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工业风云策划/2016事件篇/
2017-04-11
电器工业风云策划/2016事件篇/
电器工业风云策划
/《电器工业》编辑部/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供给侧改革”引领结构调整,“一带一路”展现广阔市场,“能源互联网”描绘建设宏图。在过去的2016年,中国电工行业经历着变革的阵痛,也迎接着成长壮大的新希望。作为机械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呈现出“总体增长平稳、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外贸形势依然严峻”的特点,行业运行总体趋稳。电器工业在寻找机遇、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刚刚过去,本期特别对2016年电器工业发生的热点事件、重点企业的起起伏伏、国家发布的重大政策法规等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盘点2016年,展望2017年,以飨读者。
2016年,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全面进程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16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呈现出总体增长平稳、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外贸形势依然严峻的特点,行业运行总体趋稳。2016年整个行业都发生了什么?政府、行业、企业在“十三五”开局都做了些什么?本刊为您做一梳理。
《中国制造2025》步入全面实施期
2016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项《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及措施。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目标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全面保证《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力争到2020年,使能源装备制造业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12月,工信部、财政部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到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并明确了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等十大重点任务。电工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关键是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以“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已经开始对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制造的内涵开始发生深刻的改变,个性化“定制式”的生产形式即将成为现实。智能制造时代,网络化、柔性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和服务型制造模式将成为主流。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电工行业,应努力做好“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制造产品”的大文章,优化生产力,为产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创造契机。
“能源互联网”描绘建设宏图
2016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6月22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审议了由能源局提出的《关于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对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工作进行再部署。6月24日,国新办举行“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有关情况政策例行吹风会。
国务院非常重视以“互联网+”智慧能源为代表的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能源供应和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推进“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促进智慧能源发展,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能源互联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催生一批能源金融、第三方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新兴市场主体。探索一批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模式。积累一批重要的改革试点经验。
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建成较为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并推动实现国际化,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环境,能源综合效率明显改善,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大众参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电力行业多项“十三五”规划发布
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随后,由能源局组织编制的水电、风电、煤层气、生物质、天然气、太阳能等一大批能源电力领域专项规划相继公布。
2016年弃风、弃光、弃水矛盾愈发突出,业内专家将此归咎于前两个五年规划的缺失。上述多个规划的出台,给电力行业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在众多规划中最重要的当属《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更加明晰。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1%;气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达到1.1亿千瓦以上,占比超过5%;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占比降至约55%;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新增规模1.3亿千瓦,达到2.7亿千瓦左右;抽水蓄能电站装机新增约170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单循环调峰气电新增规模 50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和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8600万千瓦左右;力争淘汰火电落后产能2000万千瓦以上;30万千瓦级以上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提高能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明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凸显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创新发展”的新特点。 “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将增长2.5%左右,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实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同时,力争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15%,天然气达到10%。未来5年,清洁低碳能源将占消费增量的68%。可再生能源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5.8亿吨标准煤,投资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成为我国能源和电力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电调控再加码
2016年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对外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从严控自用煤电规划建设、明确外送煤电投产规模、规范煤电开工建设秩序、加强煤电质量监督工作、严肃处理违规建设项目、发挥规划指导约束作用、建立横向协调指导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严格落实各项调控措施等9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事实上,2016年3月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连发《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等多份文件,提出要“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减一批”,除江西、安徽、海南、湖北外,28个省级电网区域被列为煤电规划建设红色预警地区。严控煤电产能过剩,煤电建设被踩下急刹车。
国家能源局通知明确表示,取消煤电项目的规模滚入相应省(区)未来电力电量平衡,严禁自行将取消煤电项目的规模用于规划建设新增煤电项目,已自行纳入规划、核准(建设)的,要立即取消,并停止建设。煤电、火电过剩带来的压力非同小可。
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1月11日,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这是国家电网在特高压输电领域持续创新的重要里程碑。8月30日,南方电网建成投运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鲁西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首次采用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该工程创造了该领域的多个世界第一,除了世界上第一次采用常规和柔直单元的并联运行模式之外,柔直单元额定容量100万千瓦、直流电压±350千伏,电压和容量都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工程的综合自主化率达到100%。
2016年,国家电网全力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先后建成投运“三交一直”工程,即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和灵州-绍兴±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核准开工建设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川渝第三输电通道工程,目前在建“一交六直”特高压工程。
中国的特高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特高压工程也不断推进。特高压建设不仅解决电源结构的问题,同时也让中国制造以特高压技术和装备为龙头,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提升中国电工装备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风电、光伏降价“靴子”终落地
2016 年12 月26 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通知,对光伏和风电的标杆上网电价作出调整,2017 年1 月1日后,一类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65 元、0.75 元、0.85元,2018 年1 月1日后一类至四类资源区新核准建设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40 元、0.45 元、0.49 元、0.57元。为继续鼓励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发展,通知规定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和海上风电标杆电价不作调整。2018年陆上风电价格降低后,每年将减少新增陆上风电补贴需求约15亿元,合计每年减少新增补贴资金需求约60亿元。10月份就开始吵得沸沸扬扬的新能源上网标杆电价调整的“靴子”终于落地。
此轮价格调整的原因一是新能源成本下降,二是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难以为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分布式光伏成为政策引导的重点方向,而2017年风电将迎来新一轮抢装潮。
另外,此次通知适当降价,体现了“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原则,将促进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及成本降低。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已逐步从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向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强国迈进。我国已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及生产规模扩大也使“十二五”时期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60%以上,显著提高了光伏发电的经济性。
核电“走出去”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筹备和评估,中方参与投资的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终于尘埃落定。中英法三方于2016年9月在伦敦签署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至此完成所有必要的审批和商务流程。这是中国核电第一次参与发达国家的核电项目。
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被看做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代表性项目,同时也是中国核电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票。2016年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一波三折,由于英国首相交替、法方资金困难等原因,该项目一路坎坷,但在多方努力下,9月中英法三方终于签订“欣克利角核电最终协议”,随后“华龙一号”技术提交英国通用设计审查,这是新型核电机组落地英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华龙一号”走向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相信随着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的推进,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将占据更大的份额。作为已经落地的海外首堆 “华龙一号”机组,巴基斯坦“华龙一号”项目进展顺利,这也为“华龙一号”国际布局打下良好基础。
填补世界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空白
2016年8月7日,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电西变”)为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制造的7台1000千伏、1000兆伏安电力变压器全部通过试验,再次填补了世界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制造的空白。
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华北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新建蒙西、晋北、北京西、天津南4座特高压变电站。它是继“1000千伏晋东南(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及其扩建等工程后又一新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是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事业高速发展阶段的又一重要工程。
与先期建设的特高压交流工程相比较,蒙西1000千伏变电站处于大风沙地区,扬沙现象较多,且有出现沙尘暴的可能,同时现场最低环境温度达零下30.9摄氏度,运行条件恶劣,对特高压自耦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是极大的考验,因此防风沙及低温启动的研究是本次设计的关键。
西电西变设计人员在沿用前期特高压产品成熟结构,进一步推动国产化的同时,进行科研攻关、自主创新。完成了高寒及大风沙地区变压器材料的结构及工艺研究、高寒及大风沙地区变压器主要组件的选用及防护措施研究、高寒地区变压器低温启动方案的研究,这一系列技术成果提升了我国特高压变压器设计、工艺及制造水平。
大连崛起储能产业集群
2016年4月14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同意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建设的复函》,批复同意大连市组织开展国家化学储能调峰电站示范项目建设。10月26日,大连市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披露,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200兆瓦/800兆瓦时)国家示范项目建设正式步入正轨。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化学储能调峰电站项目,将全部采用全钒液流电池。该项目的背景是推进大规模储能技术在电力调峰及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应用,为能源革命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作为国家能源局在全国首次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对储能技术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都将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储能产业是当前全球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也是大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发挥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和装备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大连市专门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储能产业化项目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着重提升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的能力及水平,推动储能技术和装备在发电侧、输电侧、配电侧及用户侧的示范应用,建设国内重要的锂离子动按照发展目标,到2020年,大连市储能产业创新中心主体将初步形成,储能技术日趋完善;产业化基地基本建成,产业知名度显著提高;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到75%以上,电池系统成本降低到2500元/千瓦时以下。到2025年,大连有望形成全产业链的储能产业体系和综合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储能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6年9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湖北、四川、辽宁、陕西、安徽、河南、新疆、山东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8个批复文件。就在9月6日,发改委还集中公布了对北京、福建、甘肃、海南、黑龙江等五省市电改方案的批复函。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同意福建、黑龙江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同意北京、甘肃、海南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这是继5月份,发改委对云南、贵州两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批复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发布。2016年以来,全国电改试点已覆盖29个省区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基本全覆盖,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达105个。把2016年称为“中国电改年”似乎毫不为过。
12月5日,国家电网公司宣布,推出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开展增量配电投资业务、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运作等多项改革举措,力促电改深化。国家电网公司方面表示,对不具备独立运营条件的试点项目业主,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可以接受其运营委托,充分发挥电网公司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实现专业化管理。对国家电网公司投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供电公司,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各类股东的合法权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此前联合印发的《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中,也明确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增量配电网业务,通过市场竞争确定投资主体。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最受社会资本关注的部分,一直受到能源企业和各路资金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