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
2017-04-11常晓
常晓
不断图变的医疗行业总会冒出一些热词,如“医改”“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等。而时下,如果要罗列热词,“医生集团”必居其中。
自从为医生“松绑”的多点执业新策正式出台,这个旨在让医生打破体制束缚、成为医疗“自由人”的政策就在业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借新政东风,不少医生也作出不同程度的尝试,尤其是以医生为创业主导的医生集团的出现更是在我国医疗改革中异军突起。
近两年,各种形式的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顺势而发。作为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一种积极尝试,医生集团由于聚合了大量医生资源,不仅成为药企、民营医院争夺的对象,也成为投资者眼中的优质标的。事实上,随着国家的政策改革往有利于医生自由执业的方向发展,医师多点执业有望越来越宽松,而作为优质医生资源高度集中的组织——医生集团的市场无疑想象空间巨大。那么,医生集团,这种在欧美最为主流的执业方式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吗?作为全新尝试的执业形式,它将为医改带来怎样的冲击与格局变化?
政策放宽,医生集团发展势头猛
医生集团,作为一个新名词,其实早已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觉得非常陌生。医生集团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其本质是医生执业的一种方式,即团体执业,所以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两三个医生结合起来就可以团体执业,其特点是他们共享彼此的收入,共同承担损失,共享设施设备。有统计报告显示,全美迄今仅有5.6%的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高达83%的医生则加入医生集团。
说到国内的兴起医生集团,首先要说明一个情况:我们国家的大多数医生,其身份不是自由人,而是属于事业编制的职工,在公立医院工作,原则上不能自由流动。如果出现工作变动,也必须走事业编制的程序。所以,从2009年“多点执业”开始试点以来,国内才真正出现自由执业医生。当这些自由执业的医生们决定合起来一起工作时,就构成了医生集团。他们可以一起开诊所、开医院,也可以一起去多点执业或受雇于同一家医院。合起来的好处有时是因为专业互补的需要。最小型的医生集团,可以只有2~3人组成,采用的是合伙人制度,运作比较简单,经济收益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大型的医生集团,可以几十人甚至几百、上千人,多数采用公司制,企业化管理,便于管理和发展。
时下,医生集团已成为医疗圈兴起的新趋势,但其实,最初萌芽可以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医生集团在中国的首次出现是1998年的万峰医生集团,此后10多年,由于医生自由执业未放开,发展缓慢。而其再次成为新闻眼,则要数2014年7月1日张强医生集团成立,这是大陆首家跨专科医生集团。从2015年开始,医生集团突然以井喷之势在国内迅速兴起。截至目前,贴有“医生集团”标签的组织估计有300余家,执业医师达到数万人,并且还有逐渐快速增多的趋势。
“大趋势”推动,“暗流”在涌动
除了张强医生集团,目前国内颇有名气的还有云枫肛肠外科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泓心医生集团、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等。目前,以这些医生集团为标杆的体制外医生团队已经从“水底”浮现到水面。这无疑有一种力量在“大趨势”下推动着,同时有一股“暗流”在涌动着。
首先,“多点执业”是国策,是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第一步,也是医生集团能够出现的政策基础。自2009年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以来,政策宽松度、自由度不断增大,为医生集团的涌现夯实了基础。
其次,这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必然结果。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无疑就是通过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生价值的市场定位。目前医生处于单位人制度下的“圈养”模式,医生的价值无非就是低得可怜的“基本工资”和高得变味的“创收收入”之和,是一种“不伦不类”、毫无价值而言的支付状态。而医生集团的出现可以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采取“放养”的方式,让医院从市场上聘请医生,让医生在价值中选择行医方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再次,以美国为首的医生行医模式不断改变,促使中国医生进行行医模式大思考。在美国,“医生——医院”的就业模式越来越显示它的生命力。其能促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成本。从医生角度,医院能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多地控制与共享手术室、设备、护士和其他雇员的资源;从医院角度,能提升医生的忠诚度,保全医生这一重要资源,还能向外界传达尊重医生的友好信号。
正因如此,医生集团蓬勃兴起。而作为新兴的一种医疗服务方式,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医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会不断得到激发,这种趋势必然促使医生集团获得更好的行业适配能力,未来或许大有可期。
硬件、人才不成问题,基层医院是“主阵地”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自然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医疗硬件。在外界看来,对于脱离体制或“半脱离体制”的医生集团,如何解决硬件支撑或成为他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业界人士均表示,“硬件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大多数医生集团都是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而目前,医生集团签约的医疗机构都已经能满足进一步实施治疗的需求,有的医院硬件设施甚至比部分三甲医院还要好,并且医疗以外的服务和流程也优于三甲医院。
除硬件外,人才招募也是优质医疗服务的“配套”之一。这也成了外界关注焦点。国内一个医生集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医生集团在国内虽发展迅猛,但仍属“凤毛麟角”,现阶段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好加盟的医生,同时让更多医生加入到医生集团中,暂未到招募人才竞争这一阶段。该负责人表示,时下,医生集团中的医生,大多为跳出体制内医院的自由职业者,因此人才招募存在差异性,其中“既有一定医术且有跳出体制意愿”是进入医生集团的“门槛”。
其实,医生集团的医生往往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来获得合理阳光的收入,不走“以药养医”的老路。在目前国家医院还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体制,自由执业,自主创业,以实现这一目标。不过,首先,医生自己得有过硬的技术,可以把病治好,否则病人不会来找你。其次,要提供很好的服务,尽可能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比较舒适和方便,并以此为口碑,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医生集团就医。再次,要发展技术,改善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实现医疗费用的节约和可控。在这一优质高效的服务过程里,医生的价值体现在其知识和技术的专业性,而不是药品和耗材的使用上。因此,医生集团的药占比、化验检查比、耗材比都会明显降低,病人的安全性得到提高。最后,由于医疗逐渐“以患者为中心”,医生集团的医患关系会明显改善,良好的医疗生态得以重建。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容易的。医生集团的发展仍处于雏形时期,众多团队也处于探索之中,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的医生集团仍然背负了太多医改的烙印。这股力量能否倒逼医改尚未可知,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医生集团要真正形成气候,恐怕还要迈过多道门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