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能否摆脱“资质”的钳制?
2017-04-12撰文李娜
撰文/N.E.S 李娜
互联网造车能否摆脱“资质”的钳制?
撰文/N.E.S 李娜
互联网车企度过了此前的喧嚣期,即将面临市场的考验。然而“资质”问题却成为他们首要跨越的门槛,究竟是半途而废还是另辟蹊径?
第11张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简称:资质)花落知豆,这一消息不仅打破了“仅有10张牌照”的传闻,也让本已沉寂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纵观目前已经公布的11家具有资质的企业,互联网车企依旧杳无音讯。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有传言称,大多数互联网车企暂未申请资质,究竟是何原因?
互联网企业落入“潜规则”?
对于互联网车企而言,梦想能否照进现实,是一个很难述说的事情。频繁
亮相概念车,却无量产计划,导致他们一度被业界质疑“不靠谱”。或许,正因如此,所以每当有新企业获得资质时,这些企业便首当其冲成为质疑的焦点。
自2015年国家出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来,围绕“生产资质”这一门槛,纯电动汽车企业之间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而当前,获得资质的企业均为传统造车企业,似乎并未实现《规定》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的目的。这不免让人怀疑,《规定》中是否暗藏潜规则?
实际上,想要获得资质并非易事。在《规定》中,明确表明企业必须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此外,还需符合其他的相关文件要求。这些要求对于互联网车企而言,并非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
而据《新能源汽车新闻》了解,目前大部分互联网车企,手中只有亮相的概念车,对于量产的规划,虽然众企业纷纷表示计划在2017年实现量产,可实际上大多也只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动作”的状态。
如此看来,这些互联网车企暂时无法满足《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即便是实力较强的企业,目前对于资质的申请大多也处于筹备阶段,未正式进入申请程序。
是否失去市场先机?
说起互联网车企亮相的概念车,凭借时尚、前卫的设计,以及超高续驶里程并集结时下前沿高科技元素,不由得让人为之惊叹。但是自新车亮相以来,各企业对于量产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落实,这未免让人感到有些担忧。
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量产,仅凭概念车则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不仅如此,当前传统车企不断在产品上推陈出新,并且努力抢占各级别市场。他们凭借产能的先天优势,很有可能一举击败那些成长中的互联网车企。
由于互联网车企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资质,或许错过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届时,面对的不仅仅是传统车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后补贴时代,外国车企蜂拥而至,也将成为他们不可小觑的对手。如此看来,目前互联网车企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
另辟蹊径能否导得良方
难道,时下众多的互联网车企将会被“资质”所钳制吗?即便《规定》有着相当严苛的标准,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最困扰的问题莫过于——产能。想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在前期投入巨额资产,这对于以轻资产为主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无疑在资金问题上无法满足。
那么,想要继续存活,势必另辟蹊径找寻良方。其中,蔚来汽车便选择以代工的形式进行生产。目前蔚来汽车已经与江淮达成合作,其第二家代工厂也已经达成合作意向,这或将有效解决产能问题。而据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向媒体介绍,通过与江淮的合作,蔚来已经获得了量产车生产资质,而双方合作车型将会挂着蔚来的LOGO。从目前的市场进展来看,蔚来的步伐已经领先于其他伙伴。而关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目前蔚来汽车也在积极申请当中。
关于以“代工”的形式获得资质,在《新能源汽车新闻》看来,这或许是实现产能规划、减少资金投入、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等明智的办法。对于蔚来汽车的这一做法,不少业内专家也表示赞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认为,以代工的模式进行生产,无疑减轻了互联网企业的产能压力。那么,此类方式是否适用于全部的互联网企业呢?对此,许海东表示:“采取代工的方式,前提是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旦产品得以保证。代工的方式或许可以被互联网车企所采纳,且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
此外,《新能源汽车新闻》认为,通过传统车企“代工”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传统车的发展。为了避免沦为代工厂,传统车企感受到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压力,或许在产品以及市场服务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互联网车企作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打破了此前传统车企所固有的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市场的发展。而面对国家所制定的重重关卡,或许通过另辟蹊径,才能彻底摆脱钳制,用自己的模式去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