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想

2017-04-12朱婧刘洪滨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信一带一路文化

朱婧+刘洪滨

[摘 要]文化自信包含民族对文化传统的肯定、对文化观念的践行、对文化发展的信心。中华文化传统思想能够启示治国理政、中华文化价值观念能够助推实现“中国梦”、中华文化发展能够启佑世界和平。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以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升文化自信能够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为广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提供文化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42 — 02

“文化自信”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以文化的自信力为根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强盛以文化的软实力为基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以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以认同中华文化为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主要内涵,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基本内核。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骨气之源、底气之本。“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观念、“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革故鼎新”的创新传统、“扶危济困”的社会职责、“夸父追日”的坚强意志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动力;“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协和万邦”的发展途徑、“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发展智慧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我们的当代文化提供了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只有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性、潜习中国古代经史,才能“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只有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性、研读中国古代诗词,才能“情飞扬,志昂扬,人灵秀”;只有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参悟中华伦理道德,才能“知廉耻,懂荣辱,辩是非”。

共产主义旗帜下的革命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中国人民以“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的牺牲精神,驱逐列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革故建新的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都根植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形势下凝聚升华,在新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推进了文化建设,形成不同时代下的文化新常态。从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讨论如何走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延安整风全党学习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到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进北京时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都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脾,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和升华,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富强包含富裕与强大。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尚书·洪范》有云“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指富裕。另外“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健康强大之意。民主观点贯穿我国传统文化始终。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说法可谓是民主的初级形式;大唐盛世的“水能载舟,亦能倾舟(魏征语)”治理态度亦为民主常态。文明是为“礼”,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管子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许衡倡导“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和谐包含自然的和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含和而不同“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中国当代文化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其优异性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

二、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沿线众多国家,中华文化自信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非凡。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际化人才随时面临文化的碰撞。在与不同国家的律师、专家等接触的过程中,在于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师、金融家、机械师等一线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的工作中,国际化人才是最有可能、最广泛接触不同文化的主体力量。中华文化自信体现于国际化人才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礼敬,对于一体两翼教义的尊重,在跨国科技、能源、贸易、机械等方面的日常具体工作中,坚守“天人合一”的祖训,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并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创新发展与和谐包容的统一,真正在全球化、国际化形势下传播中国思想,传递中国声音。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化人才面临着与中国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迅速崛起,企业加速转型,各种利益诉求纷杳而至,与此相伴随的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官方文化影响下降,外来文化渗透迅速,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向物质化、市场化、享乐化、世俗化方向变迁。传统断裂、信仰危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政治意识淡漠,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失去了底线,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花。文化整合,价值重构,道德回归,重建精神家园,还文化以血肉,还价值以灵魂,还道德以真善美,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原动力,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软实力,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由于一些国际化人才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甚至对党的历史知之甚少,没有必要的文化传承,忽略基本素养的形成,脱离接受和理解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底线,导致对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生吞活剥,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知书才能达理,对国际化人才来说,只有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

三、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忘本来”、涉及批判的吸收其他文化的“关注外来”、重点在于“着眼将来”。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在深入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最应该坚守中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谙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介绍甚至融入其他文化,以“东学西进”的信心传播中华文化而不是自惭形秽。秉承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必将影响世界”“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才能够救世界”思想,充分建立文化自信心,让“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三个“历史告诉我们”,警示全党“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引导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财富,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宏伟的战略部署,一个“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严三实”的党性要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设计,凝聚着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思考,与党情国情的深度契合,源于我们党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我们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高端人才,高端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学术、经济、法律等交际能力,国际交际能力目前需要以英语语言为交际媒介,国际交际过程需要文化交往,文化交往则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具备文化自信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传播中国声音、才能建立中国品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中国梦之世界的梦”,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和平梦,才能实现全民幸福健康的小康梦。

〔参 考 文 献〕

〔1〕任中文.文化自信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辛越优.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等教育管理,2016,(04).

〔3〕李文君.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王鑫.《红灯》:人性的弱点、信仰与直面自我〔J〕.电影文学,2014,(1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自信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