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7-04-11周益锋
周益锋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周益锋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思想深邃,字字珠玑,既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经典文献,又是一篇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纲领。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党的初心、小康社会、中国历史”四个维度来理解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的精神实质,我们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 民生 社会治理 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标题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该部分内容既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经典文献,又是一篇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1]本文拟就“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体现出来的新意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在“民生和社会治理”方面同十八大报告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体现出许多新意。这些新意既表明十八大以后我党对民生问题和社会治理问题有了许多新认识,也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完备体系,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
1.大标题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新意。十八大报告第七大板块的标题是“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九大报告第八大板块的标题是“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里有几个不同,首先是多了“保障”和“加强”一词;其次是“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治理”;第三是“民生”和“社会治理”两句话中间有逗号,变成了并列的两句话。这些不同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通过五年的发展,我国的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观,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改善的问题,还有要保障已有的民生成果问题;社会治理也是一样,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社会治理取得了很大的创新成就,当前和未来不仅仅是创新的问题,还存在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如何加强的问题。二是我党对社会治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我党关于社会治理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党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社会管理”一词是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此后“社会管理”一词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不断被使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理念;随着实践的深入,党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一词,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并用很大的篇幅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认识和新思路。三是对民生、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社会建设不仅仅表现为民生和社会治理,还包括其它内容,标题中把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从社会建设中拿出来单列,进一步凸显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2.导语部分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新意。十八大报告的第七大板块的导语很正规,用三个“必须”把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内容完全概括出来。导语以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开篇,强调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然后从“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明确表达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等理念,全文367个字,逻辑严密,表达严谨,层次清楚。十九大报告的第八大板块的导语在内容、用字、层次方面与十八大报告明显不同。导语以“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开篇,然后点明“党的奋斗目标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最后用一段文字阐述“我党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全文299个字,没有就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展开,除了“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两句与十八大报告之“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形成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意思相同外,其他地方皆不相同。同十八大报告相比,十九大报告的导语部分文字更加亲民,内容更加简练,全文重点放在陈述理念、引入正文上,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和行事作风,把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亲民务实的作风跃然纸上。如果说后面的小标题是实践层面的“器”的话,那这部分导语就更像是理论层面的“道”,高屋建瓴,立意深远。
3.小标题的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新意。十八大报告的第七大板块下面有六个小标题即“(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十九大报告的第八大板块下面有七个小标题即“(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3]十九大报告在小标题数量、文字和内容上都有变化。首先是“脱贫攻坚战”单列一条,凸显了党对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其次是把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党深刻认识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必须抓紧抓好;再次是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种表述,更加贴近社会治理的本质,一个“共”字,把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增加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一条,使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的内容更加全面,弥补了十八大报告中安全治理的空白和缺陷,与导语中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需求相呼应。这些变化,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建设的许多新认识。
二、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和任务部署
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共有2 500多字,就是这2 500多字,把我党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的逻辑理路和具体任务体现得充分而完备,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1.逻辑理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两句话在十九大报告中并列出现,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认为,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动力,社会治理是民生的根本手段和保障,二者有机地统一于社会建设之中。逻辑理路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一个思想、理论或者体系的逻辑关系和理论思路,常常与科学性紧密相连。一个体系或者理论是否具有严谨的逻辑理路,是我们判断这个体系或理论是否科学、有效和长久的重要标志。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党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着深思熟虑且明晰的逻辑理路,这个理路充分体现在299个字的导语中,由“价值定位、工作理念、方法制度和目标归宿”构成。
一是价值定位:“两个必须”。“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十九大报告的这“两个必须”,构成了党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定位,体现的是党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问题价值标准的认识。
二是工作理念:“两个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3]民生问题和社会治理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毕其功为一役。我们党过去犯了很多“左”倾冒进错误,就是因为心太急,没有充分认清现状和所处的历史方位,没有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想尽快解决问题,结果欲速则不达。“两个一”反映了党在民生和社会治理工作理念上更加成熟和理性。
三是方法制度:“一个坚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3]这段话是党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方法制度的高度概括,与小标题的“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呼应。十九大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方法制度的论述,与十八大报告表述相比,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充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
四是目标归宿:“三感”。“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这段话阐明了党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归宿,党在民生和社会治理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最终要落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三感”既是党关于民生和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又是检验党在民生和社会治理方面工作质量的标准。“三感”首次写入党的报告,并作为党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奋斗目标,与古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思想相契合,与本板块导语部分第一段的价值定位首尾呼应,堪称完美。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的逻辑理路,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七个具体任务之中,是党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内容的“魂”和“魄”。
2.任务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的任务部署,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推进教育公平;聚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高中阶段教育在全国各地普及起来,使每一个孩子在未来都能够享有高质量的、同一起点的、公平的教育;高等院校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要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政策支撑;通过各种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来兴办教育,但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办好教育的前提,必须抓紧抓好,等等。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国家在战略上坚持就业优先、在政策上实行积极就业政策,使就业更充分、质量更高;花大力气解决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引导社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各社会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建立健全政府、工会、企业等多元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倡导形成和谐劳动关系;鼓励每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守法致富,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数量,使人民群众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更加丰富;政府要发挥好在财政再分配调节中的职能,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更加快速,等等。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用力,通过不断努力和扎实工作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通过保障渠道多样化、供给主体多样化等手段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等等。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党政军一切力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工作机制上,中央主要起统筹作用,各省负总体责任,市县负责具体任务的落实;注重顶层设计,站立点要高,扶贫格局要大,工作中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脱贫工作重点攻克对象;二〇二〇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努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等等。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通过实施国民健康政策,让人民群众享受全方面的健康服务;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让人民群众吃放心食品;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让敬老、孝老、养老成为社会风尚和社会美德;坚持中西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等等。
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社会治理体制上,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原则;努力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四化”水平;建立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心理服务工作,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把基层作为社会治理重心,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到重要位置;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加大全民安全教育力度,增强民众国家安全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等等。
三、深刻领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精神实质的四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上下功夫”“要在弄通上下功夫”。[4]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实质,需要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问题,通过多维度观察,取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维度。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政党,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5](PP1094~1095)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阶级属性: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所决定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变质、是否还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看其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是否始终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有力回击了国内外一些人士对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的质疑。
2.“中国共产党初心”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我们需要回到1921年7月1日共产党出发的地方。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宣布“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联合第三国际”。[6](P46)这个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大以后,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了这个初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赞歌。今天,我党已经成为了执政党,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峻的革命环境,不忘初心易;但身处和平环境,没有了“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也没有了险恶的革命环境,不忘初心难。在此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重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重申“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3]这无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的具体展现,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清醒的政治责任。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3]并强调我们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实实在在的小康,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3]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地点和场合,有过多次讲话。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调研时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7]一个也不能少,通俗易懂,既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髓与实质,又揭示了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从现在到2020年,还有三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争朝夕。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十九大报告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专列两条,并强调“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要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实现。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内容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4.“中国历史长河”维度。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 000年,在5 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既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屈辱。总体而言,中华民族在盛唐以后,逐步衰落,直到近代受尽欺凌,“富国强民”“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实现这个梦想,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披肝沥胆,向东洋、向西方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但都失败了。我们遭受过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众多列强的侵略,我们的资源被掠夺,国土被分割,权益被侵占,“东亚病夫”曾成为我们的代名词。以1931年至1945年为例,日本侵略中国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从中国掠走了数量惊人的财富,有资料显示,包括黄金21 000吨、粮食8亿吨、煤炭6.4亿吨、树木7亿方、稀土2亿吨、高岭土1.5亿吨、铜矿4.9亿吨,此外还从中国掠夺了数不清的机器设备和工厂物资以及无数价值连城的字画、珍宝和碑帖。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期间,日本共掠夺中华文物1 879箱360万件,绝大多数文物现在还静静地躺在日本的博物馆里,向人诉说着日本的侵华史,警示着中国人民不忘国耻。贫穷受欺,落后挨打,这是千古不易之理。尽管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中国古代先哲就提出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概念和理想,但中国5 000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历史、一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历史、一部贫穷落后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我们从来没有实现过。站在中华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上,我们再来阅读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就会为中国共产党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所震撼,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了。今天,我们正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点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我们从一穷二白、几乎濒临灭亡的边缘,达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目标的伟大时代,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中国人民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民族之幸、人民之福。
[1]十九大后,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抓了哪件大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31/c_129730020.htm,2107-10-31.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2012-11-20.
[3]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N].新华日报,2017-10-19.
[4]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落地落实落细中见实效[EB/OL].http://news.ifeng.com/a/20171113/53205487_0.shtml,2017-11-1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习近平总书记“如约”到延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17/c_1115950409.htm,2015-07-17.
[8]陶文昭.准确理解“一个都不能少”[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02/c49150-27765113.html,2015-11-02.
[9]这步棋,习近平落子“脱贫攻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12/c_129701684.htm,2017-09-12.
D67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6.06
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