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12412”助推和谐劳动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行
2017-04-11蒋君芳
武侯区:“12412”助推和谐劳动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行
2017年,省厅、市局决定在成都市武侯区进行省市区三级共建和谐劳动关系试验区的有益探索。开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可以重点探索以都市工业为重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不同类型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模式,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积累新鲜经验。肩负重任,如何行动?“12412”——武侯区用数字作答。
“1”(一条主线)
武侯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围绕“党委统揽、政府主导、三级共建、劳资主体、多方参与、互利互赢”的主线,全面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模式。
“2”(两大品牌)
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品牌:以信息化为牵引,深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改革,推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与综治、司法、大调解联动,构建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劳动争议联动调解体系,实现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率达60%以上。
“双诚”活动品牌:“双诚”即企业诚信经营、员工诚实劳动。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企业要做到“六有两不”(用工有合同、休假有安排、安全有保护、职代有参与、厂务有公开、人文有关怀、工资不拖欠、保险不欠缴),职工则要做到“四要”(要爱岗敬业、要关心经营、要遵守纪律、要理性维权)。武侯区将在全区开展“双诚”进企业活动,每年对优秀企业、优秀员工进行评选、表彰。
亮点解读:武侯区人社局利用第三方力量,自主研发立案、调解、庭审三套系统,通过调解仲裁数字化实现了智能管理,在全省率先建设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数字化平台。该系统完成了仲裁现场声音、画面和多媒体信息的采集、证据材料展示、录制和后
台存储的过程监管,同时实现了对仲裁流程、仲裁信息、开庭信息、档案调阅等信息的智能管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当事人对仲裁流程等内容的实时查询,减少了工作人员的配置、人为解释答疑的频率,使仲裁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4”(四大特色)
立足都市工业中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构建以基层调解为主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立足大型商贸综合体为主的服务行业,引导完善商贸业用工选择模式;立足休闲旅游产业,探索维持中小型服务业稳定用工新路径;立足重点工程引领,打造区域人才引育品牌。
亮点解读:针对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透明、劳资双方不信任等问题,武侯区将依托“中国女鞋之都”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以工业园区、街道为中心,构建以基层调解为主要途径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针对中小型服务业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条件保障欠缺等问题,将推行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在重点行业培育行业工会和行业协会,在行业聚集区域建立区域雇主组织,引导开展区域、行业集体协商,推进集体协议签订。
“12”(十二项措施)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三方+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加强劳动合同签订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商贸服务企业用工模式规范化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设;加强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加强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工作能力建设;加强企业人文关怀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亮点解读:为解决“欠薪”这一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重点问题,武侯区将探索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健全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治理恶意欠薪长效机制;将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劳动信用等级评价为主要内容、以劳动合同履行和劳动条件保障情况为主要判断标准的劳动信用评价体系,按“先公后私”的顺序,将区内所有适格主体逐步纳入,评级结果定期向社会发布。同时,将劳动信用评价系统与工商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相连接,探索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建立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企业失信行为的工作机制,对有拖欠工资、欠缴社保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生产许可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一定惩戒,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制”。人员保障方面,武侯区规定,各街道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劳动关系协调员、1名劳动争议调解员;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有2名工作人员、街道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取得劳动关系协调员(师)等级证书,确保有效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蒋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