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

2017-04-11汤洁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音乐专业

[摘 要]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从而有效地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 音乐教育;地方音乐: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4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陷入了学生就业难的瓶颈。对于高校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国内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高校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政府(社会)参与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互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目前,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 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体系而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文化繁衍下的一个特殊产物。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工作者系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育形式,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文化产业是当前音乐文化现象之一,直接反应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赖于音乐文化产业需求的反映。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它直接反应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决定了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音乐意识、音乐常识以及音乐能力。其次,一定的音乐教育又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發展,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都受到一定的高校音乐教育,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目标及教育方式又决定了这些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养及品位,进入社会之后,对地方的音乐产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人们欣赏音乐的态度、音乐素养的高低以及对音乐理解能力等。而这些都是由音乐教育决定的,音乐教育的结果又促进了相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音乐化产业的发展对人们进行了音乐教育,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 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高校来说,市场对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1]。”因此,急需专业人才推动此项工作发展,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表演者或音乐文化管理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入,已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同时,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资源丰富多彩,尤其是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非常珍贵,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但是如何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地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得越快,产生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因此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下谋求发展地位、实现特色发展的必选路径。地方高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文化互动实现特色文化相融并进,以开放办学推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以机制建设确保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思路的贯彻实施和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稳定形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协助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地方的音乐(如:通俗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舞蹈(社会舞蹈、少儿形体舞蹈等)、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要彰显地方特色。只有地方特色鲜明,才能形成优势专业。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管建华教授提出:“传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之一,建立相对独立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是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使命。”本土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并构成了此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如何对待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展专业学科特色建设的大胆尝试。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提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办学定位。

三 我校改革实践的创新与成果

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大胆进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改革实践。

(一)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研究基础

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因较好地实现了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彰显了地方特色,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0年和2011年,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学校的“覃怀文化”(焦作古称“覃怀”)研究也颇具特色。使得我校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

(二)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我校音乐专业以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率先开设了“焦作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河南豫剧演唱”等地方特色课程,融入地方戏曲音乐;同时开设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覃怀文化研究”、“朱载堉律学方法数据研究”系列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了焦作区域的文化优势,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也实现了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人才的特定需求。同时,还强化了我校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主要职责,实现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省高等院校中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音乐专业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实践能力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在社会能力拓展模块,深化院团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使学院和艺术团体等企业互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比赛,如:2013年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选送的怀梆传统戏《老少换》,获得河南省首届学生戏剧节一等奖。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焦作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举办的“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活动中,我校2009级音乐表演二班学生王茜茜、闫盼盼演唱的怀梆《斩皇子》《困铜台》等经典唱段,受到在场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使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社会认可。

(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根据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改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改变了过去以进入事业单位、公立学校为主和省内就近就业的传统观念,开拓了就业的渠道。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工作岗位满意度为83%。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思想素质高,业务强,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有80%的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結果看,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如:2007级音乐1班学生陈长奎,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优秀青年歌手,曾多次参加大型演艺活动;2008级音乐3班学生张慧娟,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青年舞蹈演员,优秀青年舞蹈家;2009级音乐5班毕业生刘双双,于2014年8月15日站在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以一首《致青春》赢得了齐秦、那英、杨坤三位导师为她转身,对她的演唱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自主创业方面,2008级音乐1班学生杨赫然,创办“盘鼓体验中心”;2008级音乐2班学生韩娟,创办“知韵音乐古筝学校”,2009级音乐4班学生马思明,创办“鸣远音乐舞校”,等等,均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五) 积极开展地方音乐研究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音乐学院以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地方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学院教师分别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艺术评论》《中国戏剧》《戏曲文学》《四川戏剧》《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龙台火龙舞探研》《孟州土硪号子探究》《怀梆唱腔音乐板式简说》《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立均第九)释解辨析》等40余篇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论文;主持地方音乐文化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出版《朱载堉密率方法数据探微》学术专著。使得我校音乐学院真正成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音乐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音乐文化的先行者[2]。

四 政府要大力支持,统一规划

作为地方政府,应和地方高校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合作,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提升整个城市人民的审美意识,获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因此,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相关决策,将直接决定两者互动的成败。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这种互动的意义,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互动发展之路。地方政府应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建构长期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让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当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和高校音乐教育的互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能够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服务的改革发展。开展和推动创新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3]对于河南来讲,区域传统艺术传承者与保护工作者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围绕高校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当今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辅助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采用多维视角,用市场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色的眼光对音乐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进行扫描。使高校音乐教育突破传统的“古典专业”教育模式,使高校音乐教育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积极地、常态化地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院校都应注意改革发展要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相适应,一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用音乐的方式和通过音乐教育所获得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多了一门理论与手艺,在这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具有真正的意义。”[4]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能有效地推动河南高校音乐教育与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能够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21).

[2]汤洁.传承发展——戏曲音乐走进高校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6(9).

[3]刘晓静.高校艺术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4]王宇婧.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14(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音乐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