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士专家团队帮扶群众脱贫致富

2017-04-11云南省科技厅宣教中心副主任云南省科技厅宣教中心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 云南省科技厅宣教中心副主任 云南省科技厅宣教中心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49.8万人口中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就达22.88万人,2016年全县尚有13.93万贫困人口。从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组建由朱有勇院士牵头、云南农业大学学科骨干与县乡农技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在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选定产业,走对路子,科技精准发力

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示范基地有3个村民小组、183户、655人,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区。2016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3763元。

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团队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竹塘乡甚至整个澜沧县冬季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足,有引水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冬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在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的气候都能种植冬季马铃薯。与夏季马铃薯生产相比,可减少农药施用80%以上,价格是正季马铃薯的5倍左右。澜沧县海拔1400~1800米,郁闭度0.6以上的林地有45.83万亩,并多是云南松和思茅松林地,前期研究表明,松树的挥发物具有驱虫防病的作用,松针降解后的有机质也有利于三七的健康生长,能实现三七的有机种植。另外,澜沧县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冬早果蔬生产。

工作组围绕竹塘乡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制定了短、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以冬季马铃薯为突破口,迅速让群众见到成效;以冬早蔬菜、早熟鲜食葡萄、畜禽养殖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脱贫路子;以林下三七带动林下药材种植,培育致富产业,推进可持续发展。云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生态种植技术,目前在红河、临沧、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热区广泛推广,每年面积达100多万亩,满足了全国60%以上冬季商品薯需求。

由云南农业大学冬季马铃薯创新团队及县乡农技人员组成的项目组,于2016年11月在竹塘乡蒿枝坝种植示范100亩。2017年4月8日,经中国工程院专家实地测产,该示范基地冬马铃薯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2吨,亩产均达3吨产量目标,商品薯率达97.2%。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亩增收益9200元。在示范点开展了50亩冬季蔬菜种植示范,选择了高产、抗病、商品性好的番茄、辣椒、紫长茄、花椰菜等9个蔬菜品种,实施冬早季露地蔬菜多样性避害高产栽培,每亩增收9000元。示范点种植了15亩早熟鲜食葡萄,品种是三倍体无核葡萄“夏黑”。采用了遮雨大棚、产期调控等技术实现高品质生产。预计2018年4月产果,亩产2吨,将获利2~5万元。在蒿枝坝推广科学养殖和生态养殖,183户农户每户养殖10只武定鸡、2头大三元猪,户均获得4000~6000元经济收入。在竹塘乡佛堂社和李招梁子的两个区域10个试验点种植三七,出苗率达99%。目前,三七长势正常,如度过雨季后存苗率达80%以上,就可扩大示范推广。预计每亩产量50~80公斤(干重),收入5~15万元。

科技进村入户,成果落地生根

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团队扎驻蒿枝坝,技术负责人是朱有勇院士与学科专家,工程院扶贫项目组挂职澜沧县竹塘乡副乡长毛如志博士负责示范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这些院士(专家)和博士、硕士把扶贫第一线变成科研主战场,实施教学、科研、推广、生产“四结合”,真正实现在大地上写论文,让成果见实效,体现科研的价值。

2016年,在云山村的蒿枝坝村民小组实施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项目。14名村组干部带头出资,与澜沧马开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入股筹资20多万,动员33户村民出租土地100亩,依托公司、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开展种植示范。农民到基地打工,从整地、播种、铺滴灌和覆地膜,一直到采收,全程参与,不但学习了技术,每天还可以拿到60元工钱。“冬季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鲜薯价位高。”看到一堆堆硕大的新鲜马铃薯,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示范,项目组摸清了霜冻问题,2017年通过调整播期可以避过霜期,并且提出冬马铃薯可以做成一个能带动全县脱贫致富的产业的意见。2017年计划推广1000亩,由澜沧马开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组织、规划、田间管理服务及后期市场运作等工作,带动农民自主种植。

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种植示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由澜沧马开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农大教授为技术负责人,2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基地,带领农民种植。示范点就是“参与式IPM农民田间学校”,每天20多户农民像上班打卡一样准时来到田间学技术。采用这种模式,竹塘乡计划发展冬早蔬菜、早熟葡萄各1000亩,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林下三七的试验示范由朱有勇院士亲自指导,3位教授、2名博士、1名硕士开展种植试验和相关机理研究。由澜沧县林业局、竹塘乡政府及澜沧马开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和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配合种植管理。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培训公司技术人员,随后由技术人员指导和带动农民进行三七种植。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成熟后可以辐射推动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有望做成一个惠及农民的大产业。以往这些地种油菜,收入就是600元左右,2017年种马铃薯,收入都在万元左右了。按照竹塘乡的脱贫规划,预计到2019年,全乡将实现冬季马铃薯种植1000亩,产值1000万元;冬季蔬菜种植1000亩,产值1000万元;葡萄种植1000亩,产值5000万元;林下三七种植5000亩,产值2.5亿元;扶持畜禽养殖3031户,实现产值1818.6万元。3031户建档立卡户10590贫困人口将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出列。

科技+教育+产业构建脱贫新格局

蒿枝坝二组有个300多平方米、2层楼的普通农家小楼被称为“科技小院”,挂着“中国工程院科技帮扶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农业科技示范点”“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的牌子。中国工程院整合各方面资源,促进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在云南推广与转化,助推澜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多位院士带项目、带团队到澜沧,按照中国工程院“扶贫先扶志,致富靠产业”的思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及成果示范推广。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院士团队开展饲用玉米的种植和推广,解决澜沧地区饲草蛋白含量低、品质差的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团队开展澜沧柠檬优质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指导;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开展饲用油菜的示范和推广,解决畜牧业饲料问题;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开展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茶叶品质;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宗懋院士团队开展茶叶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目前中国工程院向国家教育部协调教育资源,建设普洱市职业教育澜沧分中心,围绕产业发展,设置马铃薯班、蔬菜班、林下三七班等特色班级,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激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构建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格局,全面带动澜沧县农民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澜沧中国工程院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院士速递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澜沧基督教调适及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