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差异

2017-04-11张维楚

数字传媒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播传输

张维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厦门监测台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09

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差异

张维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厦门监测台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09

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广播的特点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手法,以技术为切入点,从广播节目内容生产、播控传输、广播覆盖和受众体验四个方面与传统广播进行技术性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在广播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具有诸多优势。

网络广播 传统广播 对比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广播是传播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并利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信息方式,进行广播呈现的新媒体形态。与传统广播相比,新媒体网络广播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传播特点,尤其在内容生产、播控传输、广播覆盖、受众体验四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1 内容生产

传统广播节目的内容制作一般采用的是专业内容生产模式(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PGC),即节目内容由广播电台等专业队伍制作,采用“精英制作内容,大众接受内容”的方式。传统广播节目内容生产制作需要复杂的设备或系统做支撑:话筒、录音机、电子编辑系统、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广播录音室等。在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的制作只要一个话筒和一台计算机,甚至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广播节目的制作。此外,在新媒体技术地推动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资源的接收者,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传播者及制造者。

相对于传统广播,全媒体网络广播打破了节目内容由专业人士生产制作的模式,实现了PGC+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的复合性发展,即专业人士和用户共同生产节目内容的新模式。一方面,广播电台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爱好,提供或者制作专业性的广播节目;另一方面,受众可以自己生产制作广播节目,作为专业生产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逐步实现了“人人做主播”的网络广播新业态。UGC模式的广播节目极受欢迎,特别是受到年轻受众的追捧。受众成为广播节目内容的主要来源,他们上传或者分享的广播节目经过制作人员的编辑与加工处理便成为一期优质的广播节目。在国外,BBC大力推广“共享”概念,为拥有“声音”爱好的受众创造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希望受众在其新媒体平台上创建播客和博客等个人社交空间,并鼓励受众将原创音视频上传到其新媒体平台上。BBC把受众当成其广播节目的传播参与者与节目内容生产者,为了方便用户创作内容,BBC还为受众提供了大量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资料,以供受众创作新的节目。目前,在国外有许多“用户生产内容”广播栏目,如英国 BBC 的《新闻竞猜》(The News Quiz)等。

2 播控传输

对于传统广播电台而言,节目播出是传播广播节目通道的起点,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也是面向广大不确定受众进行的大众信息传播。传统广播节目播出设备包括放音机、控制台、线路放大器、信号输出终端等。其节目播出方式有:录播、直播和转播三种。广播节目信号通过电缆、光缆、微波中继站等方式传送至广播发射台或广播卫星,再由发射台通过电波向大众进行无线广播。对于大型广播电台而言,节目套数多,还需要经过主控设备、矩阵网络,再分别送入各路信号放大器、线路输出终端设备输出。传统广播节目的播控传输都由广播电台及其相关机构负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建造大量的播控传输设施、购买昂贵的播控传输设备等。此外,由于传统广播最后都是通过电波传输,一方面会受到频率资源限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电波传输特性影响,容易产生传输损耗、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多径效应、失真、衰落等,影响广播的收听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播控传输完全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广播播控传输变得极为方便快捷,人们只需要点击手机或电脑按键就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各类广播信息,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多元化的广播传播。利用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音频技术,广播信号以0、1数字方式传输,实现直播、轮播、点播和下载功能,广播信号失真小、信噪比高,广播收听效果好。此外,网络广播可以进行全天候全球24小时播控传输,传统广播电台受频率资源等影响很难做到全天候全球24小时播控传输。

3 广播覆盖

传统广播采用无线覆盖方式,这种传输手段具有极大的地域局限性,只能实现区域广播,特别是调频广播,覆盖范围小,短波虽然发射范围大,但容易受到干扰,信号不稳定,覆盖效果差。借助互联网,网络广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不受发射功率的影响,不受频率资源限制,传播空间范围广,能更好的解决广播覆盖问题,特别是跨区域的广播覆盖。从理论上讲,通过互联网,任何一个广播节目都可以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原来对某个区域的广播,借助互联网,可实现全国广播,受众能通过互联网收听到原来收听不到的域外广播。目前,中国互联网的人口普及率达到53.2%,受众人口基数大,且互联网传播方式更为便捷,特别是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和交流功能,网络广播能实现二次传播,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网络广播除了能实现全地域覆盖外,相较于传播广播,还能进行全天候广播,突破传统广播覆盖的时间局限性,实现24小时全覆盖。传统广播受众在时间上是被动的,而且线性广播的方式让受众很容易错过时间,错过节目,转瞬即逝的广播节目难以被受众再次收听。通过网络广播,受众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收听方式,即使忘了收听或是错过了精彩节目也可以在网上重复收听,甚至可以下载下来随时收听,实现广播全天候覆盖。

此外,随着媒体融合地不断推进,网络广播还突破媒体间的限制,广播节目可以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传播,实现广播全媒体覆盖。

4 受众体验

传统广播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大众传播,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传统广播的接收具有不可选择性,播什么听什么,至于什么时候播,播什么内容,受众更是无法改变。此外,广播主体也不知道受众是谁,不清楚受众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播出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差。在互动方式上,传统广播电台与受众一般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与受众交流,互动形式较为简单,比如在节目当中设立免费电话,让听众参与节目;或者通过“听众信箱”、“短信互动”、“电子邮件”等方式,受众的参与面十分有限。

网络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多元化的双向互动传播方式,受众可以边听边聊,随时参与节目互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感受等,进行深度互动和交流。受众还以随意选择收听时间、方式和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定制等,大大提高了受众的自主性,使广播节目的受众有“用户”的体验。此外,随着媒体大融合的发展,网络广播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和立体,构建声音、文字和图片三合一的场景化广播传播机制,实现了其节目在四种接收终端的全媒体覆盖,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化、互动化和社交化的服务平台。网络广播除了通过微博、微信、留言版、BBS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全天候互动方式,还能让受众参与广播节目内容的制作,充分满足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性和互动性需求。随着广播传播生态的构建,受众不仅可以听广播, 还可以“读”广播和“看”广播,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受众使用广播媒体的体验,满足了受众的视听享受与审美需求,也增加了广播媒体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广播主体通过网络广播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受众收听行为的大数据信息,通过对受众的点击、分享、订阅、下载、评论、收听时长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精准分析受众喜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并推送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面向特定受众群体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席卷全球。广播的网络化传播不仅改变了广播节目的内容生产、播控传输、覆盖范围、呈现方式,而且实现与受众更好的互动方式。在跨越国界的信息化潮流中,人们开始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和接收广播信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广播”形式的网络电台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热爱声音和喜欢用声音传递信息的人们。

[1]刘夏,刘萍.用户时代传统广播的网络化互动[J].新闻传播学研究.2016(11).

[2]李艳,史梦诗.中英广播电视新媒体战略比较研究--以BBC和CCTV为例[J].2015(7):24-26.

[3]欧政权.网络广播的发展思路[J].电视技术.2011(14)

[4]衣春翔.网络广播特点浅析[J].新闻传播.2006(7).

审稿人:孙生和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正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学敏

G206

A

2096-0751(2017)06-0015-03

张维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厦门监测台 工程师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播传输
混合型随机微分方程的传输不等式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支持长距离4K HDR传输 AudioQuest Pearl、 Forest、 Cinnamon HDMI线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