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陈梦熊院士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04-11范宏喜
范宏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忆陈梦熊院士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范宏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今年是陈梦熊院士诞辰100周年,也恰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60周年。
长期以来,陈梦熊院士担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主编和其他一些期刊的编委。在这些学术期刊中,他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有独钟,在1957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题为“柴达木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论文。一晃60年过去了,抚今追昔,感慨无限。
2003年10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整合为一个编辑部,加强了编辑力量,提出了办刊要求。11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召开专家咨询会暨主编、副主编授聘仪式,由陈梦熊院士担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主编。
我清楚记得,在这次会上,陈梦熊院士对办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要充分发挥编委会和顾问组的作用,不断提高稿件的质量与理论水平。二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制定组稿计划,使每期稿件的内容有所侧重,重点突出。三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提高论文的理论水平,并特别重视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四要改进栏目编排,增加“双月论坛”,充实刊物内容,及时反映最新动态。五要努力与国际接轨,逐步扩大英文摘要篇幅,对重要论文应附英文详细摘要或节要,争取早日实现国际化。
陈梦熊院士不但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提出了以上建议和要求,而且还嘱咐编辑部工作人员站位要高、角度要新,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要有创新理念。他说:“水工环地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当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而我们做好水工环地质工作,努力为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重点工程服务,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任重道远啊!”
按照陈梦熊院士的建议,从2004年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增设了“水工环论坛”栏目,邀请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撰写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文章,引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的实践与创新,如今已发表文章80多篇,有的被一些高等院校学报收录或获奖。2017年连续刊发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大力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精准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等5篇具有战略引领的文章,向水工环地质领域传递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目标定位,受到了一些单位的高度关注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陈梦熊院士对办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的真知灼见和在水文地质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同行的真诚尊重。在2007年12月底召开的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学术论坛上,他对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水工环地质工作横跨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林业等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相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还将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今天,我们的地质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高潮,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的历史新阶段,对新时代水工环地质工作赋予了新任务、新要求。
2012年,95岁高龄的陈梦熊院士推出了一本新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阐述了他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新认识和新思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难以想象,这位中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已在地质行业奋战了70年的老人,是以一种怎样迷恋的心境不遗余力地思考着水文地质事业的前景和未来并笔耕不辍的。
这一年,我曾多次探望卧病在床的陈梦熊院士,听他讲述一段段永存心底、时刻慰藉他心灵的人生经历。看着他慈祥和蔼却又充满坚毅的面庞,看着他在每一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上的标注和圈圈点点,我的心中不可抑制地充满敬仰和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他地质生涯的精彩和学术成就的辉煌,更是因为他由坚忍和睿智而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这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水工环地质分会秘书长朱耀旗打电话对我说:“陈梦熊院士最近身体不太好,老人家弥留之际有三个愿望:推出一部学科战略研究新专著、举行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撰写一篇人生经历的文章。前两个愿望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怀下已顺利完成,第三个愿望老人家希望你能帮他实现。”
12月25日,“行走在地质空白地带——纪念陈梦熊院士95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的长篇通讯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整版刊出后,我与朱耀旗秘书长拿着报纸迅速赶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探望生命垂危中的陈梦熊院士。此时的老人家已不能说话,当他看到这篇文章时,只是一个劲拉着我的手默默地流着泪。三天后,老人家与世长辞,他儿子陈泽行在电话中对在哈尔滨出差的我说,爸爸是在家里的书房看着自己的一部部著作、一幅幅图件、一枚枚奖章和一本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安然离去的,他走得很坦然!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厅向陈梦熊院士遗体告别时,老人家坚毅的面庞、蹒跚的步伐再次跳入我的眼帘,撞入我的心底。谁又能想到,这位中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地质行业奋战了70年的老人,不但爬过无数高山、趟过无数河流,更曾行走在大漠戈壁、雪峰冰川、沼泽泥潭,甚至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他曾经说过,越是没人去的地方,我越是感兴趣,越是空白的领域,越能有收获。
2013年1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沉痛悼念陈梦熊院士”专栏刊登了陈梦熊院士生平和纪念文章“万水千山总是情”,希望陈梦熊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作风和人格魅力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让水工环地质事业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范宏喜(1960-),男,研究员,负责期刊管理工作。E-mail:fanhx@mail.cige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