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SC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发文分析

2017-04-11欧登格尔丽古兰托来西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2期

欧登格尔丽+古兰?托来西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校科研方向、科研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方法 利用CSCD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和JCR数据库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在2015年的总发文量、影响因子、学科类别及JCR分区、高影响因子期刊分布情况等。结果 发现新疆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在CSCD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期刊论文发文量不平衡,大量论文集中在影响因子偏低的期刊杂志上,而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文均偏低。结论 我校作者发表在中外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单一趋势,科研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同时,学校应采取相应机制,鼓励师生多撰写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在高质量的期刊上。

关键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

中图分类号:G353;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22-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dir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luenc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5 by researchers in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ource journals and the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Methods CSCD,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ource journals and JCR databa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otal issuing quantity, impact factor, subject categories and JCR partition, and division of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s published in 2015 b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ers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ad unbalanced articles in CSCD and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source journals, and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in journals with low impact factors, 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on the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s was small. Conclusion The academic levels of the authors in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shed in the core journal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are uneven, showing a single trend. Resear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ould take the appropriate mechanism to encoura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write high-level articles, and get published in high quality journals.

Key words: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Web of Science; core journals

中國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是研究国内科学活动整体状况的引文分析工具,是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文献数据库,可为科技决策部门和科研管理机构提供参考,被誉为“中国的SCI”[1]。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评价重要的参考数据来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机构、期刊及个人的学术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水平。2002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陆续下发科技创新、科技评价的相关文件,科学研究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已成为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在高校的知识工作者工作绩效评价也从工作量的简单考评指标转入到以论文、课题等学术成果的考核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和评价高校工作者水平的要素之一[2]。

1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来源期刊和CSCD来源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检索策略:AD=(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OR(Xin jiang Medical University)OR(Xinjiang Med Univ)AND PY=2015。在CSCD数据库作者单位采用模糊检索。统计方法为Web of Science的分析功能及Excel 2013和手工筛选计算。检索时间为2016年4月。

2 结果

2.1 CSCD数据库2015年发文量前10名统计

针对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为作者单位发表的相关论文在CSC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作者单位采用模糊检索,共计检索到论文总数为792篇。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见表1。采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数据,其中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在影响因子<1的期刊上的发文量为69篇,占总发文量的32%,大量论文集中在了期刊影响因子靠后的杂志上,说明我校作者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期刊影响因子偏低。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出的结果,让我们更加清楚了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向,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亟待从深度及广度去努力。

2.2 CSCD数据库2015年论文被引用频次统计

表2为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作者发文被引用的情况。在CSCD数据库中2015年总计被引用次数是51次,去除自引的引证文献后剩余全部为他引,他引频次共计9次。从来源期刊和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新疆医科大学CSCD数据库2015年发文被他人引用的频次统计,可以看出新疆医科大学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较少。从学科和来源期刊的被引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的优势学科主要体现在外科学,包虫病与寄生虫病也是新疆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被引频次为3次,中医学被引2次,其他学科均被引用1次,说明还要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他引文章占总被引次数的19.6%,剩余均为自引文章,说明论文的被引率较低,应加强论文的质量,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当然“引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引用文献仅仅是宏观的表面的测度”,引用分析理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文献被引用不一定反映重要性,不常被引用的文献也不能一概认为不重要,因为它受到诸如发表时间、语种、学科专业等因素的影响,被引频次上的微小差别也不能严格说明质量上的优劣,它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当这一差别很大时才能说明问题[3]。

2.3 SCI数据库2105年发文数量前19位期刊统计

2015年我校SCI论文发表数量前19位期刊的发文量、影响因子、学科类别及JCR分区见表3。我校作者发表期刊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如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其影响因子偏低(1.277),且JCR分区靠后(Q4)。但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期刊其影响力和JCR分区均高于第一的期刊,分别为16.503和Q1区间。综合分析表明,我校作者均在影响因子较低、学术影响力较小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要想向高影响因子和高影响力的期刊投稿,还需要作者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2.4 SCI数据库中的高影响因子期刊JCR分区统计

2015年我校发文期刊影响因子从高到低排序前15位,见表4。可以发现影响因子最高的为45.217,影响因子最低为5.889,平均影响因子为13.666。影响因子可以分为3个区间段即:IF≥30、10

3 结论

通过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在CSC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文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学科建设存在发展单一和不均衡的问题,而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石,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立足之本。学科建设水平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育人的水平[5]。我校重点学科外科学尤其是包虫病方向、心脏和心血管学科等较其他学科发展较强,而其他学科如肿瘤学、内科学等均不及外科学。针对这种现状应提高学科竞争力,依照国家颁布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加强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和基地建设,使各学科建设齐头并进。

本校文章质量偏低,体现在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偏低上,且自引现象较多。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建立学术鼓励机制并加强宣传,引导科研工作者发扬工匠精神,可以请有经验的作者进行指导,请专业核心期刊的编辑针对论文写作给予点拨;作者还可以登录优秀期刊网站,仔细阅读其投稿须知及各项要求,对论文及时加以修正,以便于在质量上乘和在学科领域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

参考文献

[1] 张建合,任长江.2000、2004和2008年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变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28-231.

[2] 阿热帕提·尕依提,靳凤荣,王意茹.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新疆工程学院科技论文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6(8):65-67.

[3] 邹勇,李成容.CSCD中药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155-157.

[4] 周静怡,孙坦.基于Web of Science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5,23(10):1521-1525.

[5] 郭遂成.关于新建医学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66-67.

(收稿日期:2016-11-29)

(修回日期:2016-12-15;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