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7-04-11李斌
李 斌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李 斌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原理与波兰的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主张与民主政党结成政治同盟,联合执政。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本土化、民族化的重大成果,丰富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对于执政的共产党完善政党制度,提升执政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
哥穆尔卡;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思想;启示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是波兰乃至原东欧国家20世纪杰出的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和著名的政治家。近期研读哥穆尔卡执政时期的相关文献,发现他对多党合作制曾有过深入的思考和论述。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直接专门探讨却比较罕见。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是值得探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哥穆尔卡对多党合作制思想的探索
多党合作制思想是哥穆尔卡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领导波兰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和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的实践中,在探寻适合波兰国情和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哥穆尔卡逐步提出并不断地阐发了多党合作制思想。
哥穆尔卡对多党合作制思想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3至1948年。这是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形成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反法西斯民族统一阵线的基础上建立多党合作制。
哥穆尔卡1905年出生于波兰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二战前,他就投身于波兰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1942年8月至1948年9月,他先后任波兰工人党中央委员、华沙市委书记、党中央书记、党中央总书记。战争期间,他主张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民族阵线,坚持在国内领导抵抗运动。战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波兰的实际相结合,倡导走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波兰道路。
长期从事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和探索波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使得哥穆尔卡对于波兰的传统文化、现实国情、社会阶级力量结构和社会主义建立的条件有着深刻地认识。
波兰属于西欧文明圈,具有历史悠久的议会民主传统,16世纪初起就实行两院议会制。19世纪末产生了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资产阶级多党制。二战期间,左翼力量和民主团体与波兰工人党一起结成了反法西斯民族阵线,积极参加了抵抗法西斯的运动,共同成立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战后初期,波兰社会党、农民党、波兰农民党、民主党等政党都积极地活跃于政坛。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伊始,波兰工人党的政治影响力暂且薄弱,在联合政府中仅是少数党。战后比较艰巨的国家重建和经济复兴任务,单独一个政党无法胜任,需要各政党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基于对波兰政治传统的通晓和对实际国情的洞察,哥穆尔卡主张在反法西斯民族统一阵线的基础上建立多党合作联合执政的制度。然而,1948年波兰的政治转折中断了哥穆尔卡对多党合作制的探索。
第二阶段:1956至1960年。这是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对集权化的政党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多党合作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947年,美苏冷战气温骤升。9月,苏联成立了共产党情报局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要求东欧国家依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通向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均被斥之为“民族主义”,授意东欧共产党内部的“莫斯科派”批判“右翼民族主义”。在此背景下,波兰工人党内部的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占了上风,他们指责哥穆尔卡犯了“右倾民族主义错误”,在1948年党的八九月中央全会上,撤销了他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此后,波兰照搬了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在波兰的推行,改变了战后初期形成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独揽大权,民主党派的地位被削弱的局面。这种集权化的政党制度削弱了党内民主,限制了民主党派的活动,致使官僚主义膨胀、党群关系紧张和社会危机尖锐化,这是波兹南事件(波兰战后的第一次危机)的主要政治原因。事件给波兰统一工人党敲响了警钟:“波兰必须实行改革,放弃苏联模式,走自己的‘波兰道路’”[1]。
哥穆尔卡坚持波兰的独立自主和依据波兰特点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符合波兰国情,赢得了人民的普遍拥护。1956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中央全会一致选举哥穆尔卡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哥穆尔卡深刻总结了波兹南事件的经验教训。他指出,波兹南工人抗议的“并不是社会主义”,他们抗议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歪曲”[2],因此,“造成波兹南悲剧和使得整个工人阶级感到深刻不满的原因,应该在我们自己中间,在党的领导中间和政府中间去寻找”[2]。哥穆尔卡认为,只有改革集权模式的政治制度,才能摆脱危机。他重提波兰道路,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继续探索多党合作制,主要是针对集权化的政党制度进行改革,扩大议会权力,重视与民主党派合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然而,由于党内外反对派的抵制和苏联的非难,1959年3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三大之后,哥穆尔卡的改革逐步停止,对多党合作制的持续探索亦相应地再次遭受挫折。
二、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哥穆尔卡有许多关于多党合作制的论述,这主要反映在由他领导制定的波兰工人党和统一工人党的纲领、宣言、党的会议的决议和报告,以及他撰写的关于党的政治思想建设的文章等文献中。仔细地研读这些文献,可以明晰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哥穆尔卡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国家政权应当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掌握,波兰工人党和统一工人党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同盟合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反法西斯战争后期,哥穆尔卡倡导并成立了以波兰工人党为首的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他主张党在其中应“居于优势地位”[3]。战后初期,波兰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哥穆尔卡坚持波兰工人党在执政联盟中的“领导角色”和“支配地位”[4]。他认为,党应该“通过政治工作来获得”[5]领导地位,以政治运动和动员争取人民的支持,以党代表人民群众要求的政策来增加党的吸引力,以“积极性及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特权与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保证波兰工人党的领导作用”[6]和党对联合政府的决定性影响。1956年10月,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之后,哥穆尔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化道路”,他指出“党站在民主化过程的前列”[2],在社会主义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领导的民主化,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化的首要条件和加强人民国家的基本因素”[7]。
第二,重视统一阵线建设。哥穆尔卡根据他领导波兰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考虑到波兰政治力量的结构和现状,主张波兰的多党合作制应该重视统一阵线建设。哥穆尔卡30年代在西里西亚领导工人运动时就萌生了工人统一阵线的想法。二战后期,他主张建立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广泛的共同斗争阵线”[8],设想战后将“在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9]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为此,他驳斥了波兰工人党内的宗派主义倾向,指出“波兰的政治力量对比以及盟国之间彼此承担的义务,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广泛的民族阵线”[10]。解放后,他多次倡议应以民族统一阵线为基础,建设人民民主制度。他认为,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构成了波兰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基础”[11],波兰工人党应加强和巩固民族民主阵线建设。
1956年10月复出后,哥穆尔卡把巩固人民统一阵线作为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届九中全会根据他的报告通过的决议指出,“政党间的合作以及全国统一阵线应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经常性因素”[12]。1959年3月,在党的三大上,哥穆尔卡对于波兰特点的党领导的人民统一阵线思想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党对统一阵线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对各同盟党的指挥或将他们变成为我党的传送带”,党的领导“是给每个同盟党提供了发挥独立性和主动性的条件,是使他们担负起实现共同纲领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参与人民波兰政府工作”[7];人民统一阵线的作用在于它“是长期的、包括波兰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式,它同时还为所有的社会组织确定了政治活动范围,同样也为我国公民的各个团体……确定了政治活动范围”[7]。
第三,加强工农联盟建设政权。加强工农联盟来建设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是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哥穆尔卡战前就提倡工农运动的结合,他认为,“农民和工人有共同的敌人——资本家和地主阶级,要同他们进行共同的斗争”[8],呼吁工农团结起来进行革命斗争。解放前后,哥穆尔卡为波兰工人党制定了体现农民愿望的政策,如“无偿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并交给农民和农业工人分配”[13],将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制度”[9]。农民占波兰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党在农村享有相当大的威望,波兰工人党不拥有大多数。因此,哥穆尔卡认为,党应当运用联盟的政治目标吸引农民党成为伙伴和盟友,密切与农民党的合作,以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扩大党在农村的政治影响,把人民政权建立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1956年10月,重返政坛之后,哥穆尔卡多次强调波兰统一工人党与统一农民党合作的重要意义,他重视两党的合作,把两党的合作看成是工农联盟的重要组织形式,主张加强工农联盟来建设社会主义。哥穆尔卡曾深刻地阐述过工农联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他指出,工农联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共同规律,是波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统一农民党反映着先进的拥护社会主义的农民意愿,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力量,是我国政治生活和我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靠成员。我们希望和统一农民党并肩地一道来加强工农联盟,共同来领导国家,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12]。
第四,保留议会民主制度。哥穆尔卡了解波兰民主自由的政治传统,波兰人酷爱自由,民主意识强烈,议会民主制度已有4个多世纪的历史,议会长时间享有较大的权力。他认为,战后波兰的多党合作制应保留议会民主制度。1943年9月,在《论波兰民主派的政治思想》中,哥穆尔卡设想波兰将建立“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制度”[10]。11月,在撰写波兰工人党纲领宣言《我们为什么而斗争?》时他指出,人民民主制度将“保持波兰传统的多党制度和议会制度”[9]。解放后,他曾设想并尝试建立波兰式的由波兰工人党“领导的包括反对派在内的政治多元化的多党议会民主制”[14]。
哥穆尔卡曾经两次深刻地论述过具有波兰特点的共产党领导的议会民主制。1946年11月,在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积极分子会议的讲话中,他分析了波兰与苏联政治制度的区别,强调波兰的“立法和执行职能是分开的,国家政权建立在议会民主基础上”[7],“波兰的民主,是通过多党议会制来行使政权,目前的形式是全国人民会议,而以后将通过选举产生议会”[7]。
1956年10月,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八中全会的讲话中,哥穆尔卡提出要扩大议会的权力,使议会成为波兰最高的权力机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化纲领”。他指出,“议会的首要任务是行使最高的立法和监察权力”,“议会应对政府和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广泛的监督”,他认为,“议会对于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的监督,应当由一个直接隶属于议会而不是像到现在为止一直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机关来执行”[2]。
第五,团结合作民主协商。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重视以民主协商的原则来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把民主党派当成政治同盟者,注重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战后初期的人民民主政权时期,他认为,虽然波兰社会党、农民党和民主党内部有各种派别,但波兰工人党应以联盟的共同目标为基础争取它们,使其成为政治盟友和伙伴,以党的政策吸引它们参加执政联盟,既不应限制它们的政治独立性,也不要干预其内部事务。他批评过党内那种把民主党派当成是过渡性附属品的宗派主义,主张以团结合作的态度来调整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他强调,“必须遵循在各党联合委员会中平等地讨论、协商最重要的决定与建议的原则。只要不与联盟的基础及其团结背道而驰,就容许争论、批评以及反对”[6]。
1956年10月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之后,哥穆尔卡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同盟者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波兰统一农民党“能够把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团结在人民阵线纲领的周围”[15],是波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可靠成员”[12]。波兰统一工人党应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性,他指出“统一农民党是一个独立的政党”,“我们不想而且也不能破坏统一农民党的自主”[12]。他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努力在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建立起协商机制和政治同盟关系。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各政治党派中央协商委员会和省县级协商机构。他倡议波兰统一工人党与民主党派“应该在联合协商委员会会议上就联合动议、政治和经济运动达成协议”[12]。他希望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党协商委员会的政治活动来团结民主党派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多党合作联合执政。哥穆尔卡对波兰的政党结构、各个政党的性质和政治影响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坚持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争取与民主党派结成政治同盟,联合执政。二战后期,哥穆尔卡就赞成波兰工人党与左翼力量达成谅解,以扩大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基础,他主张党应争取与其他政治团体的协作以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设想民主政党联合起来成立临时政府。波兰解放后,他多次阐述过多党合作制思想,明确提出波兰“需要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5],人民政权需要民主的政治同盟者,我们将“支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各民主党联盟为基础的政府”[1 1],波兰“有几个民主政党在公开活动”,人民政权“应该由彼此一致密切合作的所有民主政党来行使”[7]。
1956年10月之后,哥穆尔卡对于多党合作制有了更为深入的阐述。首先,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同其他非社会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然而是支持社会主义的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合作作为基础”,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在于社会主义“是符合这些党派的愿望的”[15];其次,波兰统一工人党与民主党派联盟与合作的原则是“加强和发展波兰的社会主义建设”[12];最后,波兰统一工人党应当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共掌政权,“国家的政治领导权不是由我们党单独来执行的,而是与其他各同盟党,如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在统一阵线内共同执行的”[7]。
三、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当代意义
多党合作制思想是哥穆尔卡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它与哥穆尔卡对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密切相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本土化、民族化的重大成果。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视角来看,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影响了波兰的政党制度。理论探索的局限、党内“莫斯科派”的抵制以及受苏联“一党执政”模式的制约,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并未全部得以实施。但因其适合波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有利于工人与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其他社会阶层根本政治、经济利益的更好结合,其主旨被波兰工人党和统一工人党所认同,因而对二战后波兰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哥穆尔卡执政时期,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党坚持多党合作,联合执政,重视发挥各联盟政党在联合执政体制中的作用,推动了波兰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即使离职之后,他的多党合作制思想仍然影响着波兰的政党制度。波兰宪法明文规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结成联盟与合作[16],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七大(1975年)和八大(1980年),都确认这三个政党的“合作与联合行动,是波兰国家的政治基础”[17]。波兰战后的第三次政治危机之后,波兰统一工人党反复强调实行联合执政。1981年7月,党的特别代表大会指出:“统一工人党与各民主党派应该建立起‘伙伴式合作关系’”,1983年5月,党明确提出了“联合执政体制”[18]。翌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肯定了波兰“历史上形成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统一农民党、民主党联合执掌国家政权的制度”[2]。1986年7月,党的十大指出,多党联盟合作是党派合作的长久性原则[19]。波兰统一工人党总结执政经验,强调与民主党派的同盟合作,完善联合执政体制,这显然是受到了哥穆尔卡多党合作制思想的影响。
第二,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应确立怎样的政党制度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曾深刻论述过多党合作思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等论著当中指出,共产党人为了夺取政权应该联合其他的民主政党,恩格斯还提出过“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20]。然而,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革命导师并没有明确回答。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在苏维埃政权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结成了政治联盟,但合作不久就破裂了。之后,列宁指出,“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21]。看来,构建怎样的政党制度就成了执政的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从波兰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核心,既强调了在社会主义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发了实行多党合作制的具体形式,即建设人民阵线,同盟合作,民主协商,联合执政,共掌政权。这实际是在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探索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本土化、民族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丰富和贡献。
第三,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坚持建立本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哥穆尔卡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波兰社会主义建立的实际相结合,试图探索波兰型的多党合作制,反对照搬他国模式的政党制度。他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波兰应保留议会民主制度,不实行一党专政,他指明了波兰与苏联政党制度的区别,苏联是议行合一,在波兰立法和执行职能是分开的,国家政权建立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各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不同,其政党制度会存有差异。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一党执政,抑或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应当依据本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阶级关系和现实国情而定,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政党制度模式。否则,就会酿成政治危机而不利于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进而削弱执政基础。
第四,哥穆尔卡的多党合作制思想对共产党与民主政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政党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对抗,人民的根本利益趋向一致,但仍存在着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和要求的民主政党。在社会主义政权中,如何处理与民主政党的关系,怎样对待它们,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这成为执政的共产党不断思考的现实问题。哥穆尔卡把民主党派当成政治盟友,认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提倡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反对限制民主党派自主性的宗派主义,把提高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民主党派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与民主党派同盟合作的政治目标。这是对共产党处理与民主政党关系问题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总之,政党制度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有过策略和原则的设想但没有现成的既定答案,需要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这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本质和根本要求。共产党联合其他的民主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管理,既益于科学社会主义广泛传播,又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能够实现政党之间权力的互相制衡和互相监督,以避免权力集中、权力过大、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以及官僚主义的滋生与蔓延,也能够组织和动员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社会力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坚定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发扬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与民主政党的合作,发挥民主政党参政议政的职能,建立健全民主协商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党制度,提升执政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建设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1]刘祖熙,刘邦义.波兰战后的三次危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73.
[2]亓成章.人民波兰资料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191;192;211;214;721.
[3]JANB.DEWEYDENTHAL.TheCommunistsofPoland:AnHistoricalOutline[M].Stanford:HooverInstitutionPress,1986.43.
[4]ANTONY POLONSKY,BOLESLAW DRUKIER.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st Rule in Poland[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96.
[5]JOHN COUTOUVIDIS,JAIME REYNOLDS.Poland 1939-1947[M].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193;197;197.
[6]吴伟.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 19 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20;520.
[7]波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观点摘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编印,1984.57;45;45;1;2;2;44.
[8]刘邦义.哥穆尔卡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48;8.
[9]刘祖熙.夏日堂史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8;358;358.
[10]扬·普塔辛斯基.哥穆尔卡沉浮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51;55.
[11]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 24 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6;292;292.
[12]一年来的波兰局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74;27-29;74;28;28;29.
[13]刘祖熙.波兰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53.
[14]刘铁生.波兰风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115.
[15]关于波兰目前局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69;85-86.
[16]姜士林,陈玮.世界宪法大全:上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688.
[17]蓝瑛.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下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50-951.
[18]田斌文.波兰的社会主义多党联合执政[J].统战理论教学,1988(1):36.
[19]李靖宇.社会主义国家现行政治体制展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34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4.
[21]列宁全集(第 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6.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D18
A
1002-3240(2017)04-0050-05
2017-01-02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哥穆尔卡的“波兰道路”研究(项目编号:13H001)
李斌(1969-),陕西丹凤人,历史学硕士,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问题研究。
[责任编校:赵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