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超越性价值

2017-04-11杨柳青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儒家人类价值

杨柳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这段话对于沟通不同文化话语体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表述,体现了积极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具有跨越时空的超越性价值。

关于价值的实质,一般理解为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属性、关系及其尺度。所谓超越性价值包括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恒久对当下的超越以及整体对局部的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2]超越性价值体系的确立,要以人类最高主体形态——“类主体”或“共主体”的客观性为前提。从类的意识去理解人的社会性,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不仅是群体生存的需要,更是超越文化隔阂、实现文化融通的必由之路。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人类存在共同利益,因而也就存在超越国界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在这个意义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是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的重要智慧宝库,具有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

一、积淀人类集体生存智慧的历史经验精华

由于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在集体生活中才能维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集体无意识”逐渐成为群体的早期信仰。朴素的早期信仰作为本真意义上的信条和不证自明的道理,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人们大都从自己的本性、内心需要和愿望出发,通过静观和反思,确立一个实际上是普遍理想化了的自己;然后以默认“人我相同”为前提,把他人也想象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进一步达到对“一般人”的普遍性的理解;再从这种普遍化的理解和想象中,推导出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在“轴心时代”各大文明圈中产生的宗教和伦理价值系统中,都出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类似思想。如儒家的“忠恕”思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蔡元培评价说:“孔子之言忠恕,有积极、消极两方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消极之忠恕,揭以严格之命令者也。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积极之忠恕,行以自由之理想者也。”[3]胡适将忠恕之道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充分体现了“类”的意识:“恕”字在名学上是推论,在人生哲学一方面,也只是一个“推”字。我与人同是人,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只要认定我与人同属的类——只要认得我与人的共相——便自然会推己及人。这是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4]儒家待人如己的人我关系论,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建立了“利己利人”的忠恕之道。

佛教的“慈悲”思想在儒家“忠恕”思想上更进一层,不仅慈悲为怀、爱人及物、断恶修善,更要先人后己、舍己利他、成就大善。在佛教的善恶标准里,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对己不利对他有利的是大善;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对己有利对他不利的是大恶。[5]舍己为人是推己及人的更高一层境界。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也提倡“爱人如己”“爱邻人如同你自己”。伊斯兰教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高贵宗教的标准。各大宗教都将推己及人的思想写进了自己的教义当中。

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不仅有了相应的表述,更出现了逻辑化的论证。康德把推己及人的道德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与道德的“绝对命令”相联系。康德的道德“绝对命令”就是具体道德准则的立法原则,认为推己及人的动机是道德“绝对命令”从主体出发而向外推的结果,可以看作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性模式。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自我意识与他者关系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契合。“自我意识离不开他者,自我意识需要一切对象来烘托它自身的存在。对象具有不言自明的独立性,甚至唯有对象的存在,才是自我意识获得自身确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他者的一切价值都来源于自我意识自身对它的确信。”[6]因此,黑格尔把人理解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同样,在儒家那里,“已”与“人”不可分割,只有通过立人、达人才能证明己立、己达的有效性与完满性。

不同文明体在同一时期出现相似的伦理价值表达,与当时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先要满足他人需要,这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与尚不发达的生产能力和社会关系有关。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条件本身,提出一定的规则性要求,并促使人们在意识和行为中适应这些要求,从而产生了各大文明系统中类似的伦理道德,这根本上决定于人们的“共同生活实践”。不同主体之间会发生价值冲突,冲突各方之间需要寻求共同点,通过确认平等交换和公平交易的共同点来缓和、化解冲突,不致走向共同毁灭,这种共同点反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性的利益和需要。人们的“共同生活”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构成了超越性价值的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类生存智慧的历史经验总结。

二、破解当代人类发展困境的共同理性思考

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生存对人类来说已经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开始产生并日趋严峻,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能源争夺、局部战争、宗教民族纷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在物的层面上削弱了,却在发展的层面上以价值的形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是人类在共同的困境面前类本质的进一步凸显,是价值的相对统一和相同人格确认的结果。吉登斯认为社会的基础是同类意识,所谓同类意识就是指有相同人格的承认。同类是推己及人的结果。在这种同类意识中,已经不单纯是利用别人,把人看成是自己的工具,更多的是成全别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努力,同心同德,甚至愿意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别人的意志。在这种关系中,才有了较为发达的团体和较为成熟的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自由发展理念”的发端。

消弭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消除种族歧视、宗教对峙、文化冲突、民族纷争、国家分裂、意识形态对抗和单一价值观的强行推广,制止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环境的野蛮破坏,提高人类“类”的道德意识,这是人们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整体命运的共同责任。1993年在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传达的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超越性诉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小至人际交往,大至团体机构、种族、国家间的交往,只要超越了文化的界限,就有必要在交往中寻求一种公平、公正、有效的原则。现代性语境下空前的文化张力和现实的生存交往压力,使人们渴求一种放之四海皆有效的原则,这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被世人重新发现,被称为黄金法则、道德金律。“在人类历史上,孔子首次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恕’是这条金律的简略。”[7]之所以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伦理道德金律的表达,不仅在于它有着十分明确的行为指向,更在于儒家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说:“儒家与其它宗教相比,它的排他性不强,它可以兼容并包。”[8]儒学作为世俗的宗教,规约着人类道德领域的行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金规则可以作为不同文化系统的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

当前西方“普世价值”在全球的强行推广已经遭到不同文明体的强烈反抗,单一的价值观造成的话语霸权,成为世界不安定因素甚至是战争的根源。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技术主义、物质主义、城市中心主义本身具有的侵略性与野蛮性无法消解。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扩张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在自我意识中保留别人、他者的合法地位,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避免把自己的好恶有意无意地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出了温和而又能够为各个文明体所接受的中国方案。费孝通曾指出不同文化与文明相处遵循的十六字方针: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9]就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

崛起的中国是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主张与全球各民族、国家建立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要寻求“你”和“我”之间的“我们”。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1]要构建中西方文明共通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追求必须通过文化作为桥梁,因为文化是价值共识的形式,是现实问题、伦理问题对话的载体,也是超越自身传统的理想化语用方式,语境的接纳与融合才能构成认识的基础与实践的目标。[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文化中介打破信仰层面直接对话的不可能性,从人心与人性的共通中找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准则,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存关联性揭示人类的共生状态,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找到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话语表达,也是从人类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提出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3]诚如许倬云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之中,“没有绝对的‘他者’,只有相对的‘我者’。”[14]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正是得益于其开放和包容,不断将外来的文明化为自身的传统,不问种族意义上的“我的”“你的”,只要是“好的”,通通拿来将你我打通,融为一体,化为“我们的”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联合国处理全球事务的总体框架、“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互联互通、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提出、跨国公司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代表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现实的可行性载体。

四、结语

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而言,它既是性善论、和谐论的传统伦理表达,又是积极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的德性生活的境界,儒家的人道主义是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与人文精神最好的中和者。罗国杰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仁出发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人本主义道德原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5]戢斗勇也在《儒家全球伦理》中提到,儒家的人道主义、合理主义和和平主义成为全球伦理体系的精髓。[16]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度契合的还有马克思的经典表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7]

当然,对这种解答必须作历史主义的理解。就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文化的核心是信仰,信仰都有超越性。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信仰到信念的提升,信仰是盲目的,而信念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论证。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超越性价值才能真正成为普适价值。要正确把握、理性选择满足自我的尺度,主体需求的满足是相对的,不满足是绝对的。全球治理秩序的建立依靠人类主体自身修养、自我意识的提升以及人类共同体的逐渐形成。毕竟,只有将个体自由与共同体自由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全面的自由。超越性价值采用各种异质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试图超越对话各方的主客体关系与价值诉求,这种形式构建的主体间性并非是绝对的,其实践目标与价值取向并非是抽象和空想。现实问题大多局限于眼前利益、现实制度和当下意识形态,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要真正做到推己及人都并非易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解决当前的所有问题,但不能因此否认其超越性价值,它是现代语境中探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理论支撑。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7.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12.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5—76.

[5]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79.

[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7.

[7]孔汉思.中国传统伦理—全球伦理的一个基础[N].中国民族报,2011-04-12(6).

[8]杜维明.儒家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3.

[9]费孝通.文化自觉,和而不同—在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J].民俗研究,2000(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1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1).

[12]汤荣光.普世价值论辩缘起与走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84.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1).

[14]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布[M].北京:三联书店,2010:20.

[15]罗国杰.什么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N].人民日报,1994-03-23.

[16]戢斗勇.儒家全球伦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320.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7.

猜你喜欢

儒家人类价值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