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绿色引领发展
2017-04-11章薇
章薇
2017年是贵州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三年。
过去的两年中,贵州重点围绕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贯彻厚植生态保护、厚植农民脱贫致富“摇钱树”、厚植生态经济发展优势等理念,奋力书写后发赶超的绿色篇章,努力把林业培育为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增长点,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植树造林
“小树苗”变“生态屏障”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2017年2月3日,贵州省、市、县、乡、村同步举行义务植树活动,共计21万干部职工参加。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都组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山种树,为贵州留绿,为人民造福。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植树活动中表示,贵州各族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态,造林绿化与民族文化相连相通,通过种好“常青树”、栽好“摇钱树”、植好“文化树”,让文化与生态交相辉映、美美与共,为多彩贵州增添更多韵味和内涵。
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贵州是“两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为守住绿水青山,让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近年来贵州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林业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
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麒说,三年前贵州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力争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意见》,植树造林,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既为自身绿色发展与后发赶超找准了路子,也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生态支撑。”
为确保造林苗木质量,省林业厅以2016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为契机,采取省、地、县逐级开展的方式,对林木种苗管理、执法人员及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同时还组织开展林木种苗执法专项行动,重点对常规造林树种在生产、流通及使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2016年,贵州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5.01万亩、封山育林242.99万亩、退化林修复174万亩。
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蓄积4.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2%。“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兴林富民
“小刺梨”变“摇钱树”
贵州坚持把“兴林”和“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变为更大的“发展福利”和“民生福祉”。省林业厅安排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200万元,扶持各地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2016年全省营造经济林面积达150万亩以上。
龙里县的刺梨产业经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2014年,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将“龙里刺梨”作为退耕还林成功模式加以总结和推广,并将刺梨列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
顾尚俊是龙里县茶香村第一个种植刺梨的村民,他最初尝试种植的120亩刺梨使其成为全村“首富”,也让当地村民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短短几年间,村民从不敢种、不愿种、被动种向试着种、主动种、规模种转变,全村的开荒地和大部分包产地都变成了刺梨园。昔日“荒山”披上新的“绿衣”,村民们“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生存状况也正悄然改写。
与顾尚俊同村的李明权一家不仅卖刺梨果、加工刺梨干与刺梨酒,还开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20多万元。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茶香村比比皆是,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今人均纯收入已达1.2万元,稳稳地摘掉“贫困帽”、妥妥地跻身“小康村”行列。
省林业厅副厅长向守都说:“通过绿色贵州行动计划,我们在资源培育保护和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造林方面,我们一方面兼顾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注重经济效益,造的林有70%都是经济林,不仅具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对助推农民增收成果显著。”
目前,龙里县已建成6万余亩的刺梨种植示范基地,现有3万余亩已开始挂果,2万亩已进入盛果期,平均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年产刺梨鲜果1500万公斤,产值达7000余万元。
2016年,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在龙里建立起目前国内加工能力最大、工艺流程最先进、自动化、标准化程度最高刺梨产品加工生产线。
“‘十三五期间,龙里县将以每年不低于3万亩的速度扩大刺梨的种植面积,让刺梨的产量支撑起加工型企业的生产需要,让老百姓通过种植刺梨走上致富路。”龙里县委书记刘华龙信心满满。
四在农家
“小村寨”变“大基地”
各级政府强化绿色通道建设,结合林业工程绿化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打造多彩贵州生态景观大走廊,给过境贵州的游客留下美好印象。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绿化美化民族特色村寨,鼓励扶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兴办乡村旅游业,把村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转化为美好家园的现实。
2014年,黔东南州畅达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黔东南州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国有企业启动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双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稳定经营模式,将当地大量无人耕種的荒废田地用来种植苗木,成为“绿色崛起”的“新引擎”。
目前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板山组苗木基地近四百亩,已成功培育红豆杉、楠木、桂花树、雪松、香港四照花、美国红栎、北美红杉、墨西哥羽杉、神黄豆、栎巴子、紫荆等24个品种,栽种大中小苗木上百万株。仅雪松、香港四照花大苗就达8.5万株,是贵州省单品种拥有量最大的基地之一。
该基地还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经济,年养殖岑巩小香鸡1.5万只,月出栏近千只。养殖绿壳蛋鸡1200只,月产蛋四五百个。板山基地苗木现市场平均估价在达1200万元,真正实现了土地增值。带动了村民93户432人发展,除了分红村民劳务收入人均年增加了1千元以上。
黔东南州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邹波感慨地说:“三方‘水到渠成地走在一起,这是市场要素的充分合理配置,更是保护生态、利用生态,发展林业经济的一种有益探索模式。”
如今的板山,寨子依山而建,远看犹如一幅“山水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相映”的绿色画卷。村里外出务工人员也陆续返乡,村民杨华说:“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给自己打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照这样发展下去,大家日子更加好过、寨子会更加美丽。”
贵州的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贵州”新名片越来越亮丽。 (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