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技术留给人类的“天书”
2017-04-11
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結合中国社会的新传播技术实践,“天书”一词可以概括这一问题的中国式答案。这里的“天书”,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新媒体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力量,各社会阶层之间会因为新媒体使用能力的差异,形成典型的数字鸿沟,对于落后者而言,新媒体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变化,无异于“天书”,即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新媒体,如果沿着既有的传播理念来处理社会冲突,捉襟见肘、百般尴尬则难以避免。例如,作为1830年代的新传播技术,电报出现后,迅速突破了信息管制和封锁,千里一线飞天外,带动信息传播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社会关系变革更加明显。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原来官方独享的大众传播资源出现了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趋势。一方面,互联网使得普通民众获得了面向大众传播的机会,即大众传播资源去中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那些使人们离真相越近的、使人们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机构或者个人成为传播资源聚合的新高地,即大众传播资源的再中心化的过程。
互联网,作为时代进步的结果,也是世界未来力量写给当代人的“天外来书”,谁能读懂世界发展的趋势,服从世界发展的趋势,谁就是读懂互联网这部“天书”的天使。否则,总想回到过去,恐怕很难,也就更没有希望跨越这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数字鸿沟”了。
其二,“天书”,也意味着每一个互联网的书写者都在记录历史,每一个信息都被互联网这座超级仓库永久保存,无法删除。当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被愤怒的网民盯上时,恐怕没有想到他之前诸多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宣传照片会泄露他对手表的偏爱。
此外,以前一个干部犯了错误,通常被“雪藏”一段即可重新上岗,但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记忆瞬间会被重新激活,旧账新账一起算会迅速加剧当事人的危机境况。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热点迭起、但又善于遗忘的时代,但我却认为并非如此。虽然热点转移了人们关注的对象,但如果网络舆情事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人们必然是带着失望而转移的,伴随着失望情绪的也必然是信任资源的流失,而社会各阶层彼此间信任的降低正是社会冲突频发的根本原因所在。
互联网记忆是一种永久性记忆,同时也是不宽容的记忆。针对于此,有人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个人应该享有“被遗忘权”,而不是让一些事件的当事人随时都被揪出来游街示众、或揭开伤口展示给社会看。“被遗忘权”,如果涉及的仅仅是个人隐私,自当是一项必须的权利;但如果涉及到公权力的运行者,则未必恰当。如果互联网作为永久书写的“天书”悬挂在每一个公职人员的头顶,劝诫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忘初心,倒是一件好事。古语有“举头三尺有神灵”,今则对应有“触手可及互联网”。如果一个人对新技术心怀敬畏,权力的运行必然受到相应的约束,则善莫大焉。
当然,“天书效应”只是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有序向现代有序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我们相信,看得懂互联网这部“天书”,会使社会管理者识大局,顺趋势,成为世界文明的推进者;敬畏互联网这部“天书”,会让每个人都知道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社会文明的实现也就事半而功倍了。(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