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黑颈鹤“家园”
2017-04-11杨刚
杨刚
每年秋冬时节,数千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从繁殖地开始迁徙,来到它们在贵州的“度假”胜地——威宁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具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是长江上游、乌蒙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曾因水质恶化、生态破坏、湿地面积缩小,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威胁。
近年来,从中央至地方,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山治水治环境,使草海重获生机,呈现出山清水秀景美的生态活力。
草海之变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喜欢到草海划船,那时湖水干净、清澈,一碧如洗。”船工祖叶辛一边划着船,一边和记者闲谈。
祖叶辛今年56岁,以渡船为生,他告诉记者,“没想到,我的一生竟和草海紧密相连”。
同呼吸,共命运。祖叶辛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草海上的一艘渡船,载运来往观光的游客,载运草木飞鸟的“心事”,也载运草海这些年的历史。
草海与滇池、青海湖并称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是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建国初期,草海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最大蓄水面积有200余平方公里,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
长期以来,草海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陷入了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鸟争地”矛盾交织的局面,曾一度濒临消失。
濒临消失的草海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恶性效应,草海面临的严重威胁和困境,曾被媒体称为“草海之痛”。
198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1982年,草海水域面积恢复到25平方公里;1985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惨痛的历史教训,让“草海人”迅速明白了保护草海湿地迫在眉睫。2015年9月2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的陈敏尔在调研草海时就提出,草海是数万年前上天赐予我们的一颗高原明珠,要把草海治理好、建设好,还草海一片洁净、一片碧波荡漾。
2015年10月,贵州省投资109.9亿元,启动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
2015年11月,《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规划提出,按照“治、建、管、改”总要求,着力从“治山、治水、治环境、生态修复”4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有理由相信,草海一定能恢复到清澈见底的状态。”祖叶辛说。
刮“骨”疗伤
一直以来,草海的保护与综合治理从未停步。
2008年,毕节市成立草海办,开展草海综合治理工作,草海由此进入规划治理阶段。自《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以来,草海的保护与治理可谓一场“刮骨疗伤”。
治山。草海周围的山坡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要恢复草海往日的“容颜”,治山必不可少。
“为了给荒坡铺绿被,栽种了108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并配置落叶、常绿和色叶林,形成北岸集雨区面山层林尽染的风景林与草海水天一色的景色遥相呼应、整体统一的自然景观效果。”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余敏告诉记者,目前,草海流域退耕还林8000余亩,封山育林及经济林21000亩,北坡植被恢复工程1800余亩,人工造林1.4万亩,种植华山松等树种187万株。通过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北岸水土流失情况得以遏制,草海保护区外围的生态屏障得以守护。
治水。“截污、引水、清淤是改善草海水质的三项重要工程,为此我们建了草海污水处理厂、杨湾桥水库,并组织实施了草海底泥修复试验性一期工程。”草海管委会规划建设科副科长祖启朝告诉记者,已建成投运的草海污水处理厂,日收集处理城镇生活污水8000余吨,老城区6条截污沟及片区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收集处理,同时,在草海边上又建了19座规模和投资相对较小的污水处理站,现已投运14座,日收集处理生活污水3000吨以上,基本实现环草海周边村庄直排草海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祖启朝告诉记者,在草海水源补给方面,杨湾桥水库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可实现年补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在治理污泥上,2015年启动的草海底泥修复试验性一期工程已完工,累计清除草海上游西海码头片区底泥15000余立方米。
治环境。草海紧挨着威宁县城,周边常住人口超过10万。“草海的生态恢复离不开良好的人居环境,在环境治理方面,为从源头上减轻草海污染负荷,改造工程、移民工程和防洪排涝是重中之重。”草海管委会副主任李茂告诉记者。目前,草海周边生态敏感区7112户棚户区的改造和移民工程已完成90%以上;草海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工程全面启动建设;白水河(草海出水口至黑岩洞段)河道防洪排涝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的30%以上。
为保护鸟类栖息地,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和草海管委会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鸟类栖息觅食地实施退耕还湿项目,征收土地1.8万亩,建设鸟类栖息地围栏59千米;在栖息地清除芦苇、香蒲等高杆植物200余亩;种植紫花苜蓿、绿肥、水莎草、洋芋和胡萝卜等珍稀鸟类喜食植物2000余亩,开展越冬期鸟类人工投食玉米工作,让胡叶林成为“候鸟的粮仓”,缓解鸟类食物匮乏;组织开展人工清除固体垃圾、整治栖息地周边环境,并安排監管员对栖息地进行全天候的巡查管护……
2015年1月,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2300余只,比1985年建立保护区之初的230只增长了10倍。同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威宁“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
百鸟归来
乘着祖叶辛的船,行进在草海深处,不由想起诗人舒婷《难忘草海》里的诗句:
“夕阳半睁半闭,浴于烁金灼红的湖波,两三蛱蝶怯怯地飞着。依依不舍间,鹤唳忽然拔地穿云,嘹亮高亢,未悟其语先醉其情。”
草海留住了诗人的乡愁。舒婷说,“草海为威宁人仪态万千地美丽着。”
如今,草海重拾过去的“芳华”,水清、草绿、鸟欢、民富。草海周边流域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这道生态安全屏障变得更加牢固。
作为乌江的水源地,草海治理不仅改善了乌江的水质,还改善了整个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
草海周边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2016年,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草海的水位相比往年要高出很多”。
目前,草海保护区的候鸟数量已达10多万只,“草海图”呈现出百鸟齐飞的欢乐景象。
“隣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已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