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率先抢占东北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2017-04-11李正军

党史纵横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军联军抗联

李正军

东北是日本法西斯经营多年的军事基地,更是中国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日本法西斯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当时东北的局势是,日本关东军迅速投降,伪满洲国彻底崩溃,东北政局更是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苏联军队几乎成为东北唯一的主宰力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在中国东北却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问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根据的是雅尔塔协定,苏军的行动不能不考虑到国际关系,当时苏联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拥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此,苏军在中国东北采取的一切行动,不能过分刺激到国民党政府。而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队伍,让东北抗联公开参加反攻东北作战,就等于向世人宣布苏联在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并帮助中国共产党抢占东北。但是,苏联当时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国际主义角度出发,它也不能不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况且,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等方面,苏军也非常需要东北抗日联军的协助与支持。因此,苏联最高当局作出决定,支持东北抗联返回中国东北,但是不能公开他们的身份,而是让东北抗联以苏军的名义去抢收东北。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指战员肩负特殊使命,身着苏式军装,踏上收复解放东北、建立新的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成为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支政治力量进入中国东北,在东北率先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的革命力量,如同一把为中共后继部队开启东北大门的钥匙。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组建历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东北三江平原,三江地区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发源地和主战场。从1936年4月起,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毒辣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企图通过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无人区等方式,隔断抗联与当地群众的联系,以达到让抗联失去唯一的给养源而自消自灭的目的。战斗、饥饿、寒冷等因素导致抗联部队人数锐减,到1940年只剩下不到1000人。

自1939年下旬到1940年初和1940年底到1941年初,中共东北各省委和东北抗联先后在苏联远东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召开了两次会议,史称为“伯力会议”。第一次“伯力会议”形成决议案并报请共产国际批准,决定撤销东北抗联3个路军总指挥部下辖11个军的番号和建制,以抗联3个路军总指挥部所辖11个军为基础,改编为10个支队,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斗争。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部所辖第一、二军为基础,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部所辖直属部队和第1,4,7共计3个支队。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所辖第四、五、七、八、十军、义勇军姚振山部和救世军王荫武部为基础,改编为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所辖直属部队和第2,5,8共计3个支队。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辖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改编为抗联第三路军所辖直属部队和第3,6,9,12共计4个支队。

东北抗联以支队、大队、中队、小队、连、排和班为单位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末到1941年初的第二次“伯力会议”上,反对了“两个取消”,即“反对取消抗联、反对取消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组织”。参加会议的大多数同志始终坚持中共东北党的旗帜,坚持东北抗联旗帜不倒,直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伯力会议”以后,东北抗联在苏联远东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河畔维亚茨科耶小镇集体农庄附近山地上的密林中和远东滨海边疆区伏罗希洛夫——乌苏里斯克市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山区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建立了两个战略性和阶段性休整的基地,即北、南两个野营。野营的建立,为中共东北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东北抗联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此期间,东北抗联三个路军的领导人考虑到祖国东北和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远景计划,需要养成一支对日作战的骨干力量,以便领导祖国东北人民开展长期对日斗争。为此,周保中、张寿籛和金日成等向远东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表达了愿望和诉求。

1942年7月16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周保中、张寿籛同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经过协商,决定将留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加以扩充整理,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以培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锻炼优秀游击战士,使之能在东北解放战争之际,积极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1942年8月1日,在苏聯远东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河畔维亚茨科耶小镇集体农庄附近山地上密林中的野营广场举行了独立步兵第88旅成立大会和阅兵式。远东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阿帕纳先科大将、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列昂诺夫中将、索尔金少将和瓦西里·伊万诺夫上校出席成立大会和阅兵式。总司令阿帕纳先科大将发表了演讲,并宣布授予这支部队的番号为: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由远东方面军司令部苏联工农红军组织管理处处长宣布了任命,周保中被任命为旅长,张寿籛被任命为政治委员,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注:许亨植没到任后牺牲,由王明贵担任第三营的营长)、柴世荣被任命为各营营长;安吉、姜信泰、金策、季青被任命为各营政治委员;崔贤、朴德山、金京石、崔勇进、彭施鲁、王明贵(实际上王明贵己担任三营营长)、朴吉松、张光迪、隋长青、陶雨峰、金光侠被任命为各连连长。冯仲云担任旅司令部机关情报科科长兼政治教官,崔石泉担任旅司令部机关参谋部副部长。周保中和张寿籛被授予少校军衔(后周保中晋身为中校),各营营长和各营政治委员被授予大尉军衔,各连连长被授予上尉军衔和中尉军衔,各排排长被授予少尉军衔。东北抗联教导旅暨远东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88旅的组建成立,使东北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融入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体系和巨流之中。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为苏联进攻东北作出的贡献

苏联对日作战前后,东北抗联教导旅以各种形式协同苏军进入东北,参加对日作战。他们先后派遣了侦察小部队和先遣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首先,小部队的侦察活动为苏联进攻东北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查阅历史档案,我们可以看出抗联小部队的侦察任务,不但从外面去监视和侦知敌人行动,特别要设尽一切方法从内部去探知敌人的底细,并且布置秘密破坏敌人的工作,并对日寇兵种、兵力、数量、武器种类、日寇炮兵部队的构成、炮火口径、飞机场飞机的种类、式样、用途、驾驶人员和机械补充修理的设备状况、汽油供给状况、日军的行动状况、交通连络状况、供给状况等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侦查。王效明、金日成、柴世荣、季青、王效明、于天放、刘雁来、陶净非、崔贤、朴德山、安吉、夏振華、李忠彦、金光侠、乔书贵、陈雷、陈德山等小部队都多次潜入中国东北进行秘密侦查。在日军统治范围内完成侦查任务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战士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布置的任务。经过小部队5年长期的侦察活动,积累了丰富详尽的有关日伪军的信息和情报。小部队把各个战略据点、筑垒都绘制成了详细的军事地图,为苏军反攻东北提供了精确的目标位置。到1945年8月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苏联把抗联小部队长期搜集的系统的侦查结果并绘制的边境地带敌防御工事部署详图发到苏军参战部队每一位连以上军官手里。敌军军事部署图在苏联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苏军后来能在极其艰难的地理条件下和广阔的区域内只用短短一周时间击溃日军,这和抗联小部队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东北抗联先遣队协助苏军作战。1945年7月底8月初,抗联先遣部队280余人伞降牡丹江、鹤立、辉南、长白、磐石、蛟河、拉法、海龙、海拉尔、洮南、鲁北、通辽、开鲁、扎贲诺尔、赤峰、长春、满洲里、大索伦等地。先遣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执行的任务不同,人数也不定,最多的20多人,少的3人。其中有组长、报务员、组员,他们随身携带宣传单、炸药、食品、手枪、冲锋枪。先遣队有的执行火力侦察,牺牲了很多队员。火力侦察是采取打前枪的办法,引起日军暴露火力,然后报告给苏军并明确轰炸目标;有的深入日军后方等待和苏军里应外合;有的负责在群众中散发宣传品,组织地下军队发动起义,有的为苏军担任向导。抗联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接近或潜入日军数百个营区、工事、弹药库、军事谍报指挥机关等要害部位,将日本关东军沿着中苏、中朝、中蒙边境建立的17个战略驻垒及中苏边境上三道防线的情况,并经侦查到的情况绘成图表,标注具体的空袭目标,传送到抗联教导旅情报中心。侦察员除了摸清日本关东军的军力部署情况,还多次完成暗杀、破坏等任务。虎头要塞是日军为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军事要塞系,是中苏边境东段的核心阵地之一。在要塞的山顶有一门榴弹炮,炮身直径为1米,炮口直径为41厘米,炮长约20余米,装药量为1吨,一颗炮弹竟有4米长,最大射程达20公里,可以随时打到苏联的土地上,号称“亚洲第一炮”。1945年7月,100多名抗联队员空降到东北境内,秘密潜入虎头要塞,成功炸毁了虎头要塞的“亚洲第一炮”。由于先遣队执行的任务非常危险,后来大部分都壮烈牺牲。但是先遣部队的牺牲为苏军对日反攻立了头功。抗联先遣队为苏军进攻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原隐蔽在东北坚持游击战争的抗联战士的积极配合。在苏联对日宣战后,在东北坚持斗争和潜伏地下的抗联战士和地下党员纷纷响应,武装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在东北执行任务时就积极发动群众,扩大抗联在群众中的影响。如1943年就被派往穆棱的王亚东、冯淑艳等4人小部队在东北秘密建立了一支40多人的小分队,后来逐步发展成100多人,有机枪3挺。在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持下,他们在穆棱县泉眼河歼灭了一支300多人的日军部队,夺得全部武器。并与苏军汇合,为苏军当向导。朴更芝小分队在延边发展了一批队伍,配合苏军作战。在松花江下游的小分队,也发展很快,积极投入了饶河、宝清、同江、富锦和汤原等地的战斗。原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战士常维轩在吉林执行任务后和抗联失去联系,但他一直在组织农民建立抗日武装。苏军进攻东北时,常维轩已经组织了1100多人的独立团。苏军进攻东北后,独立团配合苏军接管日军仓库、维持社会治安、收治受伤的抗联战士。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苏军进军东北

1945年7月,苏联组成了远东红军总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任总司令,下辖三个军,抗联教导旅被编入远东第二方面军,担负进攻佳木斯地区的作战任务,待完成任务后,向哈尔滨方向进攻,同时进行扩军,动员人民参军参战。扩大抗联队伍的计划也受到苏军对日作战的计划影响。苏联最初认为对日战争将是长时期的残酷斗争,大约需要1年时间,至少半年左右。所以,抗联准备在东北建立6~10万人的队伍,以参加大规模和长期的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对东北的日军正式发起进攻。8月11日,抗联教导旅接到命令全旅移驻同江。但是,前方战况进展迅速。8月12日,教导旅又接到斯大林的指示,“东北是你们中国人民的东北,苏联红军的任务是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任务是你们的。待命。”由于抗联先遣队的密切配合,日军的重要目标迅速被摧毁。苏联对日作战只一周的时间,日本就全线溃败并宣布投降。战况远远超出苏联的预想,也远远超出日本和美英对战况的估计。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时,原来的作战方案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8月22日,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了东北许多大中城市,由于“战局急转直下,日本倒台迅速,出人意外。”抗联部队的作战行动和发展计划全部根本改变了,不能全部直接参加对日作战了。经过东北抗联和苏联远东军的商议,8月26日确定了新的战斗计划。教导旅不以旅的建制回国,而是根据需要分批奔赴东北各地。至此,抗联教导旅编制正式取消。具体活动计划如下:

第一,抗日联军和苏军反攻东北后,要迅速抢占57个战略要点,其中包括12个大城市和45个中、小城市。

第二,在各战略要点的抗联负责人担任苏联红军卫戍区司令部副司令员一职。

第三,在新解放的城市,维持秩序,肃清敌伪残余和一切反革命分子,协助苏军占领和管理解放的城市。

除了苏联规定的计划外,抗联还在战略据点利用既是苏军又是抗联的双重身份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工作,为迎接八路军进入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做好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做准备。这些任务是很艰巨的,难度甚至超过了直接对日作战。

接到新任务后,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组成57个工作组,分四批返回东北。第一批于9月6日从苏联出发返回东北,有李兆麟、王效明、姜信泰等170多名抗联战士。其中,李兆麟率领数十人去哈尔滨地区;王效明等30余人奔赴吉林地區;姜信泰等30多人去延吉地区。第二批彭施鲁等40人于9月7日飞抵佳木斯地区;第三批周保中、冯仲云、崔石泉等20多人于9月8日分乘4架军用运输机飞往长春、沈阳。第四批30多人于9月9日出发,王明贵、范德林、董崇彬等分别奔赴齐齐哈尔、大连。抗联战士陆续到达目的地后,按照原计划迅速占领了东北57个大、小战略据点。东北抗联工作组在57个战略据点,为维持社会秩序,肃清日伪残余,扭转社会混乱局面,协助苏军进驻东北做了大量工作。

抗联在协组苏军稳定社会治安之后,迅速的投入到开展“建党”、“建军”、“建政”的紧张工作中。建党、建军、建政的“三建”工作,是抗联抢先接收占领57个战略要点之后的中心工作,工作进展的迅猛异常,到194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到10月部队发展到7万人,并发展了一些新的战略点。

由此可见,苏联出兵东北,为东北抗日联军重返东北,光复山河提供了有利时机。而东北抗日联军利用自己“双重身份”的优越条件,在中共后继大部队还未出关之前抢先接收苏军占领的个战略据点,迅速开展“三建”工作则为中国共产党十万官兵挺进东北奠定了有利基础,`为中共后来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期条件。

对于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配合苏联作战的历史功绩,斯大林、苏联和俄罗斯政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认定。1945年8月下旬,斯大林代表苏联政府授予周保中、张寿籛、王效明、王明贵4人红旗勋章。8月23日,抗联干部李思孝(江玉华)获得了由远东第一军区司令夫绍斯基签发的《斯大林嘉奖证书》。1995年,数十名健在的原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获得由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的“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勋章”。1996年十几名抗联老战士包括王明贵、王钧、陈雷、张瑞麟、李敏等获得由叶利钦总统签发的“朱可夫勋章”。2005年,有20多名健在的原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获得了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发的“纪念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注: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国际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ZH025)

猜你喜欢

苏军联军抗联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抗联英雄赵尚志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