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产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7-04-11胡亚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4期

胡亚兰

[摘 要] 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规模、人才的知识储备及能力素养应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应从开放性、延展性、互通性三个方面着手,以增强其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和系统协调性。

[关键词] 产教协同;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系统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06-02

一 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河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见,河南省的产业一直在向上发展,且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在逐渐向第三产业偏移。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9:51.0:37.1,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龙头,但已表现出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既反映出近10年河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一种现状,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加大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力度,从而在软实力上支撑全省的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河南省承担了三大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今年,河南省又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河南省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 河南省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河南省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的需求

《河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确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到2020年要培养1160万人左右的人才,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数量,技能劳动者中技师、高技能人才要达到55万人,占比达到28%;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450万人。

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技师、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协调提出了要求。

(二)河南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

河南“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十三五”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四大行业: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现代农业、网络经济。

现代产业体系决定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为支持河南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据此,可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技术技能服务型人才,这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则现代职业教育要为新形态下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二)人才目标

培养的人才需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应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综合素质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技能,能高效高质完成自身岗位职责;同时对自身学习的技术技能能够融会贯通。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能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

四 构建产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建設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外部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那么,就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其外部适应性。

1 强化校企合作

一是要引导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相关,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对职业教育提出自身最真切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来开展,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是国家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得到完善,明确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进行统筹管理[1]。

2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课堂设在企业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传统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枯燥难懂,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指着真实的机器、工具,来讲授运用于实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亲眼所见,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二是“学”与“工”相间。就如同德国的教育,学生2~3天的理论学习,紧随的是3~4天的实务工作,这样可以使理论知识及时内化为学生的实务能力,也可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国家技能标准

可借鉴英国,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负责开发国家技能标准,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该社会组织,能够联合政府和教育机构,又能够联合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2]。

(二)建设延展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内部适应性

1 创建与基础教育融合的职业教育环境

一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展职业岗位了解教育。学生6岁前,幼儿园和家庭可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岗位的了解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身边、社会中有哪些职业岗位,对岗位的大概工作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二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教育。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对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一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

三是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属性理解教育。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存在着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还应该让其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权利、义务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能够理解每一份工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2 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倡导企业为职工提供系统地更深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应将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纳入到战略发展中去,留住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

二是社会教育机构组织职业教育培训。国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鼓励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来,它们可根据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根据市场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3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人力支撑,只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同看待,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对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营造社会学习氛围。应引导成立一些组织读书、学习的公益性组织,时常进行一些学习思想、作品成果的宣传,组织读书、学习活动,营造社会学习氛围。

(三)建设互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系统协调性

职业教育在内部层次的衔接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上,尚有待改进,以进一步拓展个人进修的道路。应建设互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系统协调性。

1 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一是在横向维度上铺建启蒙阶段、准备阶段、学习为主阶段、工作为主阶段的职业教育康庄大道,循序渐进,力求满足个人要求,符合个人特性,实现终身教育。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垒砌初级、中等、高等、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级,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系統关联,由低到高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向上的空间。

三是在空间上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不同层次的其他类型的教育勾连起来,在学习内容上、学制上进行有机调节,实现空间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衔接。

2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非常关键,可拓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为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路径。职业教育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那么就需要有一些行政或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观的具有价值含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组织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证发放相关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

[2]王琴.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策

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