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2017-04-10闫国栋逯家辉王贞佐程瑛琨滕利荣孟庆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企业

刘 艳, 闫国栋, 逯家辉, 王贞佐, 程瑛琨, 滕利荣, 孟庆繁

(吉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长春 130012)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刘 艳, 闫国栋, 逯家辉, 王贞佐, 程瑛琨, 滕利荣, 孟庆繁

(吉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长春 130012)

针对高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短板、实践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育人团队薄弱和社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等主要教学问题,通过创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环境、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教学团队优化方法和社会参与实践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及建立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育人; 资源共享; 协同机制; 经济社会

0 引 言

如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协同实践育人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3]。为此,本文针对高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短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育人团队薄弱和社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等主要教学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目标,以科研和社会资源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为重点,以创新协同实践育人方法为基础,以强化协同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综合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2014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创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环境

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为社会服务,让社会真正分享到协同实践育人的成果,把社会支持人才培养变成自觉行动,使科研和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实践教学优势,共同营造与支持实践育人工作的良好环境。①搭建系统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汇集高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专业实验、中试实训、实习实践、大型仪器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融通的“3实2训”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把高校与社会的科研、生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实践育人优势,为学生产学研结合训练创造优越条件[4]。②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实践育人工作。通过在校内建立8条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实训工艺路线,对校内外开放,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中试产品工艺放大、技术人员培训、联合开发项目等,减少企业重复建设投入,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吸引企业支持实践育人工作。③搭建校内外科研训练平台。通过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研究实验室等对本科生开放,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和项目团队;通过在校外科研院所建立了4个“科研训练基地”,为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④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通过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场地、项目、经费和政策等支持[5]。⑤拓宽校外实习基地渠道。结合地方生态环境特色和企业生产技术优势,建立了5个野外实习基地和11个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产第一线,零距离与社会接触,开阔视野,磨练意志,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育人体系与科研生产实际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6-7]。①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通过整合实践内容,设计与科研生产结合的技术路线,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生产相互渗透、创新与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4个层次、3个结合、2个拓展”实践教育体系。4个层次:按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校内实训、科研训练、实习实践4个层次设置实验模块,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逐级推进。3个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能力。2个拓展:工程与技术拓展和能力与素质拓展。通过“课外培养计划”6学分列入教学计划,拓展了学生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人文素养、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化视野。②建立课内外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通过课程综合设计实验项目,“研究创新实验”课程2学分列入教学计划,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4年的实践教育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建立引进、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方法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专业技术水平高、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实践育人团队作保障[8-9]。①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加强实践教师承担国家攻关、应用和基础项目的同时,通过引进学科带头人6人(2名千人计划、1名长江学者),派到国内外进修与交流136人次、深入企业第一线生产实践培训58人次,支持26名教师承接企业开发项目32项,提升团队教育理念和实践育人水平。②聘任与专兼职相结合[10]。通过聘任校内外科研教师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实验室与设备对科研教师免费开放等措施,吸引18名高水平的科研教师参加本科生实践教学;通过选聘11名科研院所和企业高级专家做兼职教师,完善了队伍的结构,提高了队伍整体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保证了实践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

4 建立社会参与的实践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社会来检验[11]。因此,只有用人单位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和质量评价,才能保证高校实践育人与社会需求相对接。①社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修订中,邀请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高级专家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项目设计、实施过程等提出建议,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②聘任校外科研和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通过选聘科研院所和企业高级专家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③社会参与实践育人质量评价[12]。通过每学期对在校生问卷及网上反馈、典型毕业生征求建议和毕业生工作单位调查、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评价等方法,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同时,设立实践教学督学委员会,负责平时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评价与指导,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落到实处。

5 建立持续发展的协同实践育人机制

只有建立起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有效运行机制,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协同实践育人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13-14]。①架起学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桥梁。通过搭建生物技术校内中试技术平台,吸引6家企业前来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投入设备36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奖学金200多万元,共同为实践育人出资献力。②组建学术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团队。在发挥团队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承接企业技术开发项目32项,成功转化新产品9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3项,提升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立起企业与学校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③不断创新协同实践育人合作方式。通过同校外科研院所、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协同科技创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品技术升级等,让企业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学校也在其中找到了适应市场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如每次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对接”“科技论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科技讲座”等零距离的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④创造政产学研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15]。在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影响面,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校内共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2个,每年支持运行费用30万元,并优先支持与平台合作企业的项目,形成了政产学研联动的实践育人有效机制。

6 结 语

多年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实践证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549项(国家级62项),发表研究论文190篇(SCI、EI索引66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55项(授权35项),获创新奖442项(国家级8项、省级138项)。毕业生跟踪反馈认为,良好习惯、娴熟技能、创新创业训练是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的突出优势;41家国内外企事业及科研用人单位调查显示,学生上手快、思路清晰、岗位适应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强。改革成果先后获奖励与荣誉141项(国家级16项),教育部以“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为题发简报推广经验;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13家媒体报道,有国内外近千个实验室及单位前来学习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领导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加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提高实践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16]。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03-16.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97号[Z].2012-12-03.

[3]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2012-1-10.

[4] 孟庆繁.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6-47.

[5] 刘 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6] 滕利荣.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7):74-75.

[7] 刘贵芹.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8.

[8] 孟庆繁.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33.

[9] 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4.

[10] 刘 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81-183.

[11] 李 辉,宣建林.研究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13(2):106-110.

[12] 刘 艳.高校生物学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4):164-166

[13] 朱绍友.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1-44.

[14] 张 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15] 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16] 刘 艳.改革实践教学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7):84-86.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LIUYan,YANGuodong,LUJiahui,WANGZhenzuo,CHENGYingkun,TENGLirong,MENGQingf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For the short board of the coordin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divorced from the real needs of society, the weakness of practice education team, lack of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some other teaching probl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creat the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e with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build the new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satisfying the demand of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establish the teaching team optimization method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a new method of high quality resources sharing. These measure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have won the first prize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 prizes in 2014.

practice teaching; sharing resources; synergy mechanism; economic society

2016-03-23

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5XZD016);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5CCZD110620);吉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CCYB110620)

刘 艳(197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研究。Tel.:13331755375;E-mail:liuyaorui@126.com

孟庆繁(1964-),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员,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管理。

E-mail:mengqf@jlu.edu.cn

G 648.4

A

1006-7167(2017)02-0189-03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企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企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企业
企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