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
2017-04-11文
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精准扶贫的良方。笔者在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中发现,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中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农业立州战略,把农民合作社作为破解“大资源、小产业、弱市场、低效益”困局的重要抓手和最有效途径加以推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扶持、综合精准发力,全州农民合作社呈现出数量剧增、质量向好、效益提速的发展势头。至2015年底,全州农民合作社由2012年的658个增加到3272个,拥有社员农户7.62万户,注册资本53.23亿元,带动非社员农户25.35万户,联动农户发展种植基地132万亩,发展猪牛羊21.56万头、家禽69.24万只,产业发展覆盖了全州所有特色优势产业。文山州委、州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指导、引导的效益正在显现,尤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六个共同体发展的举措,促进了精准扶贫。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精准扶贫
高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文山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实行州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文山州、县(市)均明确由州、县(市)党委农办负责对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进行协调、检查、督促和年度考核,农科、林业、供销等部门负责扶持和管理本系统、本行业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工作,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扶持政策的落实。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对年度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任务实行目标倒逼管理,从2013年起,州、县(市)将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年终进行考核验收,对合作社建设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表彰奖励等方式,对农民合作社在土地规模流转、产业基地建设、果蔬储藏冷库建设、精深加工设施、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二是强化项目支持。州、县(市)有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派出工作班子负责指导各类合作社做好项目的编制、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投入,至2015年底,文山州共投入项目资金4.72亿元,鼓励银行累计发放贷款3.5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6.97亿元,兑现以奖代补资金0.26亿元,为合作社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三是注重人才支撑。鼓励、支持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村(社区)党组书记、主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中的支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委派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等人员参与领办、创办、帮办、引办农民合作社。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一是围绕产业抓创新。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扶持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企业业主、经纪人等领办创办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创新模式促发展。积极引导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之间抱团闯市场。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资源,加快产业链向产、供、销一体化延伸,使合作社由过去单一的技术服务型发展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建档立卡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户+基地+市场”等运作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大户带动型”“经纪人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技术服务型”“支部+合作社(协会)型”等组织形式,有效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努力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提高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组建联合社。积极探索研究区域性农民合作组织联合社组建的途径,适时引导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大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多个合作社资源优势互补,提升抱团经营抢市场能力,有效整合了农村“散、小、弱”资源,增强了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一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农业、财政、科技、工商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采取以会代训、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依托“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等,大力实施合作社人才培训工程,组织部分合作社社长到浙江、四川、昆明、曲靖等地学习考察,提升各类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二是推行规范化管理。对农民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运作,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广大农民抱团致富奔小康。
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引路。一是抓示范创建。制定出台《文山州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从产业基础、组织程度、产权关系、经营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明确了州级示范社创建评定标准,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合作社示范引导体系,各类合作社在带动散户、组织大户、对接企业、链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抓典型培育。按照“六有六强”标准,从农产品生产流通、科技推广、农产品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选择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在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扶持力度,以点带面、辐射带动面上合作社硬件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规范建设,提高了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整体水平。
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脱贫
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农民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服务,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通过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有效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谈价地位和定价话语权。还通过将农村的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到合作社,实现利益分红,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有部分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组织。如砚山县宏茂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第一车间到市场流通、从技术培训到技术开发的转身,闯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打造信用合作共同体。农民合作社成员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其生产、加工、销售的产品市场信誉更好,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文山州已获得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123个,已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合作社有138个,已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合作社有56个,已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有43个。合作社的股东社员,在债务上承担相互联保的义务,相比一家一户,其偿债能力、信用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如丘北县双兴畜牧养殖合作社,采取“信用联保”的方式,建立联保小组开展信用合作互助服务,按期还款率达100%。
打造抵抗风险共同体。农民合作社依靠集体力量,把农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形成了“资金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联合体。过去,每年鲜果集中上市期间,果农往往卖不出好价钱,造成“果丰价贱伤农”的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有的合作社建起了保鲜冷藏库,将鲜果的储存期延长3~6个月,让社员避冷就热,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售果;有的合作社与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签订供货合同,畅通了果农的销售渠道;有的合作社还从经营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建立风险发展基金,对遭灾受损的社员进行及时扶助,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打造抱团取暖共同体。文山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创造出的“农户+合作社+市场”“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等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推动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广南县泛爱农业开发农民合作社联社,不仅把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组织起来,还吸纳了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加入联合社,大胆探索“集团化”经营模式,破解了规范发展难、资金互助难、品牌打造难、市场开拓难、人才培训难等问题,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农民合作社成员通过“一人一票”、集体决策、民主管理、社务公开、公平分配,相互之间形成了诚信友爱的和谐关系。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后,除了给社员提供生产经营方面的服务外,还提供教育培训、文化生活等社会服务,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文山市文祥巴西菇合作社、丘北县文科养殖合作社、西畴县兴龙养殖合作社仍处于经济实力不强、发展资金缺乏的发展阶段,但能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感恩之情、慈善之心、回报社会”的情怀,创新设立“敬老关爱股”,共为86名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股金5000元,每年由合作社按不低于10%以上分红比例进行分配。
打造同频共振共同体。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农民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按照“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把产业办在实体上、把实体联在农户上”的发展思路,搭建起党员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积极发挥,提升了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和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发展质量,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出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态势。如砚山县联兴蔬菜产销农民合作社,由稼依镇大稼依社区党委引进东莞市联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以来,加强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连心桥”“助推器”“导航仪”作用,在3年时间里,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助推农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