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思想作风转变 促能力素质提升
2017-04-11云南省曲靖市社科联主席院长
文 云南省曲靖市社科联(院)主席(院长)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既是一句古话,也是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前提条件。对全国而言,经济进入新常态已非一时,为什么一些地方适应快、发展快,而一些地方适应慢、发展慢。这种差异,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但不管主观还是客观,人是决定因素,而决定人的关键因素在于思想认识程度。由此看来,思想作风是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是发展能否持续的必要条件。
思维正确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这一论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体现得最充分。尽管发展中,区位、资源、政策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对发展快慢起到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思想。思维正确,谋得深,想得远,看得开,就能在发展中快人一拍、抢先一步。思想固化、抱残守缺,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而不知所终,别人吃肉他喝汤,甚至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互联网打破区域限制、翻越高山大海,许多地区间区位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如何吸引高速流动的资金、技术、人才驻足停留,靠的是什么?靠当地政府的服务。未来企业不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而作为卖服务的企业,要投资,当然要选服务上乘的政府所在地。
政府怎么做服务呢?应主要做到三点:一是公正、公平、公开。二是依法、规范、有序。三是热情、周到、细致。对待投资商,必须在规则范围内用优质的服务为投资商创造优质的政商环境。作为一级政府,千万不要陷入“塔西佗陷阱”。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就是说,政府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以后,无论你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说假话,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说假话;无论你是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公众都会认为你是在做坏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再出多少利好消息,纵使你说得天花乱坠,都不会有人相信了。
全面深化改革要拆掉障碍发展的藩篱、革除制约发展的“顽疾”。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方面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想不想干。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把“讲规矩”挺在前面,又适逢经济进入新常态。本来,吏治是为经济新常态作保障的,经济新常态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规律,二者有机结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发展越好的地方,干部越想干事,发展较差的地方,当地干部越缺乏主动性。古话说得好,“笨鸟先飞”“知耻而后勇”,可落后地方不仅不如此,而且抱着“不做事不犯事”心态,随时把“新常态”拿来作为挡箭牌,其实质是懒政、惰政的表现。二是敢不敢干。这里所提的“敢”,是敢不敢担当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就是敢不敢涉险滩,敢不敢啃硬骨头,敢不敢得罪人,敢不敢打破利益集团的堡垒。这种“敢”,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体现的是一种对党和人民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三是会不会干。作为食人民俸禄的干部,没有理由不去多做点有益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但光有态度还不行,还得有做事的本领。这种本领并非天生,而靠后天努力,就要靠学习。西部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关键在一些干部不想学、不愿学、不会学,因不学而导致不会,不会又不谦虚,还自以为是。四是放不放权。现实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尴尬的怪事,就是党委、政府力推一件事时,需要开一大堆会议。在会上,一些部门不是围绕如何干这件事出谋献策接受任务,而是底气十足找出依据百般阻挠,找出若干“干不成”的理由。当政府制定的政策落实时,尤其是扶持政策,一些手中有项目的部门,采取的办法是非熟人莫进门;即使熟人,也得磨性子,非三趟五趟是不表态的。这些是现象,当然也是个别,但是,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的是企业和老百姓的心,关乎的是地方的发展环境。五是合不合力。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干事创业谋发展不可能仅靠单兵作战就能完成,必须群策群力,凝聚各方力量。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必须破除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不良现象,整合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齐心合力共克时艰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越是处在关键阶段,越是处在困难时期,越需要冷静思考,从容应对,从纷繁复杂的困境中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思想。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大潮,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来一场更深刻、更广泛、更持久的思想作风大转变,促进能力素质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