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台音乐节目构筑良好音画效果探析
2017-04-11褚凰羽施娇
褚凰羽 施娇?
摘 要:当前网络电台音乐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是一些创作人员因过分注重渲染节目的情绪而忽略了更具听觉延伸意义的音画效果。对视觉和听觉特征的了解和把握,是构筑良好音画效果的前提。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创作者们应始终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对节目大胆创新,拓展听觉空间,使听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电台音乐节目;音画效果;节目策划;主持人语言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98-02
音乐节目素来是广播节目中最具可听性的节目类型。当前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种类繁多,因许多是由电台爱好者或者资深乐迷创作,所以节目真诚朴实并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业余选手”投身网络电台的节目制作中,致使竞争愈发激烈,节目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是一些创作人员因过分注重渲染节目的情绪而忽略了更具听觉延伸意义的音画效果。音画效果的加强可以极大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和情感记忆,促使广播节目达到过耳不忘的艺术效果。也是广播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抓住听众日趋“碎片化”耳朵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使网络音乐节目良性发展的必要选择。
一、网络音乐节目的视听特点
音是听,画是视,音画效果要基于视听语言的共同作用或转化才能呈现。传统广播是一种纯粹诉诸于听觉的媒介,通过所创造的声音空间来激发听众的想象力,使其在脑海中产生丰富的画面感,这是一种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音画效果。当前,借助多媒体呈现技术,网络广播突破了传统单一介质传播的局限,其音乐节目可通过与图像、文字相配合,达到听觉和视觉同步的表现效果。这是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呈现的一种新的音画特征。对视觉和听觉特点的了解和把握,是构筑良好音画效果的前提。
1.网络音乐节目的视觉特点。视觉表现为一种“观察”的艺术,相比听觉它具有动态性,追求冲击力,对我们的思维也是影响极大。日常世界里的一些传播样式如画作、建筑、园艺、书籍等无不是为视觉符号的设计而马首是瞻。
在网络电台中,视觉性元素的运用也随处可见。由于网络电台的听众主要来自手机、ipad等客户端的收听,所以吸引受众点击的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在了电台节目的封面及名字上。通过阅读封面图片和节目名称,听众能迅速反应,将自己的兴趣喜好对号入座,通过视觉刺激人的行为欲望,网络广播节目也概无例外。网络电台许多节目一开始也是通过视觉来传达节目特色,如上传几张具有表现力的图片在电台页面上,利用视觉的冲击力来吸引受众,来营造一种首因效应。
2.网络音乐节目的听觉特点。与视觉相比,听觉更具有逻辑性、联想性和启迪性。因为“声音的发生虽然是在人体的外部,并为人体的外部器官所捕捉,但声音引起的感觉却作用于人的内心。[1]”麦克卢汉曾用“热”和“冷”来形容媒介提供信息与受众参与度的多寡。“热媒介”受众的参与度低,“冷媒介”参与度高。而听觉与视觉相比要“冷”得多,参与者的想象投入也要更多,从而也更增强了听众的理性和主体意识。因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当代广播的一个重要传播价值是“刺激智力思考”[2]。
音乐是广播音乐节目中的主角。它同样是一种诉诸听觉的具有抽象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蕴含着人类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人类情绪的载体。在感觉的刺激作用下,听众会有意无意加入个人的阅读经验、人生经历或某种回忆,当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个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形成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画面。
因此好的广播音乐节目,需要主播有着良好的语言叙述能力,能对音乐所蕴含和引发的情感进行准确描摹。当前一些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经常患有“失语症”。主持人仅一味依靠音乐去支撑拓展听众的情感共鸣,致使表达相当单薄。良好的语言功力与恰到好处的画面、文字相互配合,才是节目致胜的关键。
二、《民谣与诗》中音画效果的构筑技巧
《民谣与诗》是苏州民谣爱好者易小婉在网易云音乐、荔枝FM开设的音乐节目,目前累计收听量已突破二百万。是当前网络平台众多播客争鸣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档音乐节目。对这档节目的剖析有助于更好提升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音画效果。
1.独辟蹊径的节目策划。以往广播音乐节目在策划时,通常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结构,常见的有歌手专题、节日专题以及一些情感性专题。创作者通常围绕这些主题播放歌曲,渲染气氛,与听众交流。但存在问题是不同类型的歌曲堆积在一起介绍,使歌曲原有独特的质感在曲目杂糅中流失,也容易造成比较高的节目“撞衫”率。节目策划的同质化易使听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使节目缺乏区分度和竞争力。
《民谣与诗》则在坚定民谣特色的前提下,独辟蹊径策划了“华语民谣版图系列”,于2016年1月起,通过盘点各个地方的特色民谣歌手和歌曲来展现这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和故事,迄今为止做了烟雨杭州、西安气脉、霾困北京、苍茫兰州等十个城市主题,都获得了不错的收听效果。《民谣与诗》的音乐主要可以用两个部分来概括,一类是本土歌手所创作的民谣歌曲,另一类则是曾在此处经过的歌手原创的民谣。这正好代表了两类听众,即此处为家乡和到过此处的人。毋庸置疑,这两类听众都对此地有着特殊的情结和具体的生命体验,因此他们极易被带入主题氛围中,回忆起与此地的故事。其实还有第三类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听众,他们未曾到过此地,但通过本土人和路过人眼中这座城的不同感受描摹,从而使他们对这座城市产生向往,而想象中的世界更趋于“完美”。所以节目策划很巧妙的包容了所有的听众,并使之生出情愫和联想。
2.拨人心弦的主持人语言。语言是广播节目最重要的编码符号。广播音乐节目中,借助语言的提示,可以明确揭示音乐的内涵,规定联想的线索和范围,从而增强音乐形象的具体性与明确性[3]。在广播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声音的不同色彩及各异的表达,同样也是造成听众联想及不同收听体验的手段。主持人语言可分为叙述语言和留白。此前提到的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失语症”正是因为未处理好这两者的情况,《民谣与诗》的主持人语言可以为此借鉴。(1)独特的叙述语言。在音乐节目中,主持人的叙述语言具有引领作用,带领人们走进故事,走进故事发生的地点,走进故事中的人物。主持人往往通过对叙述语言的恰当运用来激发听众的联想,增强音画效果。新媒体时代要求广播传播具有“亲密感”和“共在感”,而广播的“共在感”很大程度上与广播激发听众情感回忆的能力有关[4]。作为诉诸听觉的叙述语言,真诚质朴有代入感,才能为听众选择。例如主播易小婉在《民谣与诗·烟雨杭州》这期节目中开篇说道,“2013年11月,我从老家来到杭州。到杭州的第二天,我去下城区面试。面试完,我坐上8路公交车去了西湖。那天我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坐了一下午,当时的我,对未来真是一点把握也没有。可是当我看着宽阔的湖面,吹着轻柔的秋风,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如何要留在这座城市。”主持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场,平实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年轻人背井离乡去陌生城市闯荡的画面,以及对这座城市一见倾心的独特情感,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节目的代入感和共鸣。在“霾困北京”站的节目中,主持人在将播放完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开往北京的火车》后说道:“赵雷在这首歌里唱:即使我还是个穷人,但这里还是有期待我的人,即使北京再拥挤,还是给我留了一个位置的。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依然留在北京的原因吧,他们把所有美好梦想都寄托在这里”。这样寥寥几句对歌曲的感悟,相对于对歌手及歌曲信息“复制粘贴”式的念稿,反而一下子会让听众感觉到这是一档有温度的节目。所以,创作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情感需求,在叙述语言中加入自己对歌曲的解读和感悟,既能在节目中与听众营造交流的氛围,也有助于勾起听众情感回忆,增强节目的亲密感和黏性。音乐节目的语言还应具有文学性,主持人可通过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对细节和情景进行描绘,增加节目内容的魅力,延伸听觉空间,增强语言在听众脑海中的联想。例如《民谣与诗·西安气脉》一期开篇,“西安是位姑娘,历史就是那只穿过她黑发的手。沿着城墙根,走过书院门和碑林孔庙,听着钟楼的钟,鼓楼的鼓,感受关于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仿佛轻轻一转身就邂逅一个盛唐。一舉手一投足,便有了深邃的意味。少时不归长安,长安归去不为。”通过对西安诸多物象的拟人描写和艺术想象,促使历史与现代的时空在此交汇,鲜活的生命交融跳跃其中,给听众留下可深思可想象可寻味的余地,充满了画面感。自然晓畅的文学语言成功地为音画效果加分,同时又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审美性。(2)恰到好处的留白。网络音乐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功力在于语言叙述及对节奏的把控。笔者认为对节奏把控的关键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易小婉对声音节奏的把握十分娴熟,能根据当期节目的不同曲风游刃有余地变换节奏和语调,而适时使用留白她独特的主持风格。易小婉擅长掐歌曲前奏和第一句词出来的时间留白。即将歌曲前奏作为背景音乐伴随简要介绍,然后在第一句歌词出来之前适当停顿留白再把歌名抛出。这样编排衔接紧凑,使语言与音乐在情感和画面上有一个自然的延续,十分有利于增强节目的音画效果。但这种掐点功力实际上需要在背后下很大功夫去准备。
3.巧妙的“蒙太奇”剪辑。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常见的叙述剪辑手法。广播节目制作中也经常运用蒙太奇的创作方法,通过对声音元素的创作、剪辑、组合,来表现听觉世界不同时空的人、事、物及情感,使声音形象更具镜头感和画面感。
广播音乐节目中蒙太奇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和语言的剪辑上,包括片头、片花以及背景音乐。把握好节目的节奏是运用好蒙太奇的关键。剪辑时要注意节拍,两首乐曲衔接时最好选择的两首乐曲的节拍一致,这样才不会感觉到突兀,同时也应注意渐强渐弱的运用。此外还要把握好节目的长度和情绪变化,使背景音乐、语言与音乐能够巧妙配合,保持完整并富有节奏。从而使音乐和语言的情感性在听觉空间得到充分延伸,刺激听众产生联想,使节目更具音画效果。
三、结 语
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在《特写写作》中写道,“在人们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如何构筑广播音乐节目的音画效果,如何把听众心中的那些记忆画面唤醒,答案也在这句话中。就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需要音乐、语言和节目策划技巧三者的通力配合,避免上文“失语症”、“念稿式”情况出现。但无论哪一要素,最终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在为情感服务。音乐是在描摹你难以言喻的那部分情感,语言是在撩拨你难以启齿的情绪,包括音乐语言之间的衔接技巧都是为了让你的情感得到最大的释放。因此,网络电台音乐节目的创作者们应当善于捕捉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并基于对受众的了解,将这种情感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摹出来,以此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共在感。同时通过对节目大胆创新,拓展听觉空间,使听众产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创新和艺术效果的过程中也不能忘了责任,即用最真挚朴实正向的情感去鼓励人和治愈人。
参考文献:
[1] 孟伟.广播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 Andrew Crisell(ed.)More than a music box:radio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in a multi-media world,New York:Oxford:Berghahn, 2004:10.
[3] 李強.DJ论道——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4] 孟伟.广播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