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
2017-04-11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出自己的道路,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力量。
“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遗产。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甚至改革。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后“成一家之言”。在历史演进中,司马迁看到了实践的逻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古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义以为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发现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还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要讲求“义”的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他人利益。正是因为“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
“开放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孔子主张“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北宋张横渠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讲话中,“以人民为中心”都是最突出的关键词。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特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非常复杂的内涵,但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血脉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要求,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思想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如何传承、发展、用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套方法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养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民族血液中流淌,优秀文化正在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
用生生不息的中国智慧促进人类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蕴含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厚、历久弥新,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已深深浸润于民族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