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2017-04-11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结构性现代农业云南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强调着力提质增效,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绿色安全,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转型的主线,不仅对做好云南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积极指导作用。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对实现现代农业新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改革的重点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改革务必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一场硬仗,需要打好持久战。结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总体要求以及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心工作,应加法、减法和乘法并用,既要突出结构调整和改革这两个重点,又要综合协调。

加法、减法和乘法并用。既要突出特色,努力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又要适当调减生产率水平很低又滞销的品种的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还要大力发展以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在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的同时,强化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水平,发挥产业的乘数效应,增强农业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协同推进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并通过品牌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具体调什么、怎么调,应由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

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基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的基本判断,改革既要着眼当前突出的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要抓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业生态环境依然严峻、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品牌建设滞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贫困人口量大程度深等短板。

内培与外拓并举。要以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契机,对内重点培育和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外努力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和空间,把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好,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推动辐射中心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平台。

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结构。抓住国家“稳粮、优经、扩饲”的种植结构调整新思路,云南粮食生产可以采取稳面积调结构的思路,具体措施是保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降玉米种植面积,扩小杂粮、豆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并全面提高粮食单产水平。202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2000万吨以上。其中:稻谷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左右,单产达到每亩约460公斤(接近全国2015年平均水平),总产量达到780万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产量1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1800万亩以下,通过提高单产使产量维持750万吨以上;豆类等小杂粮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含间套种),产量150万吨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1200万亩以上,产量300万吨左右。

适当增加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抓住国家“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的有利时机,在稳定烤烟、甘蔗、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把调减下来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通过扩大冬季农业种植面积盈余出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用于扩大特色优势作物的种植,包括优质蔬菜、鲜花、中药材等,力争到2020年,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6000万亩左右,从而使粮经作物种植结构接近五五开。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和林果业。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业和“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的有利契机,把特色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加大扶持力度,持续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养殖业(含渔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与种植业产值基本持平;特色林果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是加大滇西、贫困地区和二半山区的农业增产效率,80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20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近70%下调到65%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比由63%提高到70%左右。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对外科技合作和农业走出去等途径,扩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并通过在国内或者周边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园区,提高农业走出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20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左右。

下大力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合国家“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食品加工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5年的0.65∶1.00提高到0.80∶1.00,以食品和消费品为主的非烟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借助国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东风,充分发挥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业、健康产业实现深度融合。2020年,乡村休闲旅游业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达到10%以上。

路径选择

为了使上述改革重点得以有效落实,需要做足“精特优”这篇大文章,并打好“绿早热”等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所特有的资源牌。具体思路可概括为:“精”扎根、“特”当家、“优”为本,“绿”发力、“早”活路、“热”增色。“精特优”是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之纲,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绿早热”是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较快发展之目的,需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为此,需要牢牢把握“纲举”与“目张”的关系。

“精”扎根。就是要走精品路线,这是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出路。只有“精”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精”不强调数量和规模,而强调品质,准确地说是以品质为前提的数量,目标在于破解“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的矛盾。这里的“精”不仅是品质精、品牌精,而且是服务“精”,这不仅要求有好的农产品,而且要有好的加工、营销和服务,更要有好的品牌做后盾。

“特”当家。就是要把特色作为看家本领,作为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抓手,作为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大气场。这既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别于全国其他几种农业发展类型的根本性特征,也是增强其竞争力的基础。这里的“特”,不仅要求产品和产业具有特色,能够充分彰显云南高原优势,而且其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也要符合云南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不贪多求大,而要集中精力做实做好“特”字文章。

“优”为本。就是顺应国家要把“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内在优势,走品质和品牌至上之路,不仅生产优质的农产品,提供优质的农业服务,而且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内部以及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持续提高发展效益质量和竞争力,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发力。就是要贯彻国家“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的农业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绿色农业为重点,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秀成果,推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基础是无公害产品,主体是生态产品,重要支撑是有机产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业是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的基本方略,需要以此作为发力点,持续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早”活路。强调的是发挥云南优越的气候和物种优势,积极发展错季农业和冬季农业,努力拓展市场空间,主动赢得好的市场和产品价格。这是充分发挥云南农业多样性优势的一个重要资源,需要做大做强。

“热”增色。就是充分发挥云南热区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为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和高品质的时鲜产品,占据独特的市场和价格优势。这是彰显云南绿色农业优势的一个重要抓手,需要做实做优。

猜你喜欢

结构性现代农业云南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云南邀您来“吸氧”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