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点和实践着力点

2017-04-11赵晓丽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赵晓丽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河南 济源 459000)

新视阈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成基点和实践着力点

赵晓丽

(中共济源市委党校, 河南 济源 459000)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自觉认知,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自知之明”,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自觉,对文化发展责任的自觉担当;文化自信既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守护,又表现为对本民族未来文化成长力的信心和能力,还表现为不同文化圈之间文化交流的正确体认和不卑不亢的气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出和培育,从根本上说源于对当今文化生态的认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现实的生成基点: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深层积淀与特质的认知,源于对国力提振背后的文化力量的洞察,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性,源于国际间文化交流文化激荡促生的文化影响力、话语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落实在实践中要提高文化发展意识、增强文化参与力,要做精做强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要包容扬弃异质文化、增强文化借鉴力,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生成基点;着力点

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重量,彰显一个国家的分量,其发展进程与态势又深受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状况的影响。因此,促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蓬勃生动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顾名思义,即对文化的自我觉悟,或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这种觉悟首先是对文化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自觉认知,明了文化一方面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又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又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强大驱动力。其次是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再次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文化交流的自觉,在坚持自身文化独特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对异文化施以理解之尊重,甚至将异文化的美发挥、彰显到一定的程度,使不同的文化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文化中的人增信释疑、加强合作。最后是对个体的、群体的、民族的、国家的文化发展责任的自觉担当,即传承文化命脉、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引领文化进步。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理念的执著坚守、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文化自信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文化自信既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守护,又表现为对本民族未来文化成长力的信心和能力,还表现为不同文化圈之间文化交流的正确体认和不卑不亢的气度,以及欣赏和吸纳异质文化优秀成分的开阔胸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影响一直充满自信和自豪,确信“天不变,道亦不变”,自信中国文化精神和意蕴与天地共存。正是因了这种对自己文化自强而不息的生命力的强烈自信,中国人能以开放的心态欣然接纳甚至主动寻求异文化,能以平等的态度审视异文化并借鉴其合理先进的成分,能以创生的精神使其与自身文化结合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分子进而丰富自身文化之奥藏。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一方面,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客观地明了自己文化的根基、含蕴、优弊、趋向,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仰,才能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自身文化之主体地位看待、接纳、影响异文化;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文化建设、发展之路径,才能明白我们在什么意义上需要文化,用什么方式、朝着什么方向建设我们的文化,才能催生对文化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因此,建立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昂扬的同时也是坚实的,而如果没有文化自觉之基,文化自信就会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又深深地影响着文化自觉。自觉地追求和建设先进文化,既需要对传统的继承,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还需要吸收借鉴异文化之优长,而这离不开文化的自信:只有拥有对自身文化及其成长力的高度自信,才能自觉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在其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创生新的文化,才能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乃至交锋碰撞中立身的同时博采众长提升自己。

之所以提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对当今文化生态的认知。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必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力。自夏商周时代上古文化产生后,在中华文化发展流变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有一批文化人、学者对自己文化信之弥笃,并自觉担当起承继、弘扬并发展此文化的重任,这种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自信和自觉的经典表述即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春秋时期出现各家学说,都着眼于社会的救治和文脉的传承,以之为鹄的继承和改造古代文化,使之在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上持续推进;汉晋之际,对儒家文化及六经的深入研究和对道家的精研及崇尚理辨的玄学蔚为风气,兴一代之文运;唐宋时期,禅宗的蓬勃发展、发掘历史资源重建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普遍性权威的实践、理学确立传统文化道统的努力等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了古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成长力的极度关注和自觉担当;明清时期,各种文化式样的总结研究和集大成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但是近代以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于人后,作为强势文化的西方文化对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文化活力的缺失等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式微,传统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进而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生命力、成长力产生动摇甚至质疑,以前的高度文化自信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文化上深深的自卑和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现今,在重新发现文化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建设先进文化,必须重新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经济力量的强大、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还需要中华文化复兴来支撑和保障,而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文化讲坛演讲中说:“中国要崛起,没有文化上的准备,很难实现。或者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国家,一定不可能成为大国,更不能有什么所谓的崛起。”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就没有所谓的大国精神和气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谈不上有真正美好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参与和贡献,那这种发展便是无根的无魂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凝聚的必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可见,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不仅有地域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原因,而且是由于彼此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依赖、共同的文化心理,把他们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但是一百多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和否定,使几代人对祖国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心存种种误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明的涌入,使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感知、自觉和自信的年轻人,充满着崇洋媚外的思想,同时又自我怀疑、自我作践、自我颠覆、自我否定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因此,培育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塑中华文化认同,可有效维护民族认同,进而促进国家认同。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或者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现实的生成基点。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深层积淀与特质的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其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诗情画意的艺术情结、德优为尊的价值取向综合了一个人所以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特别是其本身超越性的伦理价值趋向,对当今国际形势变化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状态,以及国内多元价值观碰撞和冲突导致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日益荒芜,具有弥救功能。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对国力提振背后的文化力量的洞察。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曾经被折弯的脊梁重新挺立起来,华夏儿女对文化发展的自觉和沉泯已久的自信重新树立起来,这种自觉和自信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推力的自觉自信,也是对我们民族独特的灿烂文化的现实观照的自觉自信。同时,这种自觉自信与亚洲腾飞和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东亚四小龙的异军突起让世界震惊之余转而思考其原因,学者们研究发现这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其基础就是来源于深深影响东亚社会的儒家思想,这使得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核心的中国油然而生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性。科学的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能赋予文化发展以正确的方向,指导我们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文化繁荣的新局面。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如何看待文化的地位、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如何科学地对待不同文化,使我们在以整体的、全面的、客观的视角认识分析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当下的文化建设与自身传统文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关系,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源于国际间文化交流文化激荡促生的文化影响力、话语权。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舞台上相遇,并在相遇的基础上相识、相知、相吸、相长。这是当代文化存在的方式,也是其生长的必经环节。通过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我们可以让世界了解、理解、认同中华文化,扩大其国际影响力进而掌握文化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理性的中外文化比较,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形成正常的、平和的文化心态。因此,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生成不可缺少的基点,缺乏文化交流的自觉和自信是偏激的盲目的,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自觉和自信才是理性的健康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认知,是一种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要落实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以之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也以文化建设实践的丰硕成果坚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发展意识,增强文化参与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重要的是有同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敢于担当和敢于负责的文化发展意识。首先文化人要积极做社会发展的启蒙者,其次权力行使者必须自觉地把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认知,加以繁荣,加以发展,最后,社会各界人士要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文化,切实行动起来繁荣和发展文化。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做精做强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首先,一如既往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促进保护传承。其次,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再次,在保证传统文化优秀品位和境界的前提下,创新其表现形式,运用多样化、时代化、生动化的式样,使之成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大众文化,如此,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才能更好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包容、扬弃异质文化,增强文化借鉴力。文化的丰富多样与和谐共存是世界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承认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辩证取舍的科学态度积极学习、辩证取舍、科学吸纳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自身文化,不断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机和活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首先,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确立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文化具有独特发展规律、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文化是无形资产等理念,推动文化积淀和繁荣发展。其次,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让资本的力量发挥作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内容形式,使我国文化产品既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后,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游戏、各种演出以及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外,加快数字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等新兴文化传播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10年2月4日。

[1]迟云,柴焰.自觉自信自强——涵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驱力.建设文化强国问题研究丛书[M].济南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学习出版社,2012.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17).

[4]周文彰.一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化理论文献——学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体会[J].红旗文稿,2011(10).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7)01-0052-04

2017-02-18

赵晓丽(1981— ),女,中共济源市委党校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