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2017-04-11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文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举措。构建与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对于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更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推进,各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不过,当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致使原本就落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短板”。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构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大投入: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应作为当地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一方面,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听取村民的意愿和意见,重视对多元利益主体的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向村民普及法治精神、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在此基础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基础设施,需要搭建文化、教育、广播、影视等宣传阵地,需要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活动载体,这一切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具体而言,加强农村文化的硬件建设,如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和较高水平的乡镇文化站,在中心村建设图书室、文化室、活动中心等,在非中心村发展以农户为依托的农民书屋、文化大院等。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财政拨款、社会筹款、农民捐款等筹资机制。

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应因地制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实施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工程,增加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一是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面向基层和农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对居住相对集中的村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组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户,努力使每个村组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库区、林区,要重点加大有线电视的建设力度,提高有线电视的覆盖率。二是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

供给合力:建立各界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这就要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各地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联动,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形成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合力。目前国内各地探索推行的“村企共建”模式,就是一种从实际出发,按照“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双赢”思路,体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工业反哺农业,帮扶结对的好形式。它的推行已催生出许许多多“生态文明村”“先进文化村”。此外,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有效形式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特点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献计出力;扩大公众的文化参与,使公众成为社会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支持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扶贫”。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达成一种共识,才能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逐步消除农村的“精神文化贫困”现象。

需求设计:尊重农民主体性并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诉求。应将“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农民的重要权益来加以保障,充分调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力,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农村建设能够获得农民广泛支持的关键所在。利用节庆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广泛参与的民俗节庆文化、体育比赛、科普教育活动,形成特色,丰富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只有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群众广泛、多样和个性化的文化参与和精神文化诉求,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才能发挥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使先进文化成为农民的“文化自觉”。

管理方式:梳理并落实资源整合方式和典型推广方式。利用原有乡镇的文化设施,整合分散的文化、教育、广电等资源,建设乡镇文化功能区,设立文化活动中心,提升图书馆、文体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档次和水平,以点带面,扩大中心镇的文化辐射功能。树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并加以推广,使思想道德在农村发扬光大。善于联系各地实际,抓住中心,树立农民身边的先进典型,如文明标兵、文明户、特色文化村、文明乡镇等,由于它们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一定的可比性、示范性,更容易产生感染力、说服力。

目标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是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基础,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消费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建设。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搭建学习平台;开展文化扶贫,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相结合,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倾斜。二是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将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增强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要留住乡韵、铭记乡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要保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物质文化载体,还原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强民间文化保护发展,传承独特民俗,借助春节、中秋、端午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人文情怀,增加农民情感寄托。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