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微纪录片生存现状分析

2017-04-11王璐婷

数字传媒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蒙古纪录片创作

王璐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内蒙古微纪录片生存现状分析

王璐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2

微型叙事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视频形式——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其适应了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碎片化,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丰富了内容传播形式,得到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全国微纪录片快速发展的今天,内蒙古微纪录片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归纳梳理了内蒙古微纪录片的代表之作,分析其生存现状,指出其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为下一步如何改进问题、促进整体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内蒙古 微纪录片 生存现状

内蒙古微纪录片主要指以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为主要特征,单集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包括15分钟),反映内蒙古自然风光、历史现状、民俗风情、文化景观、建设成果,描绘内蒙古人民生产方式、现实生活、思想信仰为主要内容,以内蒙古地区各电视台、政府宣传部门、民营制作机构、传媒公司、高校影视爱好者及民间人士为制作主体的微纪录片,也包括区外制作机构、非内蒙古籍人士创作的以内蒙古地区作为拍摄地或拍摄题材的微纪录片。

从内蒙古微纪录片创作来源的角度看,主要涉及电视台、政府相关部门和官方主办、推动的面向更多元创作主体的微纪录片征集赛式、展播活动,以及新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

电视台方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牧马人的冬天》;包头广播电视台的文史纪录片《古往今来话包头》《风过草原——从包头到洛阳》;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讲述百姓故事的纪实栏目《青城纪事》;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的《无声的爱情梦——王平的故事》;根河市广播电视台描绘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文化的微纪录片《魅力敖鲁古雅》等,这些微纪录片多集中反映当地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与建设成就,充当传播本地形象的“窗口”。此外,也有电视台和传媒公司合作的微纪录片,如满洲里广播电视台与满洲里市伊合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无悔的青春》。

政府相关部门: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寻根——传承青城魂》《千年非遗·文化青城》,展示了青城范围内包括二人台、爬山调、脑阁、晋剧、和林格尔剪纸等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展示青城历史文化的非遗系列片《传承青城》;另有包头市文明办的《2016我们的节日清明包头篇》;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日报社、北方网络视频联合录制的《草原儿女赞:索连红和她的八个孩子》。此外,还有政府部门和传媒公司合作的微纪录片,如《青城话端午》。

官方主办、推动的面向更多元创作主体的微纪录片征集赛式和展播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团委截止目前已主办了三届“内蒙古大学生优秀微纪录片微电影评选展播活动”,使作者类微纪录片走上了官方的宣传平台,发挥了作品的价值,鼓舞了全区大学生微纪录片的创作热情。如《世界上最珍贵的都是免费的》《你好,陌生人》《我是医学生》《丈量青春》等都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魅力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美丽草原我的家”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微纪录片传播渠道,多部反映内蒙古历史文化、自然人文、人物纪实、民族风俗特色的微纪录片在网络媒体的征集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如《元上都遗址》《晋商的发祥地——包头》《李磊的校园足球梦》、系列美食微纪录片《舌尖上的包头》等通过其短小精湛的形式实现了民族、时代、文化历史的人文关照,也使各民营机构和媒体机构的微纪录片获得了更广泛、多元的传播渠道。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还主办过“首届内蒙古网络剧微电影大赛”,其中设有纪实类作品展映单元,一等奖作品《我给妈妈过生日》在感动之余更传达出主人公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现已举办到第四届的“活力内蒙古·大学生网络影像文化艺术节”设有视频大赛单元,其可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宣传扩散赛式信息,参赛者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上传影片,除专业评选外,用户还可在指定时间段为自己喜爱的微纪录片投票,增强传播和互动,《回首老矿区》荣获过视频组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首届“‘亮丽内蒙古’微电影创作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了多部展示内蒙古壮美自然风光和绚丽民族风情微纪录片。此外还有官方与传媒公司合办的“IMFW首届内蒙古青年电影周”,赵瑞刚的微纪录片《西沽》荣获十佳短片奖。

新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用户在国内主流网络视频媒体上传、生成的原创内蒙古微纪录片如《传奇阿拉善》《包头猴王吕长春》《慢游内蒙古》等,但这些草根原创自制的微纪录片在制作质量和影像叙事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传受一体的草根性叙事使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和去中心化,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内蒙古微纪录片的创作选题和传播渠道。

从内蒙古微纪录片题材和作用的角度看,城市宣传类微纪录片和公益类微纪录片所占比重较大,而社会类题材的微纪录片创作较为稀少。城市宣传类微纪录片如:《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呼和浩特》《古往今来话包头》《风过草原——从包头到洛阳》《千年非遗·文化青城》《呼伦贝尔草原》《徒步健身的梦想之地》等旨在推广城市特色,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树立城市形象,推动经济效益发展,提高城市品牌影响力。公益类微纪录片如:《无声的爱情梦——王平的故事》讲述特殊学校里两位残疾人追求真爱的故事;《星星的孩子不孤单》传递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与关爱;《守路人》是对养路工人生活与工作的记录;《你好,陌生人》呼吁给陌生人一个拥抱,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那么疏远;《下一个就是你》展现从身边做起,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将爱心传递延续下去。

现有的内蒙古微纪录片在数量和题材上不断丰富,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微”创作已成趋势,但质量有待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为满足受众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微视频形式迅速蹿红,深刻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近年来,我国微纪录片的发展日益繁荣,《故宫100》《城殇》《中国梦365个故事》《了不起的匠人》等一些微纪录片既得到了业界认可,又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点播量,并带动起全国微纪录片的创作热潮。在此环境与趋势下,内蒙古纪录片也开启了“微”转型,大量优质的微纪录片开始不断涌现。包头广播电视台的《古往今来话包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体现了一定的制作水准;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无声的爱情梦——王平的故事》获得“人文中国·第四季——城市纪实”全国纪录片三等奖,获得观众的大量好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纪录影视发展中心制作的微纪录片《牧马人的冬天》荣获“首届内蒙古网络剧微电影大赛”二等奖。较多的微纪录片评选赛事和展映活动也开始如火如荼进行,但在发展初期,内蒙古微纪录片在质量方面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一些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在自治区文化建设中对微纪录片宣传与鼓励力度不足,加之内蒙古媒体中专业人才短缺、技术与设备相对滞后,导致内蒙古传媒环境发展不景气,各栏目、节目收视率低,影响了受众对微纪录片的关注,没能有效激发微纪录片制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受众的观赏热情,使人们感觉微纪录片只是在时长上缩短了一些,而没有树立欣赏与关注微纪录片真正文化价值的意识和观念,这直接阻碍了内蒙古微纪录片的创作及对本地区文化的传播。目前来看,制作较为精良的内蒙古微纪录片主要集中在电视台、传媒公司和政府各宣传部门等官方组织中,其在区内制作的微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城市旅游宣传片,影片的叙事理念、视角、结构和方式也多沿袭之前的,缺乏创新。而学校、民间自主力量在设备器材的购置与艺术手法的表现上又存在局限性,导致影片艺术表现和叙事技巧不成熟,画质粗糙,质量水平一般。总体而言,优质的内蒙古微纪录片作品产出较少。此外,由于创作理念与制作水平有限,虽然有获奖的电视台、宣传部门和大学生微纪录片作品,但作品数量寥寥无几、作品类型样式单一,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满足广大受众的观赏需求。

内蒙古微纪录片的创作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所欠缺,导致其影响力持续时间短暂,未能形成长久效应,以改变人们的文化接受观念和创作理念,其质量与数量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蕴含资源丰富,但挖掘深度不够

内蒙古微纪录片在内容的选择上有着蕴含富矿的优势,表现为历史文化丰富悠久、地理环境多样、民族文化内涵深刻,这些富矿成为内蒙古微纪录片有理由、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动因。

作为古代多民族发源和聚居地,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都活跃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编织出多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内蒙古各族人民在近代的民主革命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代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史实和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英雄史诗、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医药等,还有成吉思汗文化、昭君文化、辽上京遗址、阴山岩画、桦树皮制作技艺、江格尔史诗、巴拉根仓的故事、呼麦、马头琴、蒙医药、鄂温克驯鹿文化、萨满舞等具体形态。从地理环境而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第三大省区,跨经度最广,地域辽阔,土壤地貌、水文气候多样。内蒙古的民族文化类型多样,除汉族外,还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构成了内蒙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车轮的碾压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民间文化资源更加深厚丰富,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极大地充实了内蒙古微纪录片的题材内容,也适合通过具有短篇幅、微视角的微纪录片艺术形式对单个民族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承载和传播,以微纪录片影像书写历史文化,完成对历史文化的创造性与当下性表述。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内蒙古微纪录片对这些富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由于电视台和宣传部门多是在关键节庆和特殊工作安排阶段为了完成任务,才临时组建本区团队或委托第三方制作微纪录片,各平台间又缺乏合作,导致没有完整的生产机制和制作规模,制作出的微纪录片题材内容留于表层,内容上真正表现内蒙古丰富历史文化故事、多元地理环境特征的微纪录片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对草原自然风光及城市形象的展现,对深层次本土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的挖掘较为缺乏。内蒙古微纪录片中,不仅可以有民族服饰、风俗、歌曲的展示,更应有对民族文化深刻内涵的挖掘和呈现。可以学习借鉴曾经的内蒙古纪录片,如:唤醒人们对山林民族传统狩猎文化消失思考的《最后的山神》《敖鲁古雅,敖鲁古雅》;承载了生态环境发展和人类命运的追问的《下山》;演绎沙漠上牧人与骆驼间情与义,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驼殇》《阿妈的宝贝》。内蒙古微纪录片在对主题内涵的表现中,可以在内蒙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播过程中加强对其深刻内涵的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在哪里?在传承和环境保护中有怎样的困惑?原因是什么?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内蒙古微纪录片有责任、有能力记录和传播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此外,内蒙古文化不仅有草原马背文化,亦有现代都市文化和更丰富的文化景观,社会现实问题、热门都市文化等内容资源也可以被充分利用与关注,进而丰富微纪录片内容选材,使区外对区内文化形象有全方位的了解。

当碎片化“微时代”到来,承载、传播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应尝试通过微纪录片完成对内蒙古文化、社会现实热门内容的持续挖掘与传播,以便获取新的发展前景。

三、创作平台宽广,但推广力度不足

由于微纪录片制作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纪录片的制作也进入了全民时代,所以内蒙古微纪录片的制作也呈现出创作主体和渠道多元化的趋势,如内蒙古各级电视台、文化部、宣传部、民营机构、私人制作团队以及民间人士等微纪录片生产方都加入其中。长久以来,纪录片的制作主要是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专职人员和艺术家进行创作,但现在不同,基于微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等特征,非专业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微纪录片的创作实现自我价值。加之自制的内蒙古微纪录片将视角聚焦于身边的普通人、平凡事,平实质朴、接地气,也可成为外界很好了解内蒙古历史文化、建设发展的窗口。

然而内蒙古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方面发展缓慢,每年电视台和政府部门制作出的微纪录片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庆或纪念活动日前后播放,也多在内蒙古地区自己的媒体平台上,且多为一播即逝,传统媒体播出后,受众若要再次观看,则需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海量搜索才有获取可能,另外其更新传播速度较慢,部分影片在搜索后亦无法获得,因此难以形成传播及收看常态,受众接触内蒙古微纪录片的便捷性降低、难度增加。此外,内蒙古微纪录片在网络平台上宣传推广的力度也有所欠缺,各项赛式征集活动前期搞得如火如荼,最终各媒体对微纪录片获奖作品名单的报道也铺天盖地,但到后期微纪录片在网络平台、视频网站的传播和推广力度却有所减弱,广大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较难一键检索到这些获奖的微纪录片,接触和欣赏更多优秀内蒙古微纪录片的机率大打折扣,导致最终无法形成文化及地区形象的常态宣传力和影响力。

虽然内蒙古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拓宽了,但由于没有有效地评估、投放机制,受众对微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意识薄弱,要么有些创作者也是把新媒体当作一个展示平台,对平台特性和用户需求考虑不足,真正符合媒体播放和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自制内容并没有被用户所接受。此外,受众在网络上对内蒙古微纪录片的互动与参与程度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也较弱,网民自制的内蒙古微纪录片上传量较少,即使上传了,浏览量也较为稀少。

总体而言,内蒙古微纪录片从生产创作到传播推广均有部分问题存在,其在未来的创作和传播中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在不断地实践创作中逐步完善。

内蒙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16079)课题名称:内蒙古微纪录片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钱淑芳,乌琼芳.国内50部经典纪录片:翻阅中国50年思想相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陶涛.影像书写历史:纪录片参与的历史写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3]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15(7).

[4]徐英.内蒙古文化传播方式的历史考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5]赵际春,林峰.微纪录片: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创作的发展方向[J].数字传媒研究,2015(7).

[6]赵雪桐.试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微纪录片——以〈中国梦365个故事〉为例[J].东南传播,2016(6).

责任编辑:孟宪超

J952

A

2096-0751(2017)06-0001-05

王璐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内蒙古纪录片创作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可爱的内蒙古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爱在内蒙古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