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三宝:干群一心斩穷根
2017-04-12冉阿建
冉阿建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三宝乡是极贫乡镇,备受外界关注,啃下这块“硬骨头”,能够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起强大信心。
早春2月,记者走进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以下简称三宝乡),通过走村串户采访,与县、乡、村干部和致富能人交谈,了解在当前全省春季攻势行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晴隆县各级干部对三宝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思考和行动。
找穷根 原因多重叠加
黑色运动鞋沾满泥尘,右裤腿上还有一块未干的泥块。2月20日,记者在三宝乡干塘村采访时,遇到正在走访村民的晴隆县委书记张国志。
“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程度低……”作为长“住”在三宝乡的干部,张国志对三宝乡的情况了如指掌。
三宝乡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以上,人口5853人,其中苗族、彝族占98.7%,气候高寒冷凉,农作物主要是薏仁米和玉米为主,土地破碎分散,人均耕地仅0.34亩。
“没有主导产业,全乡仅有一条道路进出,严重影响了三宝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沟通。”晴隆县副县长、三宝乡党委书记龙汉勇表示,除了自然原因,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致贫原因多重叠加,但是群众盼望着早日脱贫。
找准产业 确保脱贫任务短平快
在大坪村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工地,张国志向记者介绍,养猪场由正邦集团出资修建,年出栏量达12000头,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可以涵盖大坪村的157户贫困户。
三宝乡下辖三宝村、干塘村和大坪村三个行政村,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牲畜养殖传统,县、乡、村各级干部经过调研,并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以养猪、养牛、养鸡为主的生态养殖业。
在三宝村的500头牛肉养殖场,现场负责人介绍,养殖场的平场工作已经结束,3月31前,10栋标准化养牛圈舍将全部建成,采取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两种模式,分散养殖的200头能繁母牛已分发到贫困户进行饲养。养殖场对面山上、山脚的土地上,1600亩皇竹草已全部种植下地。
杨兴国是大坪村卡西组返乡创业大学生,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致富带头人,2016年养了1万余只林下鸡,已全部卖完。“我的养殖场是一片约200亩的林地,每年拿出利润的5%进行分红,现在有15户参与。下一步,我想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
了解杨兴国的意愿之后,扶贫干部多次上门和他交流,共商产业发展规划,极大增强了他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三宝乡已和貴州兴伟集团签订了“三宝极贫乡百万羽生态鸡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力争把三宝乡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林下鸡养殖基地为目标。
撸起袖子 做细服务工作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20日晚上11点,三宝乡政府会议室灯火通明,张国志对三宝乡、村干部提出了要求,认清形势,结合春季攻势行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讲清楚政策,做细服务工作。
刘江尚是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自2016年5月进村开始,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不厌其烦为群众讲解政策,做好服务。村民甘兴珍家庭贫困,脱贫愿望强烈,但没有脱贫资金,刘江尚知道后,帮助他们申请了扶贫资金和技术帮助,使他们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做细服务,转变思路很重要,大学生村官、干塘村支部书记王箭运用QQ群讲解政策,动员搬迁,为村民服务的事迹广为人知。
“老百姓喜欢‘吹糠见米的东西,开展工作一定要细。”龙汉勇指着以彝族和苗族元素修建的“阿妹戚托”旅游安置小镇介绍,三宝乡是整乡搬迁,重点解决移民思想和就业工作,激发内生动力,提供培训和跟进服务。
结合生态养殖产业,让移民户“搬家不失地”,能够真正把“心”和“文化”搬出来,扫清老百姓脱贫路上的一切障碍。
(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