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掠影
2017-04-11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掠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景、内景
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为己任,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在不懈的奋斗中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清华大学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展现,它不仅是清华大学作为现代性一流大学的重要人文标志,也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弘扬历史学统,加快学科间融合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成为清华对外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清华大学的博物馆始于1926年清华国学院与历史系合办的考古陈列室,用于存放考古文物。1948年,清华大学成立文物陈列室并筹建艺术系。1950年,成立清华大学文物馆,但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开始调整,清华由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与清华文物馆密切相关的历史系、社会系、地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以及文物馆委员会的委员们绝大部分被调离出清华,部分藏品随之外拨。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藏品资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项目也得以提上日程。2003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进行国际招标,最终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博塔的方案中标。2008年,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2012年,在张朝阳、施锦珊、莫天全三位校友的推动与支持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筑得以破土动工。2016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9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
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建筑由国际知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博塔曾主持多座一流博物馆建筑设计,对博物馆空间组织、场所与环境的解读都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表现在他所设计的建筑上。
2013年1月,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慷慨出资2亿元人民币,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因此冠名为“黄如论馆”。在空间设计方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体现了以人为本、先进、合理、适用的原则;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尽量满足较长时期的发展使用和扩建要求;最大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合理组织功能空间,体现以展品和文物为本的原则,满足藏品和展品的陈列与展示,安全收藏与保护,科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业务的需要;空间设计和配套设施符合各项工艺要求,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环境及建筑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一座智能化建筑,馆内设置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一级风险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具备以下子系统:辅助照明系统;报警、门禁管理系统;巡更系统;安防通信系统;安防供电系统;安防传输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取证记录系统。在建筑设计上按抗震基本烈度8度设防。耐久等级设计为100年,安防等级和耐火等级均为一级。馆舍拥有锅炉蒸汽加湿系统、集中空调系统和新风过滤净化措施,可以根据各类藏品保护的需要,分区控制各藏品库的恒温恒湿条件,确保藏品的安全。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手绘)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面向校园和社会大众的艺术平台,聚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开展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艺博清华”讲坛、“手作之美”创意坊和“多相放映”影像项目等。以学术讲座、互动参与、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公众提供接触和体验艺术的机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长期系统地打造清华大学艺术社区生态。
[商]马永盉
[周]旅鼎
[清]釉里红龙纹油锤瓶
楚简《筮法》
吴冠中 春雪 70×140cm 纸本设色 1983年
三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一万三千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历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其中书画类藏品一千四百余组(件),时代自元至近、现代,作品中不乏文徵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铎、王原祁、华嵒、郑板桥、罗聘、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真迹。染织类藏品四千六百余组(件),时代涵盖明清及近现代,工艺种类包括织锦、漳绒、妆花、缂丝等。陶瓷类藏品两千七百余组(件),时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陶瓷种类相对丰富,包括红陶、灰陶、彩陶、黑陶、原始瓷、青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等。家具类藏品一百四十余组(件),时代自明至近现代,种类主要集中于桌案类、椅凳类和柜架类,也有少量的床围、箱类家具。铜镜藏品二百八十余件,系校友王纲怀先生所捐赠。此外,还有一些书画、青铜器、甲骨、竹简、染织服装等艺术品,分散在学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以及建筑、人文等相关院系,数量八千余组(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部分,共计7个展览版块11个展览。“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包括“清华藏珍”书画展—翰墨丹青、“清华藏珍”织绣展—丝绣撷英、“清华藏珍”瓷器展—晚霞余晖、“清华藏珍”家具展—随方制象、“清华藏珍”青铜器展—其金孔吉,集中展示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藏品。
开馆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有:
“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展览包含列奥纳多·达·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同时并置呈现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艺术创作。展览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探寻物质与非物质因缘,激起东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
[明]文徵明 行书七言诗 150×69cm 纸本
[明]张路 八仙图 153.1×102.6cm 绢本设色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前贤往矣,手泽存焉。虽然我辈已无缘一睹前贤风采,亲炙教诲,但是,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文稿中,仍可感受大师风采之万一。本展览主旨在于通过展出一批有重要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清华学人手札,让观者近距离欣赏、品味大师们的手泽,从而感悟前辈学人的情怀与境界,唤起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
“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集中展示至今活跃在我国造型艺术、设计艺术界的骨干力量,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和毕业生60年来的佳作、力作、新作,旨在以国际视域、发展的角度,回顾学院60年来的发展历程,思贤传薪、总结成果、凝心聚力、谋略未来。
“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清华简”属战国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由于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书坑儒”的冲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先秦古籍的原貌。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研究简牍形制和古文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展览中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简史及学术成果,并对梁思成等学界先驱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进行扼要梳理,使读者能藉此对感受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梁思成等的学术贡献有更好的了解。展出较多的古代建筑文献、梁思成的手绘图稿,以及著名古建筑模型,充分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明]吕纪 雪梅锦鸡图 178.2×101.3cm 绢本设色
[明]丁云鹏 洗象图 116×59.3cm 纸本设色
“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此次展览从已故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中,精心遴选出张光宇、庞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贞、祝大年、张仃、吴冠中八位对我校专业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且对我国艺术教育、美术创作及艺术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影响,被社会公认的艺术大家。通过他们的经典作品展示一个时代的诗意图景,看到一个独立学派相互关联的总体面貌,并与他们作品跳动的诗心对话,追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和高远人格境界,直至他们的心源之境;同时,让社会各界更进一步看到“清华美术学派”的源流和底蕴,以及这个学派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展览汇集清华美院八位艺术大家的经典作品,从一个侧面体现我国现当代多元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与成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