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2017-04-12杨颖川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文章

杨颖川

中图分类号:G633.3

“自主探究”学习,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我们相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要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倡导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亟需变革。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我们逐渐探索出了语文课堂的“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模式。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资料给课文的生字注音释义,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对那些经过预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予以标记,带到课堂中讨论。问题的解决,也应力求通过小组或班级合作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

以上部分,只是停留在释词释句上,是对文章局部的重点探讨。教师应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俯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一篇文章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美。就仿佛欣赏一幅油画,从远处整体上来欣赏,我们常会不自觉的陶醉于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当我们从近处仔细的分析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块大块的杂乱的颜料,没有丝毫美丽可言。学生欣赏不到文章的美,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当然就大大折扣。本来充满智慧、激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灵的屠宰场。而更为可悲的是,教师们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刽子手。整体把握课文,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要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设计一、二个统揽全文的问题,课堂教学就紧紧的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设计问题时,切忌琐碎零乱面面俱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这些問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程度。

此环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一、专题训练。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能力训练。如《春》的教学。在课文赏读之后,安排这样一个练习: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这个练习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借鉴《春》的写景方法进行写景,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二、比较阅读。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学习课外的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对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三,赏读。《百合花》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四、提升。 三年的中学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打破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与课外的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连接点,巧妙的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

研赏课文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选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讨。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标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的就是在此环节得到实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可强求一致。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我的童年》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自主探究”学习,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我们相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文章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