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选择与思考

2017-04-12洪立强林彦军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

洪立强+林彦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突顯其重要地位。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交汇部、连接点,生态环境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城和乡的环境建设和生态质量,对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建设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54 — 02

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交汇部、连接点,作为行政管理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城市、辐射着乡村,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建设,它承载着其他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进行强调,这足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然而,县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矛盾,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绿水青山到处可见。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应的暴露出来,尤其在县域生态环境建设中问题更为突出,个别县域甚至有环境恶化的风险。

一是生态资源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乱采乱伐、私垦盗伐的案件时有发生,森林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大量草原和沼泽被开垦成农田,许多县域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防护林体系遭到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变成空话,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化、沙化问题突出。

二是农业污染不容忽视。近些年来,农业发展片面的追求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农业生态保护,化肥、农药、地膜的过度使用,造成农村土地、水源污染严重。据我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长期以来,不仅农民处于无组织的状态,自己种自己的地,眼中只有产量和效益,没有人考虑污染;同时,各级政府对农村、农业污染的介入、参与、管理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成了盲区。农业污染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重视不够,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喊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好,措施并不多,绝大多数地方还是老一套,地还是那么种,粮还是那种粮,农民的生态观念需要转变,农业生态建设的欠账需要补齐,农业污染的治理还有太多工作要做。

三是乱排乱放屡禁不止。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环卫工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焚烧,掩埋,没有做深度的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成为发展难题,二次污染严重。在农村农民打农药时包装袋,瓶子,乱扔乱放,农村畜牧养殖排泄的粪便四处横流,污染空气和水体;野外大面积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小工厂、小企业、小作坊乱排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县城平房区小锅炉燃煤等等都是污染的源头。

四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现实的情况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城市的人口集聚、中心地位而受到重视,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等方面得到优先的倾斜,因此建设的就快、质量就好,然而相对偏远、人口较少的乡村的生态环境往往被忽视,投入也是微乎其微,甚至为零,造成个别乡村凋零破败景象。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表现,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长期忽视乡村环境保护的最终产物。

二、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环保意识有待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行为也有大的进步,但是环保意识还没有内化、固化成一种理念、一种习惯,特别是当环保和个人利益、经济发展、平安稳定以及短期政绩发生冲突矛盾时,环境建设往往被拖延、被搁置、被取代,表现在公民个人身上就是环保行为的随意性,表现在政府身上就是环境建设的缺位、错位和不作为。

二是环保投入有待提升。县域环境建设滞后、环境欠账较多的,一般都是县财政收支吃紧捉襟见肘的县份,所以往往出现口号喊得很响,但心有余力不足,或者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环保建设资金不能足额落实、不能规范使用,有时为了经济发展放缓环境建设,为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放低了环保准入门槛,使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企业入驻县域,造成恶性循环。

三是环保执法有待强化。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人情执法、以罚代法等等执法问题大量存在, 为了地方短期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行政干预环境执法的现象也大有人在。加之环境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人数少、素质偏低等问题,出现了大量的执法盲区,比如农也污染执法就需要深入开展。

四是环保规划有待完善。缺少长远的、系统的、综合的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有规划的不完备、不协调,没有把城与乡、村统筹考虑,没有把建设与治理通盘考虑,没有把短期和长远有效整合,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政绩工程还大有人在,生态环境建设随着领导的喜好而喜好,随领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主官的想法而兴与废,造成生态环境建设无序化。

五是地方保护必须打破。个别地方为了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地方政府或部门往往置国家法律和法规于不顾,对损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罚代管、甚至放任自流,这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寻求短期快速发展,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寻求地方眼前利益的发展,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降低了环保门槛,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帮助企业搞假环评,造成不该落户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户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反而变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推手。

三、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廣泛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强化环保意识,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氛围,要在面上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体开展宣传。环保部门要经常性举办环保知识、环保法规培训班,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对各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开展环保进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等主题实践活动,逐步让环保意识变成人们的自觉,变成行动、变成实践,在县域上下形成环保共识,为推进县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制定统一规划,实施综合开发。要针对县域内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进行总体的评估,开展生态资源现状的调研、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工作,客观科学的对县域生态环境进行准确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聘请环境规划专家、学者编制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保证规划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县域内的重点项目实施统一审批、规范管理,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恢复与治理同步施工,标本兼治。

三是要健全协调机制,严格环境执法。要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环境、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不单单是环保执法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是各个执法部门联动执法的事,也只有这样

环境执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公安局、法院、察院等等司法部门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工作衔接和协调,理顺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按照《环保法》的规定,严格环境执法监管,通过交叉执法、移动执法、联动执法等形式,确保环境执法的效率、效果。

四是要调整优化结构,推广生态农业。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又过去的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变,又过去的一味追求农业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要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步伐,按照人们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按照消费市场的需求,去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植规模;要加快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农业污染治理投入,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趋势。

五是严格环评标准,建设生态工业。把好环评审批关、检验检测关,要树立生态环境第一的理念,要坚定“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和建设企业、管理企业,拒绝建设和发展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对于环境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要依托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产品观光旅游业、互联网加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的工业企业及服务业,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环保绿色产品,形成县域优势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是推动协调发展,构建美丽城乡。进一步整合县域生态环境资源,缩小县城与中心乡镇、村之间生态环境建设的差距,统筹思考、统筹治理、统筹建设,科学规划、均衡投入、协调发展,坚持走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城乡一体道路。要治理和保护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在开发中治理,在治理中保护,形成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开发、保护的良性建设体系。在县城和中心乡镇,要加快培养居民低碳环保观念,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无害排放等节能观念和技术;农村要加快太阳能、风能、沼气应用、养殖无害化处理、农作物循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推广,特别是要做好农业污染的管控和养殖小区与居民区分离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人居环境。特别是加快农村秸秆的利用和无害处理研究,还蓝天碧野的美丽城乡景色。

七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实施动态管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建设管理过程,其建设、保护和治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对县域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现在看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太大不足,技术缺乏、人员不足、缺少系统的监测机制和有效的平台以及硬件设施等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县域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的县域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以及探索生态环境发展治理规律,实现对县域生态环境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预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县域生态环境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环境清洁工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