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17-04-11何海翔
何海翔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何海翔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网络传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高校传媒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引发的媒介生态变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二、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内涵和目标的变化。随后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专业定位单一、学生缺乏实践训练、课程体系交叉不够、缺乏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双师型和跨媒体师资匮乏、复合型传媒人才稀少等。之后又总结了美国传媒教育的成功之处,从中找出了一些我国传媒教育可借鉴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全媒体;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已经入了信息消费时代,媒介的融合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单体媒介的不断融合造就了今天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媒体在政府和市场的导向下的必然选择[1]。传媒的新的变化趋势自然也会影响到高校的传媒教育。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传媒教育也随着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然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于当下传媒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传媒教育的也必须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进行改革。可是纵观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管理现状,仍然存在着专业研究不足、专业设计方向太窄、课程设置不合理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上这些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展开了分析,并且结合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传媒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引发的媒介生态变化
如果从全媒体时代的产生根源来看,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是直接促使媒介融合的直接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诸多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媒介市场上的占有率与日递减,而网站、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介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新兴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油的媒体市场的组成结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向。
就我国传媒产业链发展现状来说,传媒业和电信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越来越广泛,二者的不断深化融合构成了我国新兴的传媒产业链[2]。这一变化虽然给我国的媒介生态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同时也对传统媒介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媒介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今,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电视网络等各种新型媒介的相互融合性越来越高,这些新型媒介借助网络这一共享的平台空间,使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传媒媒介的生存空间被这些新型媒介挤压的越来越小。二是各个媒体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在传统媒介时代,电视、报纸等各个传统媒体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不高。但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任何一种新媒体都可以共生于网络这一平台在运作,各个媒介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信息的加工和传播也都更迅速和趋同。三是传播形式更加立体化。过去由于传统媒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所传播的内容也多受媒介自身的特点所限制,导致传统媒介只能在单一的维度进行信息传播。但是互联网与数据技术的结合,使得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在一个多维空间中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内涵和目标的变化
全媒体的最大特征在于,它能够整合所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媒体产业链条的发展,进而实现信息在多维度的广泛展现和加工。在经历这种传媒环境变化下,传媒人不仅需要具备严格的批判一是,而且还要具有能够驾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保证对于信息敏感的理解能力、捕捉能力和加工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媒教育就是以传媒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培养传媒技能为手段,以提高传媒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活动[3]。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下,传媒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媒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跨学科的实用知识。全媒体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实践应用人才,因为传媒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人才,才能带动我国传媒行业在多维度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
三、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传媒教育管理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单一,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
从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传统传媒知识框架仍然在我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也是停留在传统传媒教育的层面。以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可以说当今新闻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的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培养纸质媒体人才为主,如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等等,对于专门性的网络媒体人才培养至今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本上无法撼动传统媒体教育的地位[4]。虽然近年来我国一些一流高校的新闻专业通过师资引进和加大投入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却仍然赶不上传媒行业发展的速度。如此一来就造成传媒人才培养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二)理论教学重于实践训练
实践能力培养一直以来是我国传媒教育的短板,这种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上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人才培养标准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教学方法上相对呆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更加严重的是目前的传媒教育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十分缺少。当今学术界已取得共识的是,全媒体时代要求传媒人才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除了要掌握传媒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的熟练运用是建立在足够多的实践训练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平面媒体设计室等设施,但是实验设备过于落后,学生无法从使用这些设备中掌握最新应用设备软件技术。
(三)课程体系交叉不够
如前文所述,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的专业定位单一,使得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的封闭,各个传媒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性不强。仍以新闻专业为例,目前高校的新闻学、广电新闻、新闻传播等教育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基本相差不大,但是各个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交叉不强。文化产业专业是我国近年来传播教育的热门专业,但是这门专业有关人文教育如历史、考古、建筑、文化保护等课程内容十分欠缺,这也是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交叉欠缺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缺乏对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的传媒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使用着同一套人才培养标准,很少有学校在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上有什么亮点,而且一成不变的培养标准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回顾我国近十年来的传媒教育发展,高校对于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地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培养上,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适应媒介变化方面的教育非常有限。并且传媒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多是只参考了高校自身的特点,其传媒教育的根本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学校本身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业需求方面的考虑不够[5]。由此就会造成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媒体创作的激情激发不出来,这种现状会极大的影响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
(五)双师型和跨媒体师资匮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变化对于教育体制的冲击,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了传媒专业教育的应聘条件和学历要求。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高校新招收的高学历传媒专业教师,他们在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无法满足传媒教学的要求。教师能力存在短板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不断有崔永元、李咏等优秀主持人到大学任教,但在当前教师任聘体制下,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大学与名人的互相“借势”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专家名人向高校引入的管理机制。
四、美国传媒教育的发展和启示
(一)美国传媒教育的发展之路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传媒教育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美国的传媒教育以突出实践性教育为特点,截至目前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占到了总课程的60%以上[6]。纵观美国传媒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早期发展、中期发展和繁荣发展三个阶段。美国早期的传媒教育主要是培养印刷从业者、新闻人物专栏编辑和社会期刊编辑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纸质报业从业者。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中期,美国的传媒教育开始注重对传媒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时期美国的传媒教育的特点是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驾齐驱。到了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对于传媒教育的学术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并且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一些高校更加认识到了对传媒人人文情怀培养的重要性。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系和佛罗里达国家大学都对于人文课程在传媒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美国传媒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多媒体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传媒专业理论教育又开始得到美国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设置开设了专业的传媒技能培训班,并且又增加了专业理论教学在传媒教育课程中的比例。
(二)美国传媒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1)教学模式
美国高校的传媒教育课程多是以20人左右组成的小班授课制,课堂上学生被分为若干个讨论小组,以学生的小组自由讨论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习过程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及小组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与阐述,然后在课下由老实对其进行知识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指标。
(2)实践教学
美国高校将实践教学视为他们的传媒教育的生命,所以基本各个美国高校都配备了一流的传媒实践设备器材,并且这些设备器材的利用率非常高。教师会鼓励学生参与到具有实践价值的实习活动中去,并且实习成绩也将会纳入学生最终的学分。例如纽约大学要求传媒专业学生的实习修习最少要拿到4各学分(满分12分),并且学校与当地很多企业合作主动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另外,纽约大学还和CNN合作设计了一套新闻制造的模拟实习系统,学生利用这一系统可以通过进行专业的供稿实习编辑。
(3)师资优化
美国高校的传媒专业教师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其中,全职教师主要由传媒理论知识充足、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是一些传媒企业的从业人员担当。无论是全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他们共同的要求都是必须实践经验丰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美国的传媒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视实践教学。例如以新闻专业著称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其全职教师的最低学历是硕士,并且每个教师都有着丰富的传媒经验。
五、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一)确立人才培养原则,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过去一段时期里,传统传媒教育管理模式的确在促进传媒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结合今天全媒体时代的特点来看,传统的传媒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落伍。为了提升当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各地高校在对传媒教育进行改革时,应当参照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潮流,同时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传媒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知识教育结构,尤其是要增加对学生全能传媒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内容。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使学生更加快速的成长。
(二)深化专业融合、拓展专业定位
我国各高校在开设传媒教育各个学科时,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长来设计。同时,不同的传媒专业在其专业能力要求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高校需要将各个传媒专业的特点与全媒体时代媒介发展的趋势相结合开展教育。例如,编导、广电新闻等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当将提笔写作、素材整理和出镜演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新编排,尤其是要突出对学生媒体创意能力的培养;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转变观念,重点增加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以保证在新时期新闻学教育的方向正确性。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涉及到媒介环境的转变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的内容,并且其中要尽量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元素实现与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三)加快教育融合,重构优化课程体系
全媒体时代下,传媒教育理念的转变推动着其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上需要在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通知课程以及与媒体融合有关的课程。一方面,面对媒体融合的新浪潮,在强化对学生的传媒基础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人文、历史、地理和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将来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优秀传媒人[7]。而在通识课程的设施时,要尽量结合学生们的兴趣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特点,并且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通识课程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传媒人应该具有的社会历史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改变目前高校互不干涉的传媒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探索更加科学有效地实验课程模式。为此,高校可以不再按照原来的以专业来划分实验课程地方法,将新闻、影视、编导等不同传媒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借鉴美国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传媒教育模式,实现不同传媒专业的实验课程交叉,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四)加强对传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媒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行业,从事该行业的传媒人如果只具备传媒专业方面的知识,而缺少必要的实践锻炼和培养,那么必然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飞速的发展变化。为此,高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大多数的高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第四年对传媒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前三年都是在学习传媒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习的完全割裂,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于很多实践难题无从下手。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将实习课程提前[8]。二是要不断提升学校的传媒实践硬件设施标准,尽量保证实践课程==设备与最新的媒体发展相衔接,以便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最后,要在校内建立一种有利于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加强校园多媒体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借鉴美国高校传媒教育的理念,增强校园多媒体设备的个性化设计,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五)加强高校与媒体单位的紧密合作
高校与媒体单位合作培养传媒人才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今,我国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建”传媒教育人才陪养地例子又很多,如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共建地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地长江传媒学院、上海商学院与东方财富信息有限公司共建地东方财富传媒与管理学院[9],等等。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地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校企资源地整合和充足,从而推动学校的传媒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但是在校企合作地过程中,首先高校要根据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变动;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明确在合作过程中地权责分配,以及高校资源和企业渠道地共享模式,只有明确了这些,学校和企业才能实现双赢,进而为双方的长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对于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全媒体时代下,各大高校应该紧密结合新型社会融合媒介的需求,积极调整传媒教育理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使新的传媒教育能够培养出知识全面,能够准确把我新时期全球化媒体发展事业脉络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传媒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刘芮.媒体产业化时代新闻传媒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报业,2016,(22):77-78.
[2]宋柄辉.从当代高校媒体看传媒教育改革[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71+75.
[3]韩晓晔.媒体融合与创新——传媒类院校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94-96.
[4]姚倩.全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4):256-259;263.
[5]赵雯,王梦云.全媒体时代下高等传媒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07):104-107.
[6]陈昌云,张迪迪.美国传媒教育对我国广电人才培养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09-111.
[7]田智辉,梁丽君,赵璠.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133-139.
[8]韩丛耀.大数据下的新闻出版业态与传媒教育[J].中国出版,2015,(22):3-7.
[9]范以锦.传媒教育不应伴随传统媒体衰退[J].中国传媒科技,2015,(05):22-24.
[责任编校:粟红蕾]
G642
A
1002-3240(2017)06-0131-04
2017-04-30
何海翔(1980-),浙江诸暨人,泰国易三仓大学组织发展博士研究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