重视书中理论知识,想象书中所描述的数学情景,但不可尽信,正所谓“尽信书则无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情景刺激
1、语言文字刺激,激活思维大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善于“美化”语言文字,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的记忆知识尤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2、相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可用估画描绘出问题的主要图形特征。如函数性质。抽象的知识,多说无益。要结合图象入手,学生会画,会看,会说,进而数形结合,能更好的理解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
3、多媒体展示,夺目吸睛。
现代的学校教室差不多都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功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化静为动。这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境。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中,可设置“蝴蝶飞舞游戏”,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随着音乐响起,蝴蝶翩翩起舞,一只蝴蝶对应一个位置坐标,飞到哪,同学们异口同声,大声回答出蝴蝶的所在坐标位置。
三、个人思考
教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在个人思考方面“走过场”,呈现问题时说“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完不到10秒钟,就叫同学进行小组发言展示学习成果。从时间设计上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时间不充分,小組的成果展示进一步受阻,影响课堂的氛围及效果。因此我认为,合理有效的组织“个人思考”,对整节课的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分组探讨问题强调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成为一种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的全新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紫藤萝瀑布》案例为例: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旁若无人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启发学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又给学生3分钟······,之后的课堂,有声有色,教学效果理想。正如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就是分组探讨的功效。
但对于分组探讨问题,由于许多学校班额大、班级人数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小组学习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分组科学,任务合理、组织有序、强化细节,评价到位的科学性原则,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科学指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课堂教学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教师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愿望、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做到科学指导,因材施教,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迪式指导;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正规性指导;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正确性指导;问题混乱理不清时,给予点拨性指导;问题深入时,给予深层次式、进步式指导。
六、问题展示
传统教学中,有教师的滔滔不绝,和汗流浃背的教授。这些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有意识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问题成果,学生展示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因材施教,个人展示。一节课安排5到6名左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展示人数),剩下的时间由师生,生生评价交流;或是小组展示,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合作,任务明确,能围绕主题内容,通过交流探讨,明白如何展示,展示什么内容,在小组内意见一致。
七、生生,师生,教师优化全面评价
问题研究式教学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堂有效教学中,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进程,学生角色发生变化,课堂上的传统教师“分数论”评价转化为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1、问题疑惑时,给予引导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积极引导,为学生“搭桥”,而不能一股脑的把答案告知学生,要帮助学生疏导问题通道,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研究者,为创新思维服务。
2、问题错误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用多元化的理念关注学生。特别是对于自卑,所谓学习差的“后进生”,教师要用宽大的胸怀去理解他们,给予特别关照以及适当的精神激励。在平时的交流讨论中,加强对学生信心的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一步步走向自信与成功。激励性语言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老师知道你能行,只不过一时间想不起来”,“那这节课,你最后给我们来做总结吧,你做压轴”,“老师看好你”等。
八、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是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步骤,正所谓“学以致用”,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会用,还要能灵活运用,创造性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的去努力,去坚持,举一反三。
九、问题作业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分数至高论”教学影响,作业内容日趋繁重,封闭僵化,轻视人的主观作用,体现不出人文性与发展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的问题作业模式。如:(1)结合学生的基础,分层布置。出示必做题与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2)统计调查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分别布置合适任务:第一小组收集数据,第二小组整理数据等;(3)作业评价要重视过程,关注学生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元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通锦1,杨世玲2.问题研究式教学探索,http://www.scimao.com/read/1602357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心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J]2001(3)
[3]周洪林.中美教育的比较思考──杨振宁话教育(下),全球教育展望[J]2000(3)
[4]赵起先.物理教学论与物理教学改革 [M]长春:东北师大:1999
[5]杨久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乔际平、刘甲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M]北京:首都师大: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