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臣出洋缘起新证

2017-04-11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9期
关键词:东三省奏折清政府

陈 丹

五大臣出洋缘起新证

陈 丹

日俄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国内形势迅猛发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袁世凯的一封奏折是此事成行的重要因素,袁氏为何在此时提交该奏折?对此有各种说法。综合史料来看,日本议员平冈浩太郎的来访,对当时清政府要员产生了重要刺激,从而对政府派重臣出洋考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大臣;袁世凯;平冈浩太郎;日俄战争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为此,清政府于1905年7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颁布上谕,派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①,经过许多波折,此事最终成行:戴鸿慈、端方一路,考察了日、美、英、法等15国;载泽、尚其亨、李盛铎一路,考察了日、美、英、法、比利时等5国。这些官员回国后向清政府呈递奏折,提出了不少建议,对清末新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五大臣出洋”。对于这一事件,在许多教科书当中都有所提及,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是知之甚少的,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论著也特别少。②对于整个事件,有些地方如五大臣出洋考察的直接肇因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五大臣出洋原因的普遍共识

对于五大臣出洋的原因,现今的史书已经形成了定论,即在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的上谕颁布之前,袁世凯曾上一奏折,要求政府派亲贵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此即为五大臣出洋的直接动因。清廷“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亲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的建议”。③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事件发生时有这样一则史料:“乙巳六月,直督袁制军世凯奏请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以为改政张本”。④至于袁世凯为何上此奏折,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袁世凯受到立宪派人士的鼓动。张謇曾游说袁世凯,要其支持立宪,袁世凯后来就上了这份奏折。例如《论清末立宪中袁世凯活动的原由与影响》中写到,1904年7月,立宪派人士张謇曾致信袁世凯,要他出来主持立宪,但袁世凯此时并不敢贸然行事。到了1905年,张謇再次写信袁世凯,要其支持立宪,“袁世凯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投身立宪”,并上奏折请求政府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⑤《袁世凯传》中也提到,张謇促使袁世凯支持立宪,袁世凯因而上奏折请求朝廷实行立宪政体,随后清政府便决定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⑥第二种说法强调的是袁世凯幕僚的作用,认为幕僚在促使袁支持立宪、上奏折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一文中提到,幕僚张一麐、徐世昌对袁世凯上奏折支持立宪起了重要作用。⑦其实这两种说法,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一个强调的是立宪派促动袁世凯的作用,另一个则强调袁世凯幕府的作用。综合这两种说法,在袁世凯上奏折的过程中,张謇以及袁世凯的幕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袁世凯的这份奏折与立宪有非常大的关系:当立宪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时候,袁世凯上奏折建议清政府实行立宪,并请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清政府早有派亲贵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动议。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派亲贵大臣出洋游历的建议:“至于亲贵大臣及满汉世家子弟,尤宜选其贤者,遣出游历,优予褒奖。风气自上开之,视在下者事半功倍。”⑧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也提到了派亲贵游历的问题,指出:“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⑨其后,侍郎荣惠于1898年5月23日奏请选派宗支游历各国⑩,杨深秀于1898年5月31日上《拟请派近支王公游历折》:“伏乞断自圣衷,变通旧例,特派近支王公之妙年明敏有才智者,游历泰西各国。”⑪1901年7月,张之洞、刘坤一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第三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西法十一条折》中建议:“拟请敕派王公大臣以及宗室后进、大员子弟、翰詹科道部属各项京官,分赴各国游历”。⑫这些建议,都是在甲午战后或者戊戌维新等改革盛行的年份,由大臣们向清政府提出来,体现了他们催促政府派高级官员到世界各国考察以推动中国改革的用心。尽管有这么多的建议,清政府真正将其付诸行动是在1905年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第一次实现了多年来人们一再建议派王公大臣出国游历考察的要求”。⑬之所以在此时选择派大臣出洋,与当时国内外的背景密切相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内宪政思潮获得巨大发展。宪政势力的膨胀,肯定是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因此,这一解释,从当时的背景来看,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然而,笔者在翻看当时的报刊时,偶然间发现了一则消息,为袁世凯为何在此时向清政府提交奏折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细节。

二、《南方报》中的发现

国家图书馆的缩微文献室藏着《南方报》的胶片。《南方报》是卸职上海道台蔡钧所办的中英文合刊报纸。1905年8月23日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创刊,在上海出版,总理胡枚仙。该刊自称中英文合刊的目的是“遇事辩护,以通外邮”,希望能对国际舆论起一些影响。蔡钧在1897—1899年间任上海道台,以后又担任过驻日大使,因而他企图使《南方报》在外交上发挥一些作用。⑭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论五大臣奉使出洋原起》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五大臣出洋的整个过程。

先是本年五月间,有日本党员平冈、神鞭两氏来游京师。此两氏者,盖日本今日民党中之魁杰,犹及与西乡隆盛为友者也。其至京师,先谒政府中庆邸、瞿、荣三人,并及张冶秋、那琴轩、铁宝臣三尚书(时铁尚书尚未入政府)。旋更请六公聚谭于某所,而述其来意略谓,敝国与贵国为昆季之邦,此次之战,所以攘遏强俄非欲有取于贵国固也。然在上列之君子虽用心如此,而彼众人则何足以知之。彼等但见开战以来,虽所向克捷,而师徒糜丧实繁。两年以来行于国中,惟闻父哭其嗣,嫠泣其俦,谬谓此皆为中国而致也,则起而为不平之言,以为此次战役毕后,必当南谋福建而北取东三省,然后足偿所损云云。此等议论实占多数,某等忝列党员,有左右社会之责,已善为喻解之矣。虽然,贵国终将何以自处乎?为贵国计,似宜与敝国缔结经济同盟,以互兴工商事业于满洲,藉以酬敝国民党之愿,庶为得策,且东三省之事,不能必俄国他日不来,贵国若有意于自守,似非练兵五十万不为功也云云。当时各大臣与酬答之语不尽可详,惟据平冈等自述,则谓荣华卿尚书于练兵五十万以守满洲之说,业已认之耳。既而庆邸以此事奏闻,慈圣云:伊所晤六人皆我国能办事之人也,然彼何不至天津一见袁世凯乎?已而两氏亦遂出京而至津谒项城少保。闻项城以其言颇涉夸炫,因务有以折之云:贵国练兵三十年而至今兵额犹不逾十三师团之数,乃遽责中国以练兵五十万,此岂合乎情理乎?于是两氏亦以不得要领而去,顾项城虽面折之要,未尝不因其言而悚然于邻国之强,中国独立之不易也。闻项城于平冈等去后语人云:日本之于波罗的海舰队,不数十分钟而尽歼之,其强如此,中国与之为邻,若不自振其可得安乎?因有请简大臣出洋考求政治之奏。⑮

这篇文章提到,当日俄战争接近尾声,日俄正缔结和约,两个日本人来到中国同清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会谈,这个会谈推动了其后的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他们对清政府要员提到了日俄战后日本国内的情况:日本政府虽不欲从中国得到好处,但民间人士鉴于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巨大损失,认为日本一定要南谋福建,北取东三省。平冈等说,中国为了自处,应与日本结盟,共同开发满洲,同时练兵五十万以防止俄国再次侵犯东三省。这个要求中国练兵五十万的建议,无非是想让中国政府知道守卫东三省的困难性,从而转向依靠日本。平冈等人见了袁世凯以后,袁世凯驳斥了二人的夸张之词,但是也对于日本的强大感到担忧,觉得面对如此强大的近邻,中国要想独立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上奏折,请政府简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的派遣。

这两个日本人的来访真有其事吗?这篇文章的论说可以相信吗?孤证不立,还得找其它证据。笔者翻阅关于袁世凯的各种传记以及文集,均没有发现线索。而各种中文的著作,对此事似乎也鲜有提及。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存在呢?它是否为这份报纸自己胡乱编造的故事呢?

三、中日文相关佐证

笔者后来翻阅日文有关平冈、神鞭二人的资料,发现二人在这段时期的确来过中国,而且与清政府的六位大臣见过面,后来又见过袁世凯。

菅野正在《清末日中关系史研究》中,对此事有所介绍:1905年夏天,经过奉天会战、日本海海战,日俄战争的终结阶段到来了,宪政党代议士平冈浩太郎,鼓吹“民间外交”的重要性,以“私设公使”的身份来到中国,拜访了奕劻、那桐、瞿鸿禨、荣庆、铁良、张百熙、袁世凯等清政府的当权者,并与他们交换了意见。平冈就满洲问题谈到:在贵国具备防御的军事力量以后,满洲就会被奉还,我们并不是执意不还满洲,这样做只是为了东亚的和平。在6月17日与奕劻的会谈中,平冈称:日本已经向天下宣告将东三省还给清政府,而且将此事明确告知了清国;但是,现在日本国内舆论认为日俄战争中,日本损兵十万,耗费资财数十亿,因而不愿还付东三省……6月24日,在与袁世凯的会谈中,平冈说:日本国内舆论认为,为了遏制列强乘此机会分割中国的野心,日本应该从事实上占领福建,延长长江沿岸的铁路,鼓吹和中国一同对抗列强。袁世凯则说,虽然贵国舆论认为日本需要暂时管理东三省,但是在开战之初,贵国皇帝就向世界宣布战争不是为了占领满洲,如果现在假借管理而不将满洲还给中国,就会违背当初的宣言,从而失信于世界。平冈说,日俄战争的主旨就是为了保卫东亚的和平,现在为了防止俄国的再度来袭,有必要在满洲保留一定的兵力,直至撤兵时机的到来;贵国目前的紧要任务是练兵五十万,俄国在吞并满洲受挫之后必然会试图侵犯蒙古、伊犁等地方,贵国需要讲求自我防御。袁世凯说,养兵为当前急务,对此深有同感,但是一时间练兵五十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⑯

此书对平冈来华一事说得比较清楚了,而且其中介绍的平冈与中国要员的谈话,其主题与《南方报》文章是一致的。东亚同文会编的《对支回忆录》一书,在有关平冈浩太郎的传记中对于此事也有所提及。⑰

这些证据表明,《南方报》文章所登载的事情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既然这样,关于中日要员的这次会谈,中文的资料有没有相关的内容呢?笔者根据《南方报》文章所提供的日期等线索,再次搜寻中文史料。通过查找,笔者又找到了《荣庆日记》、《那桐日记》等史料里的佐证。

《荣庆日记》中对于平冈来访的记载如下:

五月十八日,申正日本议绅平冈浩太郎同高渊到,辩论八刻,皆国际关涉及东省问题。外客未见。

五月二十二日,……至瞿子玖处,同琴轩、冶秋、宝臣商答平冈提议,并扰其饭。

五月二十七日……未初行至琴轩处,子玖、冶秋已到。宝臣旋到,同答平冈议员步。伊大约要求合办商务,并运米制械两事,由玖、琴酌答之。

六月初二日,入值,邸商派员考察政治事,姚、舒密陈东事,并劾聂赵王金熔陈东事片,请明示练兵保民之意。

六月初三日,卯入值,邸慨念时艰,敷陈变法,当赞以当从紧要入手,恐不行也。吏部吴郁生、李盛铎、陈恒庆均陈东事,李、吴折为切要。

六月初六日,入值,陈东事折七件,见起,上殊忧愤,深为不安,巳正归。

六月初七日,入值,商遣使考察政治,邸以贱名闻,谊不敢辞。都察院递东事折,巳正归。

六月十四日,早热,卯入值,派泽公、戴少怀、徐菊人、端午桥分赴东西洋考察。⑱

《荣庆日记》里的材料同样证实了平冈等人的来访,而且详细地提及了平冈等来访的时间,即五月十八日(1905年6月20日),在五月二十七日(1905年6月29日),几位清政府要员联合会见平冈,就此前会面中提出的问题作答。六月初二日(1905年7月4日),日记中提到了派员考察政治的事情,到了六月十四日(1905年7月16日),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派大臣出洋上谕发布的日子。从这份史料中,平冈来访的详细时间表已经比较清晰了。

《那桐日记》中提到五月十五日平冈拜访那桐。这本日记对平冈来访的时间表记录与《荣庆日记》一致,但对整个事件着墨甚少。⑲

在日本方面,我们还可以查到相关的档案资料。从档案中可以了解到平冈与各位大臣具体会面时间和内容,以及平冈对于此次会面的自述。⑳然而,这些史料,并不能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平冈的来访与五大臣的派遣有何联系。

四、日本议员来访与亲贵大臣的派出

平冈来访与五大臣派遣到底有何关系?笔者在《张之洞全集》中找到了相关的蛛丝马迹,里面有两篇文献与此次访谈有关,它们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平冈与袁世凯会谈之后,张之洞致电袁世凯,询问情况:

传闻日本有议员密谒尊处,谓东三省地面,日政府断无不允交还,惟国民之议恐中国不能保守,欲为代管,并议占闽省,特来察探中国如何筹办善后,能否增练精兵若干万以保疆土等语,业经尊处严词驳拒。究竟该日员此来,是否日政府密遣来探口气,所谓增练精兵,彼意中国须有精兵若干方足保守疆土,其政府宗旨,词气间有无透露之处,尊处驳斥后,该日员有无他语,曾否往京师谒我政府,统乞迅赐详切电示,至盼。宥。㉑

从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得知此事的途径是通过“传闻”,电报中提出了一系列他所担心的问题。这份篇幅不长的电报中,充满了疑问,显示出张之洞对此次日本议员来访的紧张与担忧,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要员对于中国前途及中日关系的忧虑。

对此,袁世凯的回电是:

宥电敬悉。日前有日本大议员平冈浩太郎由京来谒,言该国民高博士佥议,以东三省战事耗财伤命,始渐规复,虑华政府力弱不能保守,或再为俄据,议阻交还,暂代统治,并有议占福建者,因特来华察看当道如何筹办善后,系何宗旨,方可据以对付舆论,意非练兵五十万不可,又非大开财源不可。当答以此战大半为防俄逼韩,我东三省实受其累,日皇曾布告各国,不占华土,如阻交还,不但成中日交涉,且成各国问题。倘各国纷纷效尤,是中国瓜分倡自日本,岂贵国保全东亚和平之本意。至增练多兵,断非咄嗟能办,即日本经营三十年,亦仅有十三师团,我之财力人才现尚不逮。然亦必竭力扩充,但未能急就耳等语。查平冈久充议员,为日本朝野通气人,与日当道多亲善,此来虽未称奉有政府命令,度亦必有授意之人,其词气之间,非第探我口吻,直是诘我办法,如不能副其所望,恐交还或延时日,而节外生枝,亦所难免。鄙意自庚子以来,外人咸盼我变法自强,朝廷亦屡诏行新政,而起视京外,实效寥寥,外人因亦疑我轻我。现筹办法,宜对症投药,亟需雷厉风行,革弊兴利,以实心行实政,举庚子后各项新政谕旨,逐一考询内外臣工,已否实力奉行,有无明效,并饬王公大臣分班出洋游历,又遣专员分赴各国考察各项专门政治,以资采访,而减阻力,使外人咸晓然知我发奋修政,非从前粉饰敷衍可比,庶有以阴服其心,而杜其借口。至东三省必须改设行省,参以各国治理成法,改良政事,扩张军备,以免人硬行干预,否则我不能守,人将代守,我不肯办,人将代办,实逼处此,无可闪躲。昨日美使柔克义来谈,亦力劝开放东三省,先由该处改行新政,舍此亦别无善策,昨已具折详切痛陈。平冈晤后复入都,拟约瞿、荣、张、那、铁五公同会晤,必须探明实在办法,方肯回日。已电告五公,先商定东省善后切实办法,择举数端,推诚谈论,勿用空言搪塞,俾其返国借以解释群议,冀免横生枝节云。凯。勘。㉒

如果单独的将这两份电报拿出来,并不能马上意识到它们与五大臣出洋的关系。可是经过《南方报》文章的解说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冈的来访与五大臣出洋的密切联系。平冈的来访,给中国要员以强烈刺激,他们深切地意识到日本的强大与蛮横,这样的邻国,不能不让清政府感到担忧。应对的办法,必须是切实自强,发奋改革,其中一项便是派专员分赴各国考察各项专门政治。这种考察具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对内,可以使改革减少阻力,一个是对外,可以让外国刮目相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份电报反映的事情其实与张之洞并无很大关系,事件的主角是袁世凯,但是这两份电报却收入了张之洞的文集中,而在袁世凯的文集中却不得见,这一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我们对于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的直接动因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平冈等人的来访,将日俄战后日本国内的舆论以及日本可能的行动透露给了清政府要员。有些大臣受到极大刺激,甚至掩面哭泣。这种刺激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其中就包括派亲贵出洋考察。

此处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其后不久在《东方杂志》上的解释以及后人都认为是立宪势力的发展使得袁世凯上奏折要求清政府派员考察的呢?关于这一点,《南方报》文章也提供了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前述文章继续说到,这份奏折于五月二十六日(6月28日)发出,奏折的大意是说,请简派大臣四人分往英、法、德、俄、美、日六国,一人游历两国,专门考察各国的专长,例如英国的海军、德国的陆军等,而另外以一名大臣遍游各国,泛览博谘。这个奏折的措辞非常诚挚,认为如果不立即这样做中国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此折上奏之后,于是就有六月中旬命载泽等出洋的上谕。但是当朝廷没有颁发上谕的时候,朝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立宪已经成为政论之趋向了。故而可以说,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一事,“实肇于外论,创于项城,而主之于两宫,成之于政府。”㉔

综上,随着日俄战争接近尾声,如何处置东三省,这是中、日、俄三国乃至整个世界都相当关注的问题。平冈浩太郎等人的来访,给中国政要带来了日本朝野的信息,使他们深受震动,派大臣出洋考察,正是这种震动的表现之一。他们的震动,与当时中国国内的改革大潮一起,推动清政府派员到世界各国考察,切切实实地实行制度改革。综合考察整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其相关信息有可能被非常完整地保留着,也有可能变成一块块碎片,需要后来者尤其是历史学家将其拼接起来,才能窥视事件的原貌。

注释: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 参见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4期。

③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④《立宪纪闻》,《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

⑤⑦ 苏智良、张华腾、邵雍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259页。

⑥ 侯宜杰:《袁世凯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⑧《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⑨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⑩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⑪ 国家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9页。

⑫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54页。

⑬ 王晓秋、杨纪国:《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一八八七年海外游历使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⑭ 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⑮ 《论五大臣奉使出洋原起》,《南方报》1905年10月21日。

⑯ 菅野正:《清末日中关系史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版,第172—176页。此书没有提到神鞭这个人。

⑰ 东亚同文会:《对支回忆录》,东京原书房1968年版,第1145页。此书中有名为神鞭知常的人的传记。《论五大臣奉使出洋原起》一文中提到的神鞭疑为神鞭知常,但是其传记中没有提到1905年来华的事情。

⑱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3—85页。

⑲《那桐日记》,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⑳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编号:B03030225100。

㉑㉒ 赵得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215—216页。

(责任编辑 张卫东)

K252

A

(2017)09-0084-05

陈丹,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20。

猜你喜欢

东三省奏折清政府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东三省原煤产量持续下降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