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石?
2017-04-11
初春回来,算算时间,专门驻扎产地找石头已到第六个年头了。当年闯进石头村,每个堆子上都是宝,顿时疯狂陷入“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的模式。现在回想起来,那才真是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然而陆续有不同的朋友或含蓄或直接的劝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还是要买点精品啊!你们玩的那种石头,虚,太虚了,看不懂,“亏眼睛”。
然而我们这样固执的人,“缺点”哪容等闲抛。在我们看来,那时石堆里太多闲抛闲掷的宝贝,入不了石馆上不了展架,进不得别人的眼睛,正可供我们大淘特淘。石农倒是开心地说:那几年幸亏来了他们,没说出的后半句是:消化了不少渣渣石(四川话称垃圾为渣渣)。
再然而,大家的趣味似乎都在慢慢变。表现形式单调的草花石不再受欢迎了,黑白灰的墨画一时成风。然后是油画石,大家争以拥有油画为幸。那些“虚”而不实的石头,也纷纷摆上了各家案头。于是石友说:哎呀还是你们动手早!
这样叙述一个历程类似炫耀。实际上,除了对我们自己的固执感到庆幸,我也发现这种现象几乎是个规律:比如现在一石难求的摩尔,当年据说被叫做磨刀石而受人鄙夷,是有心人的坚持创造了奇迹。一个传统石颇有造诣的朋友也宣称:产地石友都当我是买垃圾石的。当年刚到产地访石,石友评价某今天公认的大家也是说:花了不少钱,可屋头都是些乌漆麻黑的石头——有意思,会玩的人都玩“垃圾石”吗?
或说是资源困境,你们这不过是不得已勉为其难的玩法。我的确也对传说中的资源盛世心向往之,并有意追寻老藏家、老石头,结果却与预期距离太远。所谓“硬通货”,是有的。但期望中的丰厚广博、蔚然大观却难见。问石农,石农说:你们玩的这些石头,以前没人要,干脆不撿。捡了的卖不掉,占地方,还曾成车成车的倒回去——倒回去,就成了碎石机下的粉末,仿佛从未在这条河流里存在过。
十几年甚至短短几年时间,无人问津的“垃圾”或“渣渣”被重新认识,甚或受人追捧。与其说是环肥燕瘦的审美变迁,不如说是我们的审美才刚刚起步,一直还在路上。在路上走,总要抛掉赘物,捡起珍宝。人同此心,不过其中有些人走得快点而已。走得快的,只要继续往前,不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