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7-04-11李芝举

科学与财富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探讨创新能力

李芝举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应用意識,联系生活实践,借助诗情画意,加强思维训练,为数学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出新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讨

数学新课程总体目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较传统课堂教学应有根本性的变革,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做简要的阐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1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好奇心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步履艰难,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伴随着考试的密锣紧鼓声不断加重。著名数学家李文林教授针对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和各类数学考试,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数学题实在太难为学生了,将数学课本中包括的概念、公式、定理,尽可能多地揉合在一道题中,搞得试题无比复杂,结果是学生们在繁琐的演算中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家和教育家们一致认为:其实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应该是好玩的,应该是好奇的,我们教师理所当然应将数学的乐趣还给同学们。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把数学编得容易些,不要过高地去追求脱离实际的“尽善尽美”,想办法让学生能接受,也乐与接受。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引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我打算和我们班订立一个合同,一个月内我每天需付给你们1万元,而你们第一天只需付给我一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你们付给我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大家讨论一下,最后统一下意见,这合同你们要不要签?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激起了的学生好奇心,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证明数学的好玩和好奇使得一群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长期被视为数学“学困生”的孩子们在探究式教与学中生机勃勃,兴趣盎然,思维空前活跃,对数学发生了微妙的情感,学生深有感触:每当解开一道繁琐的方程或成功证明一个较难的几何命题时,那种、泉涌般的喜悦无法言表,这些条条线线和数字如此奇妙,得出正确结果已不再是学数学的唯一目的;试图寻找更有趣的解题方法,尽量简化解题步骤,远远比计算正确更能吸引我们;学生对数学这种微妙情感,正是我们用数学好玩、好奇把他们引进数学大门的丰硕果实。

2 强化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兴趣上还是不够的,重要的应该是学生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体验,而提高这种认识的最佳途径是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给自然、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课本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景中发生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

3 联系生活实践,化难为易

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这就势必造成平时我们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不理想的境况,那么该怎样改变这一境况呢?我认为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条最根本途径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太抽象、太难,借助生活实践,尽量把抽象的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今天以后的第22003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4 借助诗情画意,展数学之美

“只要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是科学的皇后,现代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表面上枯燥无味的数学其实蕴藏着勃勃生机,绚丽多彩,数学站在科学之巅,拓展人的智力,帮助人们探求真理。现代数学研究成果不断传递给物理,传递给化学,传递给计算机科学,改变着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同时,数学又是这样的美丽,在数学家的眼里,它是诗,是歌,是画,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数学里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秩序美、图形美以及语言美。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奇异,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人们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方法美,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例如,我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一位老师讲等比数列求和时,用这样一首诗导入,“遥望巍巍塔七层,红光尖尖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学生顿时大悟,原来数学中也有诗。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5 加强思维训练,大胆猜想

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它是创造力的核心。近年来很多省市的数学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一些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开放题,这些开放题成为数学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在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显示了强大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以开放题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之一,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良好的猜想氛围,教师不必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甚至教师本身也可直接成为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的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让学生在对开放题的探索中,思维得到锤炼,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是新时期每位合格社会公民整体素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借助生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探索问题中思维得到锤炼,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借助诗情画意,展现数学之美,促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总之,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最终是为了提高每位学生的素养,促成每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2]顾泠元.教学实验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探讨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