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小院

2017-04-12梁学龙

兵团工运 2017年3期
关键词:棚子院墙小院

□梁学龙

家乡的小院

□梁学龙

休息日,忽然想起好久没去看家乡的小院了,不知现在是什么模样?于是我们乘车前往我们的第一故乡——第五师八十四团三连。

汽车出了博乐,一路往北行驶约七八公里,就到了叫做“牙孜木图”(也叫托里)的八十四团团部。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当年的破旧砖房、低矮的商店和一些棚户小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宽敞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路灯,错落有致的风景树,以及密集的商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经人工改造而独成一景的小桥流水和音乐喷泉。“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由衷地感叹道。

经过团部车子接着往东行驶,道路两旁一直延伸五六公里整齐的树林,把我们带到了阔别30多年的连队。路口的自来水水塔还在,可是我们的小院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记忆中的土房和宽敞的小院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风景树,一栋栋砖房和一片片养殖小区,还有一些新颖别致的欧式别墅。顺着水塔和经过改造的老办公室位置,凭着记忆我们才隐约估算出当年的小院所处的位置。一堵尚未完全拆除的土墙,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哦!养育我成长的家乡小院,你是那样令人怀恋,让我魂牵梦绕!

40多年前,为了生计,我们一家六口人搬进了当时连队较为宽敞而结实的废弃机务库房。虽然当时住的还都是土坯房,但这套机务库房空间大(三大间),屋顶木料结实,墙体厚(约90公分),冬暖夏凉。房子在最西头,而且周围有一片荒地,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爸妈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于是开始在这里白手起家。

先是翻盖修整房子,刷白灰,打土灶,砌火墙,然后打土院墙,盖棚子。在住房和院墙四周,以院墙为后墙,陆续盖起了六七间棚子。做饭、堆杂物、储粮、养殖、磨面、粉碎等活儿被安置得的妥妥当当。棚子后面的空地围起来建成两个大菜园,开荒种菜种花种果树。从此以后,每年苹果、葡萄、海棠等时令水果香飘满园;豆角、西红柿、辣椒、韭菜、芫荽等蔬菜,青翠欲滴,惹人心醉;鸡鸭满圈,猪牛膘肥体壮,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徜徉在茂密的小树林,透过斑驳的树影,欣赏着林间苜蓿、野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蜜蜂、蝴蝶,体味幽静雅致的田园生活,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回忆当年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使我想起为之辛苦操劳的父母亲。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满足就是,可以尽情享受自家各类绿色蔬菜水果和没有任何添加剂的肉类食品,而最发愁的是每年冬季扫雪和夏季菜园子里浇水。由于院子大,棚子多,冬季房顶上的积雪太多,我们一般是在刚过完年后,就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们姊妹四个在屋顶往下清扫积雪,爸妈在院子里用拉拉车一车一车往外拉运。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了,就找邻里帮忙,那场景不亚于一场劳动大会战。通常打扫完积雪至少要两天时间,还得抓紧时间干。菜地面积大,蔬菜种类繁多,爸妈在夏季浇水非常辛苦,浇一次水往往要一个晚上,因为白天还要忙地里的农活,我们虽然偶尔帮着浇水,但都困得熬不住,基本上由爸妈完成这项工作。白天,爸妈下班回家后,还要给邻居们磨面、粉碎饲草料,挣些零花钱,贴补我们四姊妹上学费用。正是由于爸妈的苦心经营,那些年,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足,也有了一些积蓄,令旁人羡慕不已。家里的水果蔬菜吃不完,爸妈就会热情地把它送给连队其他居民。有一次,还把一大筐鸭蛋送了邻居,逢年过节,家里杀猪宰鸡,都要邀请邻居们来作客品尝。谁家有事,都喜欢找爸妈——浇水,上房泥,调粮,收割庄稼以及杀猪等活样样离不了他们。那时候,家里非常热闹。

后来,我心里时常产生这样的念头:假如当年我们有些长远的发展理念,把自己生产的绿色果蔬和有机肉类出售出去,一定会有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反过来再一想,倘若真那样做了,我们的收入是肯定增加不少,可是我们的农家小院就恐怕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光顾了……因为,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情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是无法用金钱替代的。

家乡的小院,凝聚了父辈们的辛勤汗水,浓缩了兵团人艰苦创业的的光辉历程,蕴育了我少年时期的梦想,唤起了我淡淡的乡愁,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她,是我心灵的港湾,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猜你喜欢

棚子院墙小院
院墙重重
幸福小院
小院觅夏凉
院墙上的风景
落在院墙上的白幕
善良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
温暖
金建航:院墙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