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如何运营优化
2017-04-12徐旭初
■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徐旭初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农民合作社如何运营优化
■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徐旭初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各方都希冀农民合作社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我国农民合作社现已突破170万家,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手工纺织、乡村旅游等各农村产业,服务内容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也出现了如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渔民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社。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民合作社运营水平还较低,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碰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因此,我们多次提出,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亟待运营优化、提质增效。
任何一个经济组织的运营优化都必然是以提升运营绩效为取向。农民合作社运营优化也不例外。农民合作社如何运营优化呢?大概要在三方面做文章:战略优化、组织优化、业务优化。
合作社的运营优化实质上就是对组织环境流变的应对,因此其战略优化是首要的。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环境流变主要表现在鲜明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格局和趋势,而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合作社必须进行及时且深刻的变革和创新以应对新的困境和问题。在战略上,这意味着:尽管组织主旨一直未变,但合作社的组织关注点已越来越转向关注市场和合作社自身发展,而非只是成员收益;合作社的运营战略必然地由内敛趋向开放,走向供应链,参与供应链,融入供应链;合作社必须调整传统的利益原则及机制,参与构建具有新的合理性的内外部利益协调机制。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合作社如何协调与供应链网络中其他节点主体的关系,如何协调成员异质性利益关系,进而调整合作社运营战略取向。
其次,合作社本质上是一种治理结构。因此,其运营优化不只是单一的业务问题,必然涉及其组织结构及制度、机制的相应变革。如今,在合作社成员呈现显著“圈层”结构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异质性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如何建构一种既能民主控制又能有效决策的规则体系和治理结构,如何实现既惠泽成员又有效激励的分配效果,无疑是合作社组织优化的基本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建构既有利于提升经济绩效又促进合意治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收益协调机制。
最终,合作社运营优化必须落脚于其业务优化。从近年来我国大量农民合作社实践来看,合作社业务优化有着很多切入点,譬如:规模导向,就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服务规模或通过要素(如土地)股份合作,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要素产出;质量导向,就是紧紧抓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品牌导向,就是通过农产品(或合作社)品牌建设,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加工导向,就是独自或联合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务,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出口导向,就是寻找出口业务,开展外向型营销,以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空间、竞争力;联合导向,就是通过参与、构建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以获得单个合作社无法获得的收益改善;综合导向,就是合作社开展多元化业务经营,以突破专业化经营的限制等。其中,最关键的则是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
此外,也必然离不开促进农民合作社运营优化的公共政策环境的改进,即环境优化。在此不赘述。
总之,农民合作社必须通过战略优化、组织优化、业务优化及环境优化来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提升合作社与成员的经济绩效,更有效地提高合作社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63)与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